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學嗎?

2021-01-11 明白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口誤、筆誤一類的狀況,比如將「會議現在開始」說成「會議現在結束」。

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也會用於表現情節的走向和人物性格,比如德國文學家席勒在歷史劇《華倫斯坦》中有一段對話:

奧斯塔維奧:(匆忙地說)到她那裡去。到她本人那裡去。

奎斯登貝塔:到......

奧斯塔維奧:(更正了自己的話)到公爵那裡去。

我們甚至都不需要介紹情節,也可察覺出這位少年對公爵女兒在無意中所流露的愛戀。

這種行為上的「過失」,或者說「動作倒錯」(parapraxes),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弗洛伊德式錯誤」,它表示當一個人自由聯想時所說出的事情,雖然都是日常生活裡不易引起注意的小細節,卻飽含著不易察覺的心理意圖。

當然,這種錯誤如其命名那樣,是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

這些行為是如何造成的?弗洛伊德為什麼會關注這些行為呢?

這一切始於弗洛伊德本人的經歷與對人類心理的探索。

▲弗洛伊德像 Max Halberstadt, c. 1921。

01.

精神分析學的誕生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於一個猶太呢絨商人家庭。他從小就在八個孩子中表現出不凡的智力,獲得母親的寵愛和特權。唯一的油燈在弗洛伊德的房間,家長擔心打擾他學習,身在音樂之都卻禁止其他孩子學音樂。如他自己所說:

「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徵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16歲的弗洛伊德和母親阿瑪莉亞·弗洛伊德,攝於1872年。

中學時期,他興趣也相當廣泛,不僅痴迷於歌德與莎士比亞,還受到達爾文和自然科學的影響。隨後,他以優異成績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度過了八個年頭。弗洛伊德除了掌握生理學知識之外,還被規定學習三年的哲學課。

讀書期間,弗洛伊德遭遇了一連串失敗:解剖鰻魚以研究其生殖器未果,想要將古柯鹼作為藥物使用,卻發現這玩意兒容易上癮......弗洛伊德在挫折中悶悶不樂,開始思索人類不快樂的根源。

1881年,弗洛伊德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次年他便與神經病醫生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f Breuer)合作,兩人都是提倡「新生理學」的恩斯特·布呂克(Ernst Brücke)的學生。

布洛伊爾曾有一個女病人安娜,她患有癔病(Hysteria,又譯作歇斯底裡,指無法控制的情感發洩),即便乾渴難耐,也拒絕喝水。隨後他發現,只要讓病人描述其幻想事物,就能極大緩解心理疾病的症狀。

於是在催眠狀態中,病人安娜開始講述自己的童年時期。某天,她走進了討厭的女教師房間,看見一條狗埋在玻璃杯中喝水,引起了她的厭惡。但出於尊敬師長的傳統規範,她不得不壓抑住自己的情緒。但在喚醒創傷性的體驗記憶後,她的緊張情緒得以疏瀉,而這就是怪病治癒的關鍵。

與此同時,弗洛伊德也被一名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朗茲·安東·麥斯麥(Franz Anton Mesmer)的暗示療法所吸引。

麥斯麥曾做過一個實驗,讓患者進入一個黑暗房間,通過拍擊患者身體的不同部位,來暗示他們正在接受治療。有意思的是,被稱作「催眠術之父」的麥斯麥,在當時被認為是個江湖騙子。

在當時的精神診療實踐中,弗洛伊德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1885年,他前往法國,跟隨神經學家讓-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學習,這個階段堪稱他事業的轉折點。沙可在應用催眠理論時,發現還存有一個脫離意識的心理王國,並斷言某些病人的障礙具有性的基礎,促使弗洛伊德的關注點從腦神經方面轉向精神方面。

▲1887年畫作《薩爾佩特裡厄爾的一場臨床課》,描繪讓-馬丁·沙可講課的場景。弗洛伊德在其工作室裡放有印刷複製品。

此後,弗洛伊德與老夥伴布洛伊爾合著了《癔病研究》(1895年),可惜,書完成後,兩人因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而這本書,則預示著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的誕生。

「在治療方面,我們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治療觀。治療的目的不再是『疏瀉』誤入歧途的情感,而是要揭示種種壓抑,並以判斷活動取代壓抑...為了表明我對這一新情況的認識...命名為『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首創「精神分析學」,從生理病因說走向心理動力說(the psychodynamic hypothesis )。

弗洛伊德的初衷是做精神病治療,但他認為,精神病症起源於人的心理內部矛盾和衝突;因此,如果我們深層探索人的內在心理,相當於在精神世界的最昏暗處插入一把解剖刀。

▲《精神分析引論》作者:[奧]弗洛伊德譯者:高覺敷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1984年

02.

