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兒就是這樣,無論多麼高的山,也有鳥飛過去;無論多麼密的網,也有魚鑽過去。——莫言
《晚熟的人》吸引我注意有兩點,一是這部作品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年後首部作品,想看看莫言的新作品;二是書籍的標題,「晚熟的人」帶著希望和寄託,想看看「晚熟的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首先,在看這部新作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作家,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言代表作品,《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其次,我們了解一下新作。
《晚熟的人》是莫言創作十二篇中短篇小說的合集,其中包括《左鐮》、《晚熟的人》、《鬥士》、《賊指花》、《等待摩西》、《詩人金希普》、《表弟寧賽葉》、《地主的延伸》、《澡堂與紅床》、《天下太平》、《紅唇綠嘴》、《火把與口哨》。
其中《晚熟的人》位於合集第二篇,它主要講述一個叫蔣二的人,他以及他家族裡的人,都是「晚熟的人」。
「晚熟」表現人在小時候以及年輕的時候好像不明事理,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渾渾噩噩,不明就裡。等到有發揮自己才華平臺時,表現出人意料的膽量與智識,成就一番事業。
接下來,我們以小說《晚熟的人》為例,看看「晚熟的人」與作者莫言的關係,與我們的關係。
01 「晚熟的人」寄託著對生命的希望
「只有這蔣二,不但存在著,而且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於是我明白,與他相比,我才是真正的傻瓜。」
蔣二年輕遇到「危險」時,因他傻都靈巧地避開,沒有殃及自身。當合適的機遇來臨,蔣二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將其一生的大智慧運用其中,錢賺得盆滿缽滿,由一個傻乎乎的人搖身變成一個會交際,會生意,能夠左右逢源的人。
原因歸結於蔣二是一個「晚熟的人」。從這個意味上說,「晚熟的人」是說那些很晚才懂事,並有所作為的人。
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對人生,對生命繁衍不息,大器晚成的希望。
對於莫言來說,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寫作的結點,而希望是起點。我想,莫言寫這樣一篇短篇,其中深層意義不僅在於這是一篇文學作品,本身自有人性的暗含或影射。還有一層含義在於暗指自身的希望所在。
什麼才叫晚熟?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重振旗鼓,相比較年輕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才華正等待著時機,等待著機遇,等待著平臺施展。
所以,莫言通過這篇短篇也寄託著一種寫作希望,曾經都已成為過往,「晚熟」還有無限的希望,影響更為深遠,更偉大的作品還待明天。
尤其想到我們自身。讀這本莫言作品時,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是「晚熟的人」 ,所以想要看看這部作品到底講的是什麼。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也是心懷希望的人,對明天,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心中充滿希望的曙光。
我們希望自己真的是「晚熟的人」,然後有朝一日可以智慧大開,事業有成,實現理想。
02 「晚熟的人」有一種睿智、謙虛的態度
「那就是: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婚宴變明、禿頭生毛。」
說起「晚熟」,又有「早熟」。「早熟」是一個人成功的象徵,我們一般會認為一個人如果有天賦,小時候或年輕的時候就會顯山露水,成才成功也是要趁早。
這樣的想法來源對於年齡的解讀,年輕時力大無窮,精力旺盛,可以做成大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力不從心,精力不如過往的情況,所以距離成才成功漸行漸遠。
而現實情況是,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我想這個原因在於對於生活經驗,人生經驗的積累上。
「晚熟的人」幾乎用前半生的時間去觀察和領悟世事,雖不是蔣二口中「我不是裝傻」,卻也因為「傻乎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或者有過傷害因自身「傻乎乎」,不往心裡去,所以對其傷害微乎其微,卻讓他領悟到一些道理。
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積累,也就是經過一個量變的過程,恰好遇到一個機遇,從而一躍而起,施展才華和智慧。
從哲學角度來說,凡事皆有因果關係,沒有誰一夜之間,從「傻」變聰明,也沒有誰一朝成功歸因於奇蹟,這只不過外人看上去神乎其神。
其中必有經年累月的想法或經驗積累。從這個角度看,「晚熟的人」有一種睿智、謙虛的態度。
所以不要輕視我們人生中遇到的每一個人,你知道「早熟」的人有很多,但你還不知道誰是「晚熟的人」,誰是那個一直以來都是睿智、謙虛的人,因為他們可能是厚積薄發「晚熟的人」。
03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既然沒有「早熟」,希望都能成為「晚熟的人」,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為更好自己的希望和過程。
一、人生是一個長度單位,「晚熟的人」是生命的後半段旅程
莫言描寫蔣二和小說中一群晚熟的人物,都是以生命的長度來看待的,和給予評價的。
比如,對於「蔣二」這個人物,是從小看到大,小的時候又呆又傻,長大之後沒有改觀,有了平臺和碰到機遇之後「晚熟」的才華展露出來。
所以《晚熟的人》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即使人生暫時失意,也沒有關係,誰又知道將來自己不是「晚熟的人」呢?
同時也不要因現在的榮耀沾沾自喜從而止步不前,誰又知道將來更好的機遇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呢?
二、「晚熟」有度,過猶不及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
蔣二是「晚熟的人」,所以他的膽子屬于越來越大的類型。
蔣二建設的滾地龍拳擂臺和滾地龍拳展覽館是非法用地,「這地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劃出的『滯洪區』,可河水斷流已經三十多年了……」
蔣二「晚熟」到後來有過猶不及之勢。所以說,「晚熟」可以,施展才華可以,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如果一個「晚熟」、才華橫溢的人,把心思用在其他沒有價值的,或對社會有害的事情上,或膽子大過了頭,超越正當渠道的界限,那麼還不如不「晚熟」。
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健康完整的人格,要比大器晚成更重要。
我們期待成為「晚熟」的人,希望明天會活得更好,而這恰恰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無論我們是否經歷過「早熟」,或者經歷多次「晚熟」,都是過程中的環節,而衡量我們人生質量的是: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沒有憾事,依然心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