結構主義:心理的內容
當心理學成為一門圍繞實驗而組織起來的實驗室科學時,它想要對知識做出獨特貢獻的傾向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在馮特的實驗室裡,實驗參與者在不同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對他們覺察到的刺激做出簡單反應。
因為數據是通過系統、客觀的程序收集的.所以獨立的觀察者可以重複得到這些實驗的結果。對科學方法(見第2章)、精確測量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強調,體現了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
結構主義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人類的所有心理經驗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組合來理解。這個觀點的目標是,通過分析組成個體心理生活的感覺及其他經驗的構成元素,進而揭示人類心理的基礎結構。
許多心理學家都針對下面三點來攻擊結構主義:
(1)它是簡化論的,因為它把所有複雜的人類體驗都簡化為簡單的感覺 ;
(2)它是元素論的,因為它尋求把成分或者元素組合起來,而非直接研究複雜的或整體的行為;
(3)它是心靈主義的,因為它只研究人類意識覺的口頭報告,忽視對那些無法描述內省經驗的個體的研究,包括動物、兒童以及精神障礙者。
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由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惠特海默(也譯作魏太墨)開創,強調心理是以格式塔(有組織的整體)的方式理解許多經驗,而不是簡單部分的總和。例如,你畫畫的體驗要大於每一次塗抹顏料的總和。我們將在第4章看到,格式塔心理學仍然影響著對知覺的研究。
機能主義:有目的的心理
威廉·詹姆士同意鐵欽納關於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的觀點;但是對詹姆士而言,意識的研究沒有被簡化為元素、內容和結構。相反,意識是流動的,心理的特性是與環境持續進行相互作用。人類的意識有助於人適應環境;
因此,重要的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而不是心理的內容。
機能主義極為重視那些使機體適應環境和有效運作的習得的習慣。對於機能主義者而言,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行為的機能或目的是什麼?」
機能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他對心理過程的實際應用的關注,促進了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
杜威的理論推動了他自己的實驗學校以及美國普遍的進步教育:「機械的學習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實踐來學習,以期望求知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理解力得以加強。
儘管詹姆士贊成仔細的觀察,他卻不重視馮特嚴格的實驗室方法。在詹姆士的心理學中,有情感、自我、願望、價值甚至宗教和神秘體驗的一席之地。
他的「熱血」心理學認識到,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不能被簡化為來自測驗結果的公式或數字。對於詹姆士來說,解釋才是心理學的目標,而不是實驗控制。
這是心理學入門的基礎,也有必要耐心看。
本文將持續更新,歡迎心理學愛好者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