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2020-12-04 Tina心理1

1、「弗洛伊德之死」

請注意,此弗洛伊德,非彼弗洛伊德。

我們首先講到的弗洛伊德,並不是後面後面要講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而是最近火遍全網的被美國警察跪地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

5月24號,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非裔美國小夥,因使用20美元假鈔,被當地四名白人警察控制在地。

其中一名警察用膝蓋跪壓在黑人小夥脖頸處,期間黑人小夥拼命求救"我不能呼吸了",被警察置若罔聞,按壓在地8分46秒後失去生命體徵。

喬治·弗洛伊德,這註定是個會載入史冊的名字。他在生命最後發出的那聲「I can't breathe 」, 將永遠迴蕩在美國歷史的上空。

種族歧視,這一美國歷史文化的頑疾,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惹怒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從火光沖天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到亞特蘭大被打砸的CNN大樓,再到華盛頓被圍堵的白宮,還有芝加哥川普大廈的淪陷……這一幕幕激烈的大戰,正在美國上演。

種族歧視的惡果,正在以勢不可擋的陣勢展開。

2、《綠皮書》——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

《綠皮書》就是一部深刻展示和探討種族歧視的電影。

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綠皮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成為當屆奧斯卡最大贏家。

電影的名字為什麼叫《綠皮書》?

片名《綠皮書》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綠皮書》其實是一本小冊子,是在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特殊產物。

1936年,郵政工人維克多·雨果·格林撰寫了一本約等於「黑人保命指南」的小冊子,全稱為《黑人自駕遊綠皮書》,該書詳細列舉了北美南部各州能為黑人顧客提供服務的賓館、商店和餐廳等。在發行的30年中,這本書一直幫助黑人同胞規避種族歧視的風險。

它的誕生實際指向的是美國南方當時的種族隔離政策,想要深入了解劇情,就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大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而南方實行的還是黑人奴隸制度。本是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後來卻演變為一場為了黑奴自由而戰的革命戰爭。

雖然當時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宣言》,廢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隸制,但有色人種低人一等的觀念仍未改變,黑人並沒有獲得和白人同等的權利。

在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間,還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越往南方走,情況就越惡劣。很多地方黑人說不能去的,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嚴重的還會涉及到人身安全。

而當時的《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等場所。

所以,這本小小的《綠皮書》被認為「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

3、劇情介紹:一黑一白的南下之旅

電影裡主要有兩位男主人公。

一位是白人託尼 立普,沒怎麼受過教育,只在各種高級夜總會和俱樂部做保鏢工作,性格簡單粗暴,經常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一位是黑人唐 謝利,受過良好教育,情商智商和涵養都很高,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在上流社會有著很高知名度,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鋼琴演奏家。

故事大概講述的是:謝利博士即將開始為期八個星期的南下巡迴演出,可是,那個時候南方對黑人的歧視非常嚴重,所以他想要招募一個私人司機和保鏢,以保證他的安全;而託尼是一個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因為要支付房租和養家,他的當務之急是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

就這樣,一黑一白,這兩個男人相遇了,他們一起踏上了南下巡迴演出之旅。兩個人性格迥異、地位懸殊、膚色不同,他們從剛開始的格格不入,到中途的彼此藐視,到最後的互相幫助。

旅途中,他們互相療愈,走向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和救治,情感處理克制且細膩,最終影片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4、弗洛伊德的防禦理論談「種族歧視」

因為種族歧視,有了如今「弗洛伊德之死」的悲劇;而早在19世紀,心理學先驅弗洛伊德提出的防禦理論,早就透析了「種族歧視」的本質。

同叫「弗洛伊德」,冥冥之中,有了更多意味深長的味道。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主要不是受意識,而是受到無意識掌控的,就像冰山,我們能意識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那主體部分就是我們的無意識。很多我們難以啟齒的內容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為了不讓無意識影響我們的日常,人類會建立各種防禦機制來抵禦無意識的幹擾,以避免無意中深處的痛苦感受。

種族歧視關係中的歧視者和被歧視者,其實都有著心理防禦的作用。

下面我們將以電影《綠皮書》為例,通過剖析電影中兩位男主角的防禦心理,來了解「種族歧視」的心理動因。

01、白人託尼的心理防禦:投射和認同

首先來看第一種心理防禦:投射。

投射是一種最原始的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就是把能引起焦慮的衝人格特徵或動機加到他人身上,認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所以,當你討厭某些人的時候,你就要警惕了,很可能你也是這樣的人。你只是將潛意識中認為 「不好」的特質投射到他們身上,就會在內心感覺「是他們不好,而不是我」。