冰山與火種

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的核心,便是「無意識的假定」。簡單而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被某種隱蔽的力量所支配,這種力量就是無意識。

弗洛伊德引用德國心理學家G.T.費希納(Fechner)的冰山比喻,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

▲弗洛伊德「冰山」模型圖

顯露於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代表著「意識」(consciousness),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可以直接察覺的內容;但冰山的大部分都潛藏在水下,並對其他部分造成影響和驅動力量,這就是「無意識」,是不可被意識到的。

人類是一種動物,文明的包裝也不能掩蓋原始的動物性。無意識就體現著「悅之以聲色犬馬」的本能欲望,奉行的是一種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但這是為遵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的意識所不容的,並對無意識進行一種「壓抑」(supression):

「壓抑的假定本質,不在於拋棄或滅絕代表欲動的表象,而在於沒有意識到那種表象。」

「壓抑的本質只有在來自意識的拒絕與割離中形成。」

當意識與無意識隔開了一條界限,這時就需要「前意識」(preconsciousness)出場,作為兩者的中介進行調節。它經過意識對內容的排查,可隨時被記憶所召喚,浮現為意識。同時,它也擔當著督察者的身份,拒絕無意識的入侵。

弗洛伊德對三者的關係有個生動的比喻:人的心理活動就像一座三層樓房,樓梯中間有一位警察站崗。

樓頂住著的是意識先生們,他們的行為舉止恪守理性、溫文爾雅;樓下住著文靜安分的前意識小姐姐,獲得警察叔叔的特許,經常可以上樓拜訪意識們。躺在樓底的是無意識弟弟,文化程度就不太高了,警察怕他們惹是生非,就禁止無意識走出自己的樓層。

但無意識們非常狡猾,要麼把自己裝扮成前意識,要麼等警察叔叔夜晚入睡,就會偷偷突破防線,潛入樓上去騷擾意識。所以意識也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保持警惕,與無意識的顯現作激烈的鬥爭。

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從日常事實的大量觀察經驗入手,對無意識假想進行驗證,他發現,因為無意識搗亂而遺留的痕跡有兩種。

一種是前文所說的「弗洛伊德式錯誤」,另一種是無意識大展拳腳的場所——夢境。

中國有句老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思的是什麼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醒時生活的遺戀」,是尚未滿足的願望,而夢即願望的達成。但是,夢境常常是荒誕不經、晦澀支離的,而怪誕的表層下隱含著更深一層的心理內容。這就是無意識的狡猾之處,會通過偽裝、變形等手法,讓你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夢的解析》作者:[奧]弗洛伊德譯者:方厚升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

弗洛伊德進一步指出,這層心理內容就是人的內心所壓抑的最深切欲望。我們總是受到「享樂原則」的驅動,卻又不得不對「現實原則」低頭,兩者調節得好也就罷了;調節不好,就會感到壓抑,出現神經官能症。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童年時期,這種神經官能表現得會更明顯。

弗洛伊德將兒童的成長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最初的階段是「口欲期」(the oral phase),嬰幼兒通過食物饜足而獲得快感,類似於吮吸母親的乳房;

(2)接下來是「肛欲期」(the anal phase),小孩子會在父母的引領下進行如廁訓練;

(3)六歲左右的孩童來到第三個「性器期」(the phallic phase)階段,擁有了性感受,便指向最親密的人即父母,產生亂倫情結。

「也許我們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們的第一個性衝動指向母親,而把我們第一個仇恨和屠殺的願望指向父親」。

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在古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劇本中,神諭道出俄狄浦斯未來弒父娶母的命運,於是剛出生的他就被遺棄。然而兜兜轉轉,神諭依然一一應驗。弗洛伊德認為,正是在俄狄浦斯身上,實現了我們童年時代最初的願望。

