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4300多字,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
19世紀末,歐洲誕生了一個對現代西方人文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心理學和哲學流派——精神分析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就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大家不相信我的證據,認為我的理論很討厭。」
作為「精神病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以來並不受一些人待見,因為他打破了禁忌,試圖將人們內心最深處最幽暗的部分挖掘出來,袒露人類非理性的部分,他讓我們質疑自己是誰。
0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省弗賴堡鎮(現捷克的普日波爾市)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父親是一位羊毛商人,他長相漂亮的母親比他父親小20歲,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事實上,他父母結婚前,弗洛伊德已有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其中一個比弗洛伊德母親的年齡還大。
在弗洛伊德3歲時,他父親因生意失敗,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為了尋求新的發展機會,他們一家搬到德國萊比錫。一年後,他們全家又搬到維也納。
1860年代的維也納,是社會變革的前沿城市。由於1848年蔓延歐洲的革命,打破了貴族的保守統治,使得一種前衛的自由主義在街頭蓬勃發展,作為移民家庭,弗洛伊德的成長環境混合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文化。
弗洛伊德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分,他的啟蒙教育由父母在家完成,由於弗洛伊德從小表現出的聰明和天分,他父母對他的教育十分重視,在六個兄弟姐妹中,只有他單獨擁有自己的房間學習。
弗洛伊德9歲就進入中學,他喜歡讀書,在校期間閱讀了大量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學著作,非常崇拜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摩西、漢尼拔和亞歷山大大帝。他在中學時期就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和英語等多種語言。
17歲時,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專業,但他被大學的自然科學家所吸引,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非常感興趣。在實驗室中,對於解剖學、動物學、化學和植物學等細緻而繁雜的研究工作,使他成為不信神的醫生和經驗主義者。
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對他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弗洛伊德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在他整個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弗洛伊德在自傳中寫道:「可以說,母親總是給予我無限的滿足,在我的印象中,母親總是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總之,我認為,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徵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並不避諱自己的「戀母情結」,但也是從母親那裡,他學會了對女性的尊重與接納。「我對母親的熱愛使我在一生中從來都沒有指責過女性背棄了我或欺騙了我。」
02
1881年,25歲的弗洛伊德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這一年,他陷入戀愛,愛上了一名叫瑪莎·博內斯的美麗女子。
在戀愛期間,他們基本每天都寫信,有時候一天兩到三封信。在結婚前不到五年時間,他們的通信達1600多封。愛情讓弗洛伊德獲得幸福感,同時也使他常常痛苦,但無疑,是瑪莎打開了他對人類情感需求的思考。
他們用瑪莎喜歡的哥德式文體通信,篇幅沒有少於4頁的時候,有時會長達十幾、二十來頁。他和瑪莎分享自己各種轉瞬即逝的想法,訂婚兩周後,他在信中跟她說到了夢的事情:「我有很多不能解釋的夢,我從來不會夢到那些白天心裡所想的事情,在我夢中的都是那些在白天一閃而過的事物。」這也成為弗洛伊德後來夢的解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給瑪莎的信中,弗洛伊德還曾為自己的雪茄癮辯護:「如果一個人沒辦法親吻的話,吸菸就變得不可或缺。」
隨著感情的成熟,弗洛伊德面臨結婚的經濟壓力。為此,他渴望尋求成名的機會,將試驗的興趣轉向神經內科和神經疾病方面的研究。
在這個新興的學科中,敏銳的弗洛伊德注意到一種折磨很多婦女的神秘病症——歇斯底裡症。他發現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男醫生以診斷歇斯底裡症為樂趣,以至於到了將很多心智健全的人關進醫院和精神病院。
帶著許多未知的疑惑,弗洛伊德向神經專家學習,在他孜孜不倦的研究中,發現某些神經狀況,比如多發性硬化症,是由於腦部病變的結果。這些發現在當時來說是全新的理論,弗洛伊德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大增。
1885年,弗洛伊德來到巴黎,師從法國神經病學專家,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的讓-馬丁·沙可學習。在這裡,他受到沙可的啟發和鼓舞,決定從神經學家轉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
弗洛伊德從沙可那裡學到治療有關歇斯底裡症的方法——催眠術。從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一位女病人安娜·歐的案例,這個案例被認為是精神分析治療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典範。
在使用催眠術診斷歇斯底裡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發現人們內心同時會有不同形式的思維和活動,整個人類的心智領域尚待探秘。
29歲時,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弗洛伊德以神經病醫生的身份開辦了私人診所,但最初的生意舉步維艱,他不得不靠借貸和親友的幫助和瑪莎結了婚。
婚後他們的生活平靜而快樂。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雖然十分洞悉人類性的隱秘,但他一生對婚姻忠誠,尊重並理解自己的妻子。
1891年,弗洛伊德將診所從市政街搬到柏格街19號,在這裡他們租下兩層樓,樓下房間是弗洛伊德的書房和診室,樓上用作家人居住。也是在這裡,他創立了影響整個20世紀思想史的精神分析王國。
