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天才間的友誼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虛度er 好好虛度時光

▲弗朗西斯·培根和盧西安·弗洛伊德。

文 | 祝羽捷

編輯 | 藝拉圖

看天才之間的友誼,就像吃熔巖蛋糕,濃鬱、微苦、美味,一勺子挖下去,一不留神就會瞬間噴湧巖漿般的巧克力,粘稠且焦灼。甜蜜的時候如情人,巴不得滴血為盟,以命相許;反目起來又是憤懣,相互睥睨,輕則挖苦,重則致命。也不難理解,藝術家就是為五感裝上放大器的普通人,無論何種情感都來勢洶洶,反應自然也是普通人的好多倍。

我們需要友情的陪伴,藝術家也需要一個懂他的人,但擇友的標準讓常人難以捉摸,若二人同為藝術家,那就是兩座看對眼的火山,能讓彼此認可藝術理念已實屬難得,還要一起同頻共振,喘著粗氣,不爆發脾氣,真是需要天造地設的運氣。縱觀藝術史,頻繁換情人的藝術家很多,莫逆之交到死不翻臉的少有。自尊心甚強的高更來到阿爾勒的黃房子,無法忍受精神間歇性失控的梵谷;一起發起「風格派運動」的杜斯伯格與蒙德裡安因畫直線還是斜線產生矛盾,老死不相往來。

兩幅肖像畫平行而掛,這樣的布置在展覽現場頻頻出現。同樣是簡約的金色外框,一張臉強烈扭曲,仿佛巖石在硫磺腐蝕後遺留的廢墟,一幅則是鬆弛的中產階級男子,藍色的襯衫,舒緩而略陰柔的表情。一位剛從烈火中涅槃,一位正沐浴在和煦的日光中,兩個人怎麼可能成為朋友呢?他們並未走遠,卻已如傳奇在流傳。如果非要說出相同點,那就是畫中的人物都有著被人難以捉摸的深情,並不友好,抵擋著現實。同樣有著光輝的家族史,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卻度過了大相逕庭的童年。

▲2018年 「倫敦畫家」展在倫敦薩維爾街的Ordovas畫廊展出,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兩幅肖像畫都描繪了同一個男人:喬治·戴爾,這是兩幅畫首次並列共同展出。

盧西安從小就被看作是天之驕子。

他得意地穿著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毛皮大衣玩耍,周圍充斥著美妙的東西,常常被外祖母帶到博物館,為納芙蒂蒂王后的美麗頭像著迷。他很早就確認了自己對繪畫的喜好,在這個人人都有非凡才藝的家庭,不知平庸是何滋味,創造得到最大的鼓勵。建築師父親把家裡布置得現代,有包浩斯風格之氣,他的房間裡掛著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和丟勒的版畫,祖父送來繪畫工具,老布魯蓋爾的版畫是禮物之一,書籍和玩具更是不計其數,傭人、廚師、家庭教師圍繞。

如果不是1933年希特勒掌權,這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將會一直其樂融融地生活下去,可他們必須被迫逃離柏林,倫敦是他們的避難所。那一年他11歲,逃亡前瞄到唯一一眼被前擁後簇的獨裁者,來到新國度,花了一點時間學習英語和寫英文,愛上騎馬,有時非要騎著馬去上美術課,「騎術高明,無所畏懼」。在倫敦,富有遠見的母親把他的作品遞交給畫廊,盧西安的畫作出現在兒童展覽上,是一些妖精和仙女的圖案,他還是堅信了自己的才華,人們看到他稚嫩的作品以及他目光中同齡人少有的銳利。

▲年輕時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遠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弗朗西斯·培根從小體弱多病,患有過敏性哮喘,先是跟著外婆生活,母親繼承了家族鋼鐵企業,對他視而不見,老保姆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父親是退役的上校,曾被授予女王勳章,開了一家馬場,但脾氣暴戾、為人霸道,對家庭實行軍事化管理,明知道培根對馬過敏,還強迫他練習騎馬,以增加其頑強的意志為理由,導致培根臥床不起。童年的夢魘不止如此,父親發現兒子缺乏陽剛氣,便常常命令手下馬夫鞭打他。培根不但越發厭惡這樣的家庭,還發現自己越發喜歡男性,熱衷穿女裝,迷戀對自己施虐的馬夫,和馬夫有了第一次性經歷。有天,父親看到培根穿著母親的內衣,像那喀索斯一樣在鏡子前顧影自憐,勃然大怒地把他趕出家門,怒吼他永遠不要回來。

