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和顏值與才華並存的華生學習【行為主義發展理論】,今天開始學習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是西方文化史上繞不開的人,西方的知識分子一般沒有不知道他的,因為無論你是研究什麼,研究政治、研究文學,神話、宗教、道德都繞不過他。
《鐵達尼號》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船上,女主露絲問土豪:「你聽說過弗洛伊德嗎?」土豪回答:「弗洛伊德是誰?乘客嗎?」
似乎在西方社會, 知不知道弗洛伊德已成為逼格高低的標準之一。當然那時還沒有「逼格」這個詞,人們用的詞是「素質」。
電影《鐵達尼號》劇照
敲黑板,為了自己和對象,一定要認真學習今天的內容,以免當你遇到一位心儀的對象時,一句:「你聽過弗洛伊德嗎?」就把你淘汰。
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關於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發展理論,主要從三個方面圍繞講解:
一、心理發展的動力
二、心理發展階段
三、兒童焦慮情緒發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
一、心理發展的動力。
1900年,弗洛伊德的著作《夢的解析》出版,標誌著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誕生,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特別是其人格的發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鬥爭,相互協調的結果。
本我
1、本我類似於「無意識」,是最原始的本能,它是人格中最難接近的部分,也是最強有力的部分。比如餓是一種本能,渴是一種本能,性是一種本能等,這些都是我們與身俱來的,是自然而然就出現的。
本我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即尋求最大滿足和最小痛苦,如果本我長期得不到滿足,人體就會產生緊張心理。
比如,剛開始肚子餓時我們並不會感覺很難受,但過一段時間就會坐立不安,再過一段時間身體就會出現不適反應。為了讓肚子餓這種狀態緩解,我們本能的反應就是去找食物,好讓我們恢復一個舒適的狀態。
弗洛伊德總結出本能的四個特徵:
(1)來源:即肉體的某種欠缺(比如口渴需要喝水,飢餓需要食物)
(2)目的:消除肉體的欠缺並重建內在平衡。(比如想要消除口渴的需要,想要消除飢餓的需要)
(3)對象 :即減少或消除肉體欠缺的事物(比如口渴去找水,肚子餓去找食物)
(4)原動力:即決定肉體欠缺的程度(比如去找水這個動作的執行強度依賴於我們餓了多長時間,到底餓到哪種程度。即動力來源於你對某些事物的渴望程度,你越渴望你的動力就越強,結合實際生活想一想就能大概明白。)
如果還不明白,我們來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在炎熱的三伏天,你已經持續工作了4小時,你突然覺得口乾想喝水(來源)。此 時你的第一個想法是喝水(目的),水就在離你身後3米遠的地方(對象)。
但手上還有一些工作沒有處理完,你覺得還可以再忍耐一會,於是繼續工作(有了來源、目的、對象 ,不一定會產生行動,即原動力不夠強)。
1個小時又過去了,口渴的感覺加劇,口乾上升到口乾舌燥,甚至感覺喉嚨都要冒火的程度,此時手上的事仍然沒有完成,但你還是立馬放下手上的工作,拿起杯子去倒水(原動力強弱程度依賴於個體對目的的需求程度)。
本能很多,但弗洛伊德主要研究兩種本能,一種是求生的本能,另一種是死亡的本能。
在個體心理發展中,本我的作用很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於本我狀態。他們無憂無慮,整天只要吃好睡好就不會吵鬧。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才會慢慢的從本我中發展出來。
自我
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弗洛伊德認為,作為無意識結構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與現實世界接觸,為了促進個體和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
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全憑衝動隨心所欲的,所以常聽媽媽在耳邊大喊,不要玩水!會感冒!不要玩火!很危險!不要吃泥巴,不能吃!
觀察我們身邊1—2歲的小孩,是不是看到什麼就是碰什麼,拿到什麼就往嘴裡塞。但慢慢的,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就會考慮到行為的後果,考慮到環境的制約,這個就是自我。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即社會可能允許的範圍,它位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超我
超我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良心,第二部分是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把本我與自我的關係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說明 ,本我是馬,自我是騎士,馬提供能量,騎士指揮馬前進的方向。
小結:如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
通俗來講,本我就是魔鬼,超我就是天使,自我就是老好人。他們三個天天在你耳邊吵,每個都想滿足自己,如果有一方對結果不滿意或一方佔了優勢,就會導致心理異常,一旦他們三個關係完全失調,就會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
本我是我們一出生就擁有的結構,它的主要特徵是自私、只想滿足私人慾望,想幹嘛就幹嘛,只要我開心就好。自我是在生命的頭2年裡才逐漸發展出的結構,它的主要特徵是既要滿足本我要求,又要考慮現實原則;而超我是在5歲左右才開始發展出來的部分,它的主要特徵是代表父母及社會的道德標準,以及他們「好壞對錯」的價值判斷。
比如你在路上走著走著,看到前面有位哥們的口袋裡滑出N張百元大鈔,你不是立馬奔跑過去把它撿起來,而是先要做一番爭鬥。
本我:「哇塞!天上掉陷餅啦!這麼好的機會,終於不用賣腎就可以買心儀已久的iPhone了,趕緊把RMB撿起來!」
超我:「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是不道德的,如果這樣做以後都不用見人了。」
本我和超我不斷吵吵著,「撿」!"別撿!「撿」!"別檢!.....................
他倆吵得不可開交時,自我這個和事老出來調和到:「還是把錢撿起來,還給那哥們,如果不這樣做,被人發現了,可能會被拍成小視頻傳到網上,到時就沒臉做人啦!把錢撿起來還給人家,或許這哥們會把錢分一半作為感謝也說不定,就算不分,被誇幾句,也算沒白做好事。」
自我這話,不但安撫了本我,還滿足了超我,最後都相安無事。所以說,人終其一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不斷爭鬥,最後達成和解的結果。而那些情商高的人,就是自我修養高的人,他們能輕鬆的讓本我、自我、超我長期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你今天看懂了,也可以試著去認識自己的本我、鍛鍊自我,懂得超我,你的一身會過得幸福、開心得多。
NED
以上為學習《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初次心得體會,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以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