承認自己不好,是痛苦的;將不好投射給他人,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痛苦。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你批評孩子這次考試怎麼只得了一個 C,孩子說小明才得了D。

五十步笑百步的人,因為自己臨陣逃脫而覺得尷尬難堪,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裡的不安。

《綠皮書》中,一開始男主角託尼家裡找了黑人維修工,而他們家親朋一大屋的男人,聚集在客廳,說是來監工,他們在客廳看著球賽,非常享受,跟忙活維修的黑人形成鮮明對比。

男主失業,而這一幫男人同樣沒有在工作,很明顯,他們的生活狀況並沒有比黑人維修工更好,但是他們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差、社會地位低這一事實;潛意識中,他們通過監督黑人、歧視黑人,認為黑人才是經濟狀況差,社會地位低的一群人,來保持他們作為白人的優越感,避免面對現實的尷尬和痛苦。

這跟上面舉的考了C的孩子,會去嘲笑考了D的孩子,心理模式是一樣的。

黑人修理工走後,男主託尼盯著他們喝過水的杯子,之後將它們扔進了垃圾桶。即便杯子的使用價值並沒有因為黑人喝了一次水而損耗,但是在男主心中,它們的價值卻會因為被黑人用過而降低。自己在黑人面前,保持高高在上,就可以維護自己內在的優越,這對剛失業的他而言,是一種心裡安慰。

接下來來看第二種心理防禦:認同。

認同是把某人的特徵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稱自居作用。通過對威脅性的 個體的認同,個人可將威脅性的個體的力量和特徵加到自己身上,以減少自我的脆弱和恐怖感。這種認同也可稱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通俗理解,攻擊者很有力量,面對攻擊者你是無助和脆弱的,可是如果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採取和攻擊者一樣的做法,你就會獲得攻擊者的那種力量感,就不會感受到弱小和無助,所以對攻擊者認同的根本心理動機,是為了緩解自身脆弱而感到的痛苦。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中的囚犯特別表現出這種認同,某些關押時間較長的囚犯在談話、打扮、動作、姿態上模仿蓋世太保士軍,有些囚犯甚至狂暴的攻擊同伴,表現出典型的對攻擊者的認同。

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生活在父親家暴母親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會家暴他們的妻子,背後就是對於攻擊者的認同,實際上也是這種「認同」的自我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在電影《綠皮書》中,男主託尼就有非常典型的認同心理。

在他們南下的旅途中,他們不斷遭遇到種族歧視,比如在大雨滂沱的晚上,他們被警察攔住盤問,當黑人主人公謝利博士,解釋他的名字是義大利語的時候,警察對著託尼鄙夷地說,「我現在知道你為什麼為他服務了,因為你也是半個「黑人」。

從歧視到被歧視,託尼當然受不了這樣的心理落差,他接下來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攻擊者認同」,他上來就是一拳頭,用攻擊者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這是認同的心理防禦,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02、黑人謝利博士:「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種族歧視中,被歧視人群中有很多種防禦心理,像投射、否認、認同等等。而在本片中,黑人謝利博士卻受另一種典型防禦機制操作,那就是:「反向形成」。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個體覺察到某種令人恐怖的潛意識欲望,可能返回意識層面,則個體可能會運用與這種欲望相反的行為加強抑制的力量,以減輕不斷增強的焦慮,這種防禦機制就是反向作用。

「反向形成」簡單來理解就是,你本來處於A,但是表現的卻是-A,這是一個極為常見也極為重要的機制。

例如危險的欲望和衝動,可能表現為溫柔和仁慈;執拗和固執,可能是為了掩蓋順從和依賴。而最明顯的反向作用,表現在愛與恨的對立。愛,可能通過攻擊、諷刺、拒絕等恨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影片《綠皮書》中,男主角黑人謝利博士就是典型的「反向形成」防禦機制。正如他在電影中所說,只有當他在臺上演奏時,別人才對他報以尊重,等到他下了臺,他就是一個黑人,受人歧視和冷落。