家才是朽敗的深淵,培根先是逃到倫敦,然後去了柏林、巴黎,在巴黎的藝術展覽上見到各位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萌發了對藝術的興趣,心完全被畢卡索擒住,等他再次回到倫敦,成了一名室內設計師,做些現代的地毯和家具,雖生意興隆,但內心早已拜畢卡索為師,不安分地嘗試一些藝術創作。因患有哮喘,培根在戰爭時期免於入伍。不同於盧西安,他斷斷續續地畫畫,沒有外界的肯定,沒有專業指導,他把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後印象派、納比松畫派統統試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直到1944年,他的作品才引發了關注和討論。

1945年,住在肯特郡的英國老牌藝術家格雷厄姆·薩瑟蘭邀請培根和盧西安共度周末。熙熙攘攘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兩位畫家第一次見面,高的是盧西安,他眼睛深邃,嘴唇精緻,面部線條明晰,是很多人眼中的美男子。矮一些的是培根,雖然方方的臉頰,寬寬的下巴,但五官也算俊美。培根那年35歲,比盧西安年長13歲,他們都特立獨行,講話幽默且刻薄,從不討好誰,坐在火車上,陽光照在二人的臉頰,有時他們看窗外,有時看彼此,此時的他們對藝術都充滿激情,都活在創作的興頭上。無論那一刻他們是否入了彼此的法眼,在長者的面前,他們都是謙卑的,薩瑟蘭的藝術成就令年輕人生畏,在二人見面前,他告訴盧西安,「一個你從沒聽說過的人。他這個人極有個性,平時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蒙特卡洛賭博,偶爾才回到這邊。通常他畫完一幅畫,就會把它毀掉。」他口中這個神秘人士正是培根,若非如此這般故弄玄虛,盧西安也不會輕易產生探知一個人的興趣。

▲弗朗西斯·培根(左)和盧西安·弗洛伊德(右)。

當盧西安見到培根的作品,立刻被折服,他的作品是如此深邃、黑暗、孤注一擲,把人物的臉和身體瓦解、扭曲、變形,像融化了的太妃糖,是薩瑟蘭口中說的介於「維亞爾和畢卡索之間」的作品。他銳利的藝術鋒芒、蔑視常規的叛逆、對酒精和賭博的上癮,都吸引著盧西安,成為他心中的英雄。他想,他遇到對手了。他想,歷史會重新書寫:他很自信,但他不會是英國20世紀唯一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只要舞臺上有培根的存在。每個藝術家是自己畫室的君王,威風凜凜,不容質疑。

盧西安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去培根的畫室,觀看君臨城下,培根的藝術給了他新的靈感,促使他從平面和線性走向立體,要在自己生活最緊密的周圍找素材,要釋放自己真實情感,哪怕這情感是黑暗的。他們為彼此畫肖像,一張又一張,畫肖像是建立情感的方式,可他們處理人像的方式是如此不同,培根畫得瀟灑、大膽、不拘小節,基與模特又拋開模特,信馬由韁;盧西安畫風嚴謹、緩慢、注重細節,畫出了模特眼睛的每一根汗毛,仔細勾勒面部的線條。除了繪畫,他們也會討論詩歌,盧西安為朋友讀裡爾克的詩:「我們全都是匠人:要麼是學徒,師傅,要麼是大師。是我們建造你這巍峨的教堂。」他們交換圈內的小道消息,抨擊人云亦云的審美。他們放蕩不羈,從一個酒吧喝到另一個酒吧,一起賭錢,總是輸得身無分文,但還會投入危機四伏的賭場懷抱,因為在賭錢裡有他們在藝術中相似的野心——想要贏。

慷慨的培根常常對盧西安解囊相助。到死都喜歡猛烈追求女人的盧西安,常常陪著這位朋友去蘇荷區的同性戀酒吧,他們的情慾都很旺盛,也不避諱談性。培根品嘗著自己最愛的香檳,盧西安還沒有完全喝醉,聽到同性戀伴侶們的辱罵,他們相互動起手來,培根揮起了拳頭,盧西安也跳上了挑釁者的背,從並肩工作到並肩作戰,兩個藝術家結成聯盟狠狠幹了一架,把酒吧變成的角鬥場。拳頭上留下紅色印痕,他們抹掉嘴角的血,喘著粗氣離開,又跑去下一家接著喝。第二天,培根準點坐在畫室裡工作,遠離幹擾,無論前一晚是瘋狂還是不堪。

天才往往不是獨自降臨,他們需要另一顆耀眼的星來刺激自己發光,泰鬥總是以兩顆或者群星顯現。雖說藝術家們之間的友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作品,也影響了他們的風格。可越是形影不離的藝術家朋友,越要在繪畫風格上區別彼此。就像畢卡索和馬蒂斯要走向藝術的兩種極端,暗自較量,絕不跑進對方的賽道;就像厭惡傳統藝術的杜尚和捍衛繪畫的達利,幾乎在各方面都被視為對立面。這對詭怪的搭檔,雖一起用具象抵抗著主流的抽象繪畫,他們的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猶如插在兩座山頭上的鮮豔旗幟,盧西安像法醫一樣解剖著鬆弛的脂肪和布滿黴菌的皮膚,培根在幽冥之界獲得力量,畫出毛骨悚然的臉和幽靈般的出沒。盧西安但凡看到培根的作品,就知道自己必須更加努力,人沒有一個讓自己坐立難安的朋友,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在互助和競爭中,他們創造出英國藝術市場昂貴的藝術品。