「『我在』是我眼下每天據之生活著的基本認識,在無意識中,它被書寫為『我曾活著』。」

就像安娜的那場症候,創傷性的童年記憶或許在漫長的成長時光中被悄然遺忘,我們以為它消失了,卻實則塵封於心底,化作無意識裡不為人知的秘密。但或許就在某天,這份被積壓許久、抑而不發的情緒和欲望,會冒出一簇熾熱的火種,將我們焚燒。

找到病因,治療也就變得容易起來。既然夢境是願望滿足的表達,那麼,只要分析病人的夢境,讓病人清楚了解自己的症狀根源,便能緩解病症。

到了晚年,弗洛伊德依然筆耕不輟,進而將無意識理論深化和豐富,發展為人格心理結構: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一種道德理想規範,作為一種權威力量的化身;

自我是處於社會現實並受過教育,所形成的個人常識和理性,它告訴我們必須對生活的這個世界負責;

本我則如無意識一般,但其非理性和攻擊特徵更甚,無殫於社會道德律令,燃燒著背後「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的強大驅動力,甚至趨向一種自我毀滅。同樣,超我協助自我監督和壓抑著本我,兩者間的衝突已不可調和,成為人類痛苦的根源。

弗洛伊德就猶如古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的化身,給世界投下這把火種,吞噬理性,燃燒生命。

03.

爭議不能抹殺意義

弗洛伊德學說自誕生之初,就不斷地充斥著反對聲和抨擊。

首先,他的學說與傳統的觀點相牴觸,純潔無邪的兒童如何會沾染上「肉慾」(sensuality)的火苗?

這種開放前沿的性學理論在那時相對保守的德國學術界,自然逃脫不了被筆誅墨伐的下場。

弗洛伊德的著作不僅被列為「禁書」,還被幾番大量焚毀。更有甚者,衍生至對人格的汙辱和詆毀。與妻子瑪莎一輩子鶼鰈情深的人,香豔緋聞之罪無端加身,養家餬口的私人小診所葉門庭冷落車馬稀,貧窮如影隨形。

儘管一戰後,弗洛伊德的聲名大盛,精神卻也一直陷於壓抑痛苦之中。每天抽20支雪茄的愛好,也被口腔癌奪走了。

正如他自己所說,真正的患者其實是他自己。

▲《弗洛伊德自傳》作者:[奧]弗洛伊德譯者:廖運範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時間:2011年

不僅如此,在其他心理學流派看來,弗洛伊德的學說壓根不是科學。

何為科學?

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曾為科學和非科學劃定了一條明確界限: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

所謂「可證偽性」,借用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經濟解釋》中的說明就是:「可能被事實推翻」。

假使你觀測到了一百隻白天鵝,就下定義說天鵝都是白色的,那麼只要出現一隻黑天鵝,這個論斷就會被推翻。從這個意義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將被歸為非科學,因為它無法得到證偽。

此外,人們認為,弗洛伊德學說雖然始於生理學基礎和臨床觀察分析,但它並非通過心理學實驗控制的實證方式來進行診斷。更何況,病患者處於強烈的不穩定狀態中,所給出的報告材料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個人化色彩,這都導致科學性的喪失。

對精神分析的最大質疑,也許來自於它的核心——「無意識的假定」,它好似戴著一層隱喻的假面,而這恰好又樹立了一個被駁斥為偽科學的靶子。

對於自己的學說以及自己的定位,弗洛伊德在《自傳》後記裡這樣評價自己:

「我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也不是一個觀察家和實驗家,更不是一個思想家。我只不過是一個具有征服者氣質——好奇、勇敢和堅持不懈——的徵服者罷了。」

如果我們回到心理學發展的歷程,也許更能客觀評價弗洛伊德。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曾言:

「心理學有一個長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的歷史。」

在古希臘語中,心理學由「靈魂」(psyche)和「學說」(logos)所構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論靈魂》中曾探討靈魂與肉體的二元關係。可以說,心理學最初是附屬於哲學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稱作哲學心理學。

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對實驗方式的引進,心理學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證科學。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人們會發現無論哪一套宏大體系,都無法包羅人類的心理萬象,每一種理論都只能有限地解決行為的某個方面,都無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弗洛伊德學說也並非例外。

