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阿德勒,是早期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弗洛伊德的學生,跟著弗洛伊德學習了九年。與榮格、弗洛伊德並稱為心理學家中的三巨頭,但後來他與老師意見相左分道揚鑣,成立了自己的派別——個體心理學。
很多人都只是知道這本書中文名叫《自卑與超越》,其實它的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譯為: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
阿德勒在書中總結了人的三大問題:職業、交際和兩性婚姻,同時論及了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早期記憶、自卑感、優越感等。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找到個體行為與其成長環境及經歷之間的關係。另外,阿德勒在書中說明了合作、奉獻的重要性,強調社會意識。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丹尼爾·卡尼曼,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思考,快與慢》講述了我們的大腦認知決策系統在我們進行思考過程中有多麼不理智,如何才能正確認識人類思維中的不理性。也就是我們總是高估了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存在的偶然性。Daniel Kahneman把大腦決策分為兩套系統:接近條件反射快速響應的快方式(系統1)和需要集中注意進行複雜運算的慢方式(系統2)並對此進行解釋;本書還闡釋了非理性的行為、判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以及幸福感和「兩個自我」的模型。
另外建議有一定英文閱讀能力者看英文原著
弗洛姆《愛的藝術》
艾裡希·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
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他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在這裡,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並於其中融合了其 美學思想。最為著名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本書系統地闡述了馬斯洛關於人性、人的需要、人格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社會改革和促進健康人格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的觀點和理論。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然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肯·威爾伯《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
肯恩·威爾伯,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超個人心理學的最重要的作家。人本心理學被稱為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心理學之外的「第三種力量」。超個人心理學則被稱為繼人本心理學之後的「第四種力量」。 肯恩·威爾伯則被稱為超個人心理學的馬斯洛。
本書中蘊含對世界偉大的智慧傳統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死亡與瀕死的檢視,以及對靈性發展意義的研究。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
William James, 美國心理學家之父
本書從將心理學當作一門自然科學的基本前提出發,研究了人類心理活動與大腦神經生理活動的關係,考察了關於人的心理現象的內省分析和實驗研究等方法,對意識、記憶、想像、情緒、推理等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討論,特別是提出了思想之流(或意識流)的思想。
羅蘭·米勒《親密關係》
Rowland S. Miller美國休斯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從事親密關係教學25年之久;研究興趣包括社會心理學、社會情緒(如尷尬、恥辱)、親密關係等,現在側重親密關係的維持過程。
本書論述親密關係的基礎、活動形態、類型、矛盾和修復等內容,讀完本書,你將對人際吸引、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溝通、性愛、依戀、擇偶、嫉妒、出軌、家暴等親密關係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認識。
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牛津大學教授,是當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諱的無神論者和演化論擁護者之一。
本書認為人們生來便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人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人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而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必將對自己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羅洛·梅《焦慮的意義》
Rollo May,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人本主義心理學傑出代表
本書挑戰了當時「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觀念,發現了適切的焦慮與人的活力、與創造性成就的內在關聯。Rollo May進而根據未婚媽媽等大量的臨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慮的方法和途徑。
篇幅有限,有其他著作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