他有著三個博士學位,受過高等教育,是一位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可是這不妨礙他依然被歧視。

他可以在酒店為白人賓客表演,卻不能使用白人專用的餐廳,不能使用化妝間,甚至是衛生間。給他用的化妝間實際是小的離譜的雜貨間,他去廁所只能去野外,吃飯只能去對面街區,住宿只能住黑人旅館。

他的潛意識一定是深藏著憤怒的,但是在黑人的禁令面前,他是屈從的;他從不吃炸雞、遠離黑人同胞、以上流社會的做派要求自己、保持尊貴的音樂家形象,表面上是主動受困於白人話語權。

本質上是「反向形成」的心理機制,潛意識裡藏著深深的仇恨,表現出來的卻是溫文爾雅、順從接納。

5、從心理學看「種族歧視」的破解之道

上面是從被歧視者和歧視者兩方面來講的,破解之道我們也從兩方面來看。

對於被歧視者而言,你不用非得對「攻擊者認同」。舉個例子,G咬你,你不要把自己變成G,你要用更高明的做法讓它以後,咬不到你,不敢咬你;

你也不用非得「反向形成」,不用一直壓抑自己的憤怒,選擇順從與妥協,你可以遵從內心,活出更自由的人生。

電影中,兩位男主相互療愈、相互救贖,走向新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鑑之處。

在監獄裡,謝利告訴託尼: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會讓你佔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歧視和攻擊他人,這本身就不是光彩的做法,而真正不被歧視的做法,不是將自己變成歧視和攻擊的人,而是真正站起來,這也就是弗洛伊德口中另外一種防禦機制,名叫「升華」。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切文明都是升華的結果。比如為了防禦你驚人的性幻想和毀滅幻想,你去從事有益的活動,如藝術、寫作和公益。

電影中,託尼完成了這樣的升華,在他調解餐廳糾紛時,又一次遭遇了攻擊,而這一次,他沒有繼續用攻擊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破解之道,當遭遇歧視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提升到更高的道德段位,用這樣的方式實施回擊,才不會自貶人格到與攻擊者一樣的高度。

而謝利的同樣完成了他的升華,最後一場演出,他被告知作為黑人,不能在餐廳就餐時,他沒有再次選擇接納和順從,他拒絕了演出。

後來,他們來到了一個黑人酒吧,鋼琴的琴鍵都壞了,全然比不上他之前彈的那些名貴鋼琴,但是他非常開心地完成了這一次演出,臺下的氣氛一片歡快,這是整個南下演出中,最歡樂的一場。

走出被壓抑的困境,破除「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才找回內心真正的快樂。

以上是對於被歧視者的心理破解之道,對於種族歧視關係中的歧視者而言,要對於心理投射效應保持足夠的警醒。

當我們不自覺歧視某類人群時,需要警醒是不是那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特質,投射到了對方身上,我們要了解,人性的複雜才是人生的真相,接納自己不好的特質,才能活出更真實的人生。

同時,也要對「攻擊者認同」保持足夠的警醒,是不是因為自己因為從眾心理,害怕被團體孤立,而採取了對「攻擊者認同」的機制,將自己也變成了攻擊和歧視者,那些真正智慧清醒者,都是能夠身處喧鬧人群,而保持獨立思考的人。

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的是比較深度的剖析,如果你能堅持看到這裡,那很高興,又碰到一位同道中人!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願陪你清醒地活著。

END.

參考資料:

《衝突、焦慮、防禦,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葉浩生《從影視作品中看美國形式主義下的反種族歧視》陳宇蝶