即便弗洛伊德偏離科學的軌道,卻伸向了廣闊而閃耀的人文思想領域。我們更看重的反而是它對於後者的意義,正如日本哲學家鷲田清一(Washida Kiyokazu)的評論:

「它從一開始就排斥文化或精神現象進行實證科學研究的可能性。」

曾經,人們的精神文化被長久地框限在理性和自律的主體性範圍內,而弗洛伊德動搖了笛卡爾的「我思」(cogito)之確定性根據。

弗洛伊德為人類所帶來的震撼,也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曾有三次大革命改變了人類對於自身的認知:

第一次是哥白尼的革命,「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的託勒密傳統看法,一舉否定人類位於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結;

第二次變革由達爾文發起,生物進化論不僅將上帝驅逐出自然界,還把人類拉到與動物同樣的地位;

第三次革命者便是弗洛伊德他自己,將藏於心底的那股暗啞力量置於白日之下,喚醒了人類仗恃理性統治世界的美夢。

就其影響力而言,弗洛伊德學說是不是科學,並不重要。

進一步而言,或許連弗洛伊德學說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都是弗洛伊德給予時代的意義。

如今,弗洛伊德已經是一個無人不曉的人物,不過,大多數人了解到他的學說,很可能不是通過他寫的那些厚厚的專業書籍,而往往來自藝術、哲學、流行文化中的隻言片語。

事實上,當你凝視達利(Salvador Dali)的繪畫、觀看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時,你已經在接觸弗洛伊德了。■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再不然,最後,他們也許可以在許多書中找到一本,這些書不必點名,它們都給精神分析作了適當的論述,但是它們的作者對這門學問的正確知識的獲得,沒有提供必要的初步資料。精神分析文獻的這個空白現在已經由一位最合式的作者彌補起來了,這就是弗洛伊德教授本人,他在百忙中費神寫出這一本書,凡是臨床心理學界都應當對他表示感謝。今後,我們對經常提出的問題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這是開始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書。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自學心理技術「精神分析」,五點拆解弗洛伊德老爺子的高深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學生。然而,他在中年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身心障礙。不過優秀生能夠合理利用一切資源,包括自己的身心障礙。弗洛伊德結合理論與自己的身心障礙,發展出了精神分析理論。如果你去做心理諮詢,諮詢師表示自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弗洛伊德的思想攻擊了他所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許多價值觀念,特別是攻擊了認為性不是科學研究的一個課題的觀點。而且,弗洛伊德的理論明顯地背離了從前理解人類行為的方法,因為他強調作為解釋的一個源泉的個體的無意識。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認為,人性的這個陰暗的、不可探究的背面是不可能被科學地加以探究的。
  • 弗洛伊德的真正貢獻並不是精神分析,而是……
    無論是學過心理學的人還是沒學過心理學的人,當你問:「你可以說出來一個心理學家的名字嗎?」我想不管是誰,答案一定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為什麼這麼出名?因為他的理論包括性、釋夢這些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luoti,立刻想到……」這就是人類的通性。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心理學學科人物介紹:精神分析派開山祖師 弗洛伊德
    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精神過程不過是一些孤立的動作和整個精神生活的局部。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偽裝的、象徵性地滿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實踐經驗。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 行者書薦|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告訴你夢的秘密
    但你知道自己夢裡的奧秘嗎?實際上,夢境與現實是息息相關的,夢境也是現實生活或者你內心所想的一種折射。夢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是另外一次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自我分析的方法,對自己做過的夢境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出版成書《夢的解析》。這本書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並稱為導致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經典之作。《夢的解析》是人類影響最大的心理學經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
  • 弗洛伊德總結一生的至理名言,句句深入人心!