盧西安逢人就讚美自己的朋友,他的歷任妻子都聽到過她們眼中過譽的評價,以至於他的女兒在父親去世多年後,堅信他們之間的情誼是一種深深的愛,一種「帶有肉感的友情」。

▲盧西安是弗朗西斯·培根的第一位指定模特,這幅《研究盧西安·弗洛伊德的頭部》是培根在他的十九幅肖像畫裡畫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為培根所畫的這幅頭像《弗朗西斯·培根》,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翻臉發生得莫名其妙,旁人說他們之間有一些沒有說清的誤會,像晴空霹下的閃電,而他們都不是會主動尋求諒解的人,驕傲和偏執是匕首。也有人說,盧西安借了太多錢,卻從來沒有向培根歸還,盧西安辯解自己的不滿來自培根虧待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他們迴避自身問題,像幽怨的分手情侶一樣扯皮。盧西安曾經以很低的價格買下培根畫的與他同性戀人做愛的場景,名為《雙人像》,掛在自己家,珍藏在身邊直到去世,可他只把這幅畫拿出一次同意做展覽,當泰特美術館第二次為培根做個展時來借,被盧西安找了一個不讓人信服的理由拒絕了,這讓培根大為光火。

1988年的一天,培根剛畫完一幅畫,正喝著威士忌和拜訪者聊天,電話響了,是弗洛伊德打來的,他想讓培根參加一個即將舉辦的畫展晚宴。沒說幾句,培根把接聽器狠狠地摔在地上,用最粗口的髒話罵道:「從來沒有借給我他的《雙人像》,現在又要來找我!」盧西安則認為,隨著自己走向成功時,這位老朋友對自己就變得刻薄又惡毒,他有理由相信這是嫉妒造成的。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明目張胆地詆毀、羞辱彼此,還通過共同的朋友相互傳遞辱罵,擺出不共戴天的立場,好事之人也在火上澆油,急遂的轉變給看客們提供了素材——兩頭水火不容的怪物。他們在藝術界已經穩穩地站住了腳跟,每個人都被藏家、畫廊、拍賣行、交易員、愛好者簇擁著,不缺讚美,他們假裝在這段情感的變革中毫髮無傷,但每一次惡語相加都暴露出所受的煎熬。天才之間的友誼仿佛快樂又刺激的過山車,輕輕拔起又重重落下,有些情誼不過是來完成上帝指派的使命,催生出傑作後便洶湧崩塌,自動湮滅。從不低頭的人,即使不會失敗,也會在情感中遭到懲罰,怨倀和氣惱都是受傷後的應激反應。

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20世紀兩位最偉大的英國畫家,彼此再也沒有說過話,但他們的友誼永遠被定格在了畫中。