在接觸了大量病患後,弗洛伊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催眠法,即催眠加談話。他在催眠病人的過程中,將自己置於一個可有可無的境地,讓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後,自己和自己對話,而他通過系統篩選和探測病人的記憶,快速直觀地解讀他們的講述,他試圖解開患者鬱積於內心深處的東西,他稱之為心靈或生命呼吸。
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將共同研究歇斯底裡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裡症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03
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並進行自我分析。他進行自我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自己的夢,他仔細回憶自己零碎的童年記憶和深層恐懼,而他父親的去世更加深了他自我探索的決心。
弗洛伊德說:「在我之前,詩人和哲學家早就發現了潛意識,我只是發現了科學研究潛意識的方法。」他是更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那潛伏在水面下的、巨大的、不為人知的,也不為我們自己所知的部分。
人們通常能回想起來的夢境只是故事的表面,而存在夢境下面的「隱秘夢境」才是一個人內在真實的印射,但這些隱秘夢境是扭曲的,成為禁忌。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深層的意識代表一個人所不安和擔憂的東西,如果解除禁忌,這部分意識會透過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來體現。
夢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人潛意識的願望應驗。潛意識不再是記憶創傷,而是願望、思想和幻想的容器,由每個人的精神生活自身產生。
把人們夢境的故事聯繫起來,用這些點點滴滴,他試圖理解夢境下面被壓抑的潛意識願望,我們可以看到和想到我們的夢實際上是從內在揭示我們是誰,這非常有價值。
1899年,弗洛伊德將自己對夢境的分析寫成了《夢的解析》,他用潛意識對人性提供全新理解,這是被壓抑的內心欲望和不合理衝動的蓄積,是激勵和造就我們的神秘來源。探索人類理性下深層次的東西。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最獨一無二的途徑。」想要了解自我的人們需要學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夢。因為在睡夢中,意識卸下了理性的防備,大量的潛意識——那些被抑制的記憶和欲望才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得以浮現。
但即便如此,潛意識也不會直白地暴露自己,而是戴上詭異多變的面具,露出一點端倪卻又撲朔迷離。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潛意識可能被我們當下生活的某個情形所觸發,但它實際上是由我們過去的經驗所塑造,而過去則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東西。
作為一個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聲稱,我所治療的最主要的病人,那就是我自己。對於弗洛伊德來說,,衝突是通往內心的鑰匙。他在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衝突,沒有完全安寧的時刻。
04
弗洛伊德另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戀母情結」,這是從一個古希臘故事中激發的另一個重大想法。他通過反覆觀察這個悲劇性的戲劇演出發現,「戀母情結」實際上是小男孩不得不經歷的被父親閹割的隱形恐懼,為渴望尋求擁有母親而受到懲罰。
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但他的這一學說遭到多方懷疑,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它。
實際上,精神分析的科學方法依賴於主觀和自我實現的判斷,在和朋友的一次爭論中,他們認識到,「思想的讀者只是在他人中閱讀自己的思想」。
在1905年出版的《性學三論》中,弗洛伊德提出一個放大了的性慾概念,他將性慾擴大到關於色情、魅力、興奮和與之相關的一切,並且認為性早就存在於兒童的無意識中,這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人們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被這個欲望所制約。
他甚至將吸菸這一嗜好也引申到關於性的心理功能上。飯後一支煙當時是維也納小資圈的流行文化,弗洛伊德亦有這種嗜好,認為雪茄的樂趣是「單一極大習慣的替代品」。
1914年,一戰爆發,他的兒子上了戰場,而他最心愛的女兒則因席捲全城的西班牙流感而失去生命,這對他個人投下一抹濃重的陰影。戰後的通貨膨脹也影響了他在維也納的舒適生活,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些核心理論。
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現人類深層意識中的死亡欲望,他提出死亡欲是人類情感的一部分。基於這種人類原始的可怕的毀滅性的力量,他開始轉而專注於我們內心致命的心理衝動。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內心由三個要素組成:第一是「本我」,一個完全無意識的部分,我們的激情之源,在那裡有死亡欲和性衝動。再就是「超我」,一種內心的道德體現,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境界,它與「本我」的愉悅和衝動相衝突。而游離於「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平衡力量,稱之為「自我」,「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希特勒上臺後,猶太人立即成為目標,由於弗洛伊德的影響力,他很快成為攻擊目標,他的書在街上被燒毀。
1938年,德軍開進維也納,一群士兵到他家裡搜查。弗洛伊德意識到他們的處境,必須離開維也納。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維也納生活了78年的他匆匆收拾行李,借道巴黎前往倫敦,開始了流離失所的逃亡生活。
弗洛伊德從1922年第一次做口腔癌手術開始,總共做了33次手術。來倫敦後,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1939年9月,他吩咐醫生給自己注射過量嗎啡。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享年83歲。
弗洛伊德在世時,由於他那些突破禁忌的學說,使他曾備受質疑,但他巨大的影響力亦是毫無疑問的。
他為人類經驗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他的理論儘管「很討厭」,但他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鼓勵我們重視過去,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