    >22、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的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麼困難。——弗洛伊德33、如果我們能把歇斯底裡的痛苦轉化為尋常的不愉快,收穫就相當可觀了。——弗洛伊德34、一種科學要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也不必勉強人家信服。堅信不堅信,要看成績,它能夠耐心等待用自我的研究成果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大師解讀系列Sigmund Freud悅讀弗洛伊德(法)大衛·納索(David Nasio)著張源 譯現任巴黎精神協會主席J.-D.Nasio博士的重要著作作者以弗洛伊德的生平為線索,闡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論發展與變化方向。
  • 弗洛伊德一生33次陪跑諾貝爾,卻1次都未獲獎,因為愛因斯坦反對
    弗洛伊德02.被質疑,被斥責作為「徵服者」的弗洛伊德,太悲催了。因為眾人對他研究成果的質疑,從未曾停止過,甚至有人斥責他為科學騙子。其實弗洛伊德最不被認可的原因,就在於他的研究成果大多缺乏足夠的證據,維根斯坦稱他的研究成果,甚至連假設都算不上,只能稱為推測。弗洛伊德年紀越大,就越輕率,沒有被充分論證的理論學說,一個接一個地公開發布,而且愈演愈烈,特別是被確診患了癌症之後。於是,弗洛伊德招來了更多更嚴苛的批評。
  • 弗洛伊德:別吵了,所有人都是雌雄同體
    ——《愛情心理學》 所以愛是索取、依戀,伴隨著疼痛…… 面對癔症患者,無數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首度提出了「精神創傷」的存在,即癔症的發作與患者過去精神創傷的經歷有密切關係。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神,但他是一切的開端,是當代心理學的執牛耳者,是精神分析領域的「始作俑者」!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中舉過很多口誤的例子,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在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主持人致辭:「先生們,會議應到代表符合法定人數,我宣布,閉會。」會場上轟堂大笑。弗洛伊德認為,這位主持人對會議不感興趣,想早點脫身,因此才出現這樣的口誤,而這處口誤其實就是潛意識的表達。
  • 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前半生與癔病研究
    學習心理學,你可以不知道精神分析的具體內容,也可以不了解精神分析與個體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區別。但你不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對心理學的貢獻已無需多言。在他功成名就之前,他的心理學道路也經歷過種種質疑與艱辛。本文重點介紹從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學開始到初步創立精神分析理論的這段坎坷道路。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四象限分析法,科學管理你的帳戶數據
    有沒有什麼科學的方法來改變這一囧境呢?今天在這裡,大美姐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科學的帳戶管理方法」四象限分析法」!四象限分析法:也叫矩陣分析方法,是指利用兩個參考指標,把數據切割為四個小塊,從而把雜亂無章的數據切割成四個部分,然後針對每一個小塊的數據進行針對化的分析。
  • 弗洛伊德:人終其一生都是和自己在較量,直至和解!
    上期和顏值與才華並存的華生學習【行為主義發展理論】,今天開始學習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是西方文化史上繞不開的人,西方的知識分子一般沒有不知道他的,因為無論你是研究什麼,研究政治、研究文學,神話、宗教、道德都繞不過他。
  • 腦洞科學:催眠術與腦電波是何種關係?
    卡爾在心理治療上倡導催眠術,而弗洛伊德主張徹底禁止催眠術。為何二人如此大分歧?心理上上有二個比較普遍的術語叫:意識、潛意識。這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產物。我們每天接觸大量信息,能被大腦所接受的,為意識。沒有被大腦及時處理的,稱為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面上一角的是意識,冰面下面更多的是潛意識。我們的夢正是夜晚大腦整理這些潛意識的隨機播放。
  • 《弗洛伊德傳》:戀愛中表達熱烈感情的弗洛伊德
    貝爾奈斯小姐的寡母——強勢又意見甚多,懷疑弗洛伊德是否合適,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瑪爾塔家有社會聲望,但沒有錢,弗洛伊德家則兩者皆無。弗洛伊德表現得很不錯,但是看起來還會窮困好幾年,目前也看不到立即可以得到好工作的可能,或者任何可以讓他成名的科學發現,並且(此時更重要的)可以讓他富有。
  • 弗洛伊德錯在何處
    古希臘的哲人慎思好辯,啟蒙的精神溫暖人心,近代科學的成功則令人鼓舞。然而,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時,思想界的風氣卻發生了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非理性潮流的興起。奧地利醫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令人吃驚地斷言,人受到欲望(尤其是性慾)、本能或「潛意識」的控制,因而遠不是理性的。普通讀者一般較少注意的是,弗洛伊德是採取理性的科學方法來論證「非理性」如何可以「合理地」產生、致病以及如何可以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