相關焦點

  • 「請」弗洛伊德解讀《綠皮書》,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一、種族歧視的背後,是防禦自身深深的羞恥感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理解《綠皮書》的背景,我們先科普一下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種族歧視可以說是美國的原罪,在備受好評的1789年美國憲法中,黑奴卻被當做3/5個人。因為無意識自己都難以接受,為了不讓無意識影響我們的日常,弗洛伊德發現人類會建立各種防禦機制來抵禦無意識的幹擾,以避免體驗無意識深處的痛苦感受。而有一種防禦機制,也是比較原始的防禦策略叫分裂。
  • 自學心理技術「精神分析」,五點拆解弗洛伊德老爺子的高深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學生。然而,他在中年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身心障礙。不過優秀生能夠合理利用一切資源,包括自己的身心障礙。弗洛伊德結合理論與自己的身心障礙,發展出了精神分析理論。如果你去做心理諮詢,諮詢師表示自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
  •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鉑瑞思最新資訊 > 正文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 人格理論之心理動力學理論
    1.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是指弗洛伊德對於人格和心理障礙的解釋,精神分析是其對於心理障礙的一系列治療方法。1.4 自我防禦機制自我在處理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時,會啟動一系列的自我防禦機制,在接近意識層面的前意識層面運作。當無意識欲望過於強烈時,自我會以一種限制的方式將這些欲望和威脅性記憶深藏在無意識的內心之中,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稱為壓抑,是自我防禦機制的核心。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四)人格動力/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理論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 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是我們之前所講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從而得出他的理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帶著一絲絲的神秘感去學習。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幾個最典型的,在咱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最容易出現的自我防禦機制來給大家講一下。分別是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移情與紋飾。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四)人格動力/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理論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 如何科學地讓自己心理強大起來——心理能量概述
    此後一大段時間,心理學世界的大部分工作都建立在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對抗或者修補之上。對心理學的研究名師從此有如過江之鯽。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裡提到的許多心理學理論名詞如今為普羅大眾所熟知。其中包括自我本我超我,潛意識,力比多,以及,壓抑這一心理防禦機制。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是指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視為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區別與聯繫 2020年下半年甘肅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報名公告已發布,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筆試時間為10月31日,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
  • 心理學知識之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最早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態度作為一種自衛機制,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用來保護自己。在教師招聘類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形式備考。通過概念理解以及舉例的方式來進行知識考查。下面是有關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解釋以及例子,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們。(一)否認:作用:通過好像它不存在的方式來處理引起焦慮的刺激。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我們通常把這種現象叫做熟能生巧,或者體育理論中把這個叫做肌肉記憶。如果說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用直覺或者技藝來解釋的話,那下面這幾種情況似乎就無法理解了。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中舉過很多口誤的例子,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在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主持人致辭:「先生們,會議應到代表符合法定人數,我宣布,閉會。」會場上轟堂大笑。
  • 為什麼弗洛伊德仍然重要,儘管他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都不正確
    弗洛伊德的遺產已經超越了科學領域,滲透到了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很少有一天沒有用到他著作中的名詞:父母情節、發育受阻、死本能理論、下意識洩露想法、陽具象徵、肛門滯留人格、心理防衛機制、宣洩療法,等等等等。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從此以後,人格心理學便蓬勃地開展起來,出現了許多較完整的影響較大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推動了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為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心理的結構:意識、潛意識、前意識1.意識: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
  • 2020年寧夏教招筆試備考: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寧夏教招筆試備考: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
  • 自我防禦機制——退行、轉移(移置)
    在上一期,我們已經講到了自我防禦機制裡面的兩大內容,第一個是升華,第二個是補償。今天,繼續來給大家解釋接下來的一些內容。點擊查看>>>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退行,退行強調的是,在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衝突,不能處理時,藉此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種心理防衛法。大家可能看到這個概念之後覺得有點繞,到底什麼是外界壓力?什麼是內心衝突?什麼叫做退回到幼稚行為呢?
  • 弗洛伊德理論剖析反社會人格的變態心理
    希特勒對長桌椅有獨鍾,他召開會議時總是用很長的會議桌,因此德國一些優秀的木匠常常被召去製造長桌。他擁有的一張最長的桌子將近15.25 米。本我和超我衝突:希特勒的嚴重心理問題美國的心理分析專家依據這些資料得出希特勒有嚴重心理問題的結論。1 .
  •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第二章·自我心理學
    ——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把自己視為一個對前所未知的世界(無意識)進行探索的人。他在複雜廣袤的精神領域中艱難前行,揭露至關重要的無意識的幼兒期願望,這些令他深深地著迷和激動。弗洛伊德想要探索的東西是秘密,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秘密已被隱藏起來。
  • 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發展理論的區別
    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向盛行的人性觀提出了挑戰,轉向了對意識與無意識的研究,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埃裡克森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
  • 善惡報應都是騙人的 心理學:報應是一種幻想的心理防禦機制
    但心理學上認為,「報應」這種思想只是一種人為幻想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來佛教傳入中國後,百姓都學到的一個知識,就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百姓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總算多了一個講理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