本文作者:祝羽捷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請留言和我們分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畫壇兩大聖手弗洛伊德與培根,用藝術「撕咬」對方
    弗洛伊德與培根:知己與對手盧西安·弗洛伊德(左二)與弗朗西斯·培根(左三)在聚會上,1962年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與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國戰後繪畫的兩大巨頭,相識於1945年,當時培根36歲,弗洛伊德不到23歲。
  • 畫家培根小傳以及展覽作品欣賞
    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肖像》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成長於英國。是英國現代藝術家中最富獨創性的畫家。早期的培根承襲了畢卡索的風格,逐漸在藝術圈中產生了知名度。培根《盧西安·弗洛伊德人像三聯畫》1933年,培根一幅《十字架受難圖》被收入象徵當時英國評論界指針性藝術著作的《當代藝術》中,並於1934年舉辦了自己的個人展,然而這一切外部的讚譽並沒有帶給培根以欣喜。培根對自己繪畫能力的有限與不足感到萬般沮喪。
  • 紀 錄 片丨弗朗西斯·培根的生活
    紀錄片丨弗朗西斯·培根的生活騰訊視頻、培根的父親愛德華 與 母親克裡斯蒂娜弗朗西斯·培根▲在喬治·戴爾死後兩年,培根創作了《喬治·戴爾》三聯畫,描繪的是喬治在馬桶上死亡的過程▲喬治·戴爾一直是培根痴迷的模特
  • 盧西安·弗洛伊德:為什麼難以受人委託而畫?
    他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盧西安·弗洛伊德畫畫直到他去世之前,被泰特美術館譽為「20世紀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2011年7月20日因病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8歲。弗洛伊德是一個貪求繪畫真實感的完美主義者,近乎貪婪,總希望在多變的人與物上刻畫出堅定的實在感,「還差一點,還可以更好。」
  • 首發|弗朗西斯·培根「前 生 今 世」
    弗朗西斯的母親克裡斯蒂娜·維妮弗瑞德·洛克斯利·培根(Christina Winifred Loxley Bacon, nee Firth)來自謝菲爾德的一個鋼鐵業世家。她的家族沒有培根家族的血統(培根家族是伊莉莎白時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旁系後裔),但她比她的丈夫富有得多。
  • 弗朗西斯·培根畫作8500萬美元成交,蘇富比首次直播拍賣
    蘇富比紐約晚拍在當地時間6月29日夜晚落幕,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的三聯作在蘇富比(Sotheby’s)的首次直播拍賣中以超過84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第三位。蘇富比方面表示,這對受到新冠疫情打擊的藝術品市場來說是一個鼓舞人心且不尋常的夜晚。
  • 在黑暗中吶喊,一起墜入進弗朗西斯·培根的扭曲世界
    作為二十世紀最受尊崇也是最受爭議的藝術家之一,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1909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英國家庭。年輕時遊歷德國和法國後,他定居倫敦,開始了自學成才的藝術家生涯。他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大部分畫作中,都以人類形象為主題,描繪了異化、暴力和苦難的場景。培根富有煽動性和表現力的作品被認為是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
  • 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以8500萬美元成交 創造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第...
    當地時間6月29日,蘇富比紐約晚拍圓滿收槌,其中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的三聯畫作以超過84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第三位。蘇富比方面表示:這對受到新冠疫情打擊的藝術品市場來說是一個鼓舞人心且不尋常的夜晚。
  • 評展|看弗洛伊德的這幅畫,你可以感受得到神秘的心跳
    評星:四星雖然我非常想說是大衛·邦伯格(David Bomberg)那引人注目的風景畫,或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存在主義那一套挑戰教皇和類人猿的東西使我對泰特美術館最新策劃的這場既才華橫溢又十分大膽的展覽著迷,但事實上吸引我的是一隻乳房。
  • 最該讀培根的是青年人,人生也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而我呢,更習慣的是那種詩人和小說家的感性筆觸,所以剛開始翻譯的時候覺得這種文字的性情和我有些不合,慢慢地才被培根的文字的那種睿智和邏輯性所打動,進入到他的藝術世界中去。(《論叛亂與騷動》)培根常常以完全實事求是的態度,討論一些問題,包括政治問題,提出一些從今天來看拿不上檯面,不是很符合道德的解決方法,從來不唱高調,這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特點。在第二十七篇《論友誼》裡面,培根寫了一種相當現代的現象,那就是在大城市中的孤獨。
  • |羅伯特·埃文斯|弗朗西斯·福特...
    這部名為《弗朗西斯和教父》的電影將首次揭露《教父》的拍攝和製作過程,嚮導演弗朗西斯和馬龍·白蘭度致敬。主演近日也已確定,奧斯卡·伊薩克和傑克·吉倫哈爾。伊薩克出生於瓜地馬拉,成長在美國,2006年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之後進軍電影界,因為在科恩兄弟的音樂傳記片《醉鄉民謠》中的出色演出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在本片中飾演《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美)彼得·博斯克(Peter Buirski) 等著尹肖雯 譯了解當代精神分析新發展的必讀書,一本指導心理治療師如何將「主體間交互性」理論應用於治療當下的教程。
  • 《弗洛伊德傳》:戀愛中表達熱烈感情的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人認為他是創造現代心靈的天才、創建者、大師、巨人另一種聲音卻說他是獨裁者、剽竊者、說謊家、無與倫比的庸醫他的生平提供了永無止境的材料,讓人譏諷、沉思,也讓人製造神話他也無法指望他那自己都需要經濟資助的年老父親,弗洛伊德的自尊心,也不允許他一直依賴父輩朋友布洛伊爾的支持,即使有時後者會以借貸的名義直接給弗洛伊德金錢支援。他的情況看來無從選擇,布呂克大聲說出了弗洛伊德必然想過的狀況:開私人診療所,這大概是唯一可以滿足他和瑪爾塔這樣的中等家庭所需要的基本收入的途徑。
  • 培根是什麼肉 培根名字的由來
    培根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但長期食用培根肉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因此不宜長期食用。那麼培根肉到底是什麼肉呢?而培根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培根是什麼肉  培根主要是將豬肉經醃燻等加工的豬胸肉,也可能是其他部位的肉,如肋條肉、背脊肉等
  • 友誼是美麗的生命之花 只有用心呵護和澆灌 才能永不凋謝
    英國作家培根說過:「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是一片繁華的沙漠。」的確,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實用,越來越功利了。朋友之間交往,常常會被分出三六九等,按照人的高低貴賤,劃分出不同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