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便沉寂了8年,周圍很多人都說他已經江郎才盡了,更是驗證了諾獎魔咒——得了諾獎之後的作家都會陷入長時間的停滯,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
直到2020年,莫言帶著他的新作《晚熟的人》重磅回歸。這一次,他直面回應了外界對其陷入「諾獎魔咒」的質疑:「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而所謂的魔咒 ,《晚熟的人》這本書能否做出回答,我自己很難斷定,要等讀者讀完書後由他們做判斷。」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曾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如果說諾貝爾獎是一頂沉重的桂冠,那麼《晚熟的人》正是這樣一部脫去「桂冠」的作品。
《晚熟的人》這本書講述了莫言獲獎後回到家鄉發生的所有事情,裡面一共匯集了十二個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各自獨立,卻有著一樣的背景。在小說裡,那些和主人公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在年輕時大都窮困潦倒,但到了中年或步入老年後,他們好像突然間就頓悟了,有的成了當地富商名人,有的成了備受尊敬的族人,有的還是老樣子,平淡無奇,卻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心平氣和接受現狀,這些人被莫言統稱為晚熟的人。
小說裡的晚熟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裝瘋賣傻,這類人本質是聰明人;一種是成長慢的人,在步入中年或老年後,才知道幹正事,是真正的晚熟。莫言在十二個故事裡塑造了不同類型的「晚熟」人物,這些人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紅唇濾嘴》中,他塑造了網絡「大咖」高參,這人就像如今的狗仔,最是知道如何利用網絡達到自己的目的。據說,她手裡有上百個「水軍」,讓咬誰就咬誰,讓捧誰就捧誰,她的名言就是:「在生活中,一萬個人也成不了大氣候,但網絡上,一百個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在《天下太平》中,二昆拿著手機,說:「我們村子裡的人,在我的培訓下,都有強烈的新聞意識,都能熟練地使用手機的錄像功能,上到百歲老人,下到五歲兒童。」
在《晚熟的人》中,有個典型的代表人物蔣二,又名蔣天下。表面上看,他是村裡有名的傻子,實際上卻是最精明的人。因為裝傻,他成功避開了當時的各種稅,一分錢都沒交。」對此,他自己的解釋是:「大哥們都說我裝傻,其實我不是裝傻,我們老蔣家的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晚熟!」對於晚熟,他的理解是「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出竅,過目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目,禿頭生毛,我就是一個例子。」
年輕時期的傻子,多年後卻混成了老總,妥妥的成功人士。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窮怕了,成功之後,他各方面都變得特別高調,要吃最好的飯店,出門必坐豪車,住的地方更得金碧輝煌。
他有多「晚熟」呢?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學會了裝傻;當大環境形勢發生變化時,他直接把名字改為蔣天下;當莫言獲獎回歸後,他大肆售賣對方的盜版書,各種攀附,利用名人效應賺錢。
他曾對莫言說:「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幹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但真的是這樣嗎?對此,書裡是這樣寫的:「他可不晚熟,他大概已經熟過好幾茬了。」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晚熟呢?就如莫言所說,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的比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們到了三十歲以後,才慢慢搞懂人生的軌跡,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在如今這個社會,除了有家底的,起點就是別人終點的人,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到了30歲以後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如果你30多歲還未有所成就時,不要慌,只要你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棄,終有成功的那一天。俗話說得好,晚熟要麼是厚積薄發,大器晚成,要麼是真的成長晚熟,無論是哪種,它都不可怕。像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志,歷史名人姜子牙、演員張譯等何嘗不是晚熟的人呢?
網上有這樣一段話: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步伐、節奏,不用著急,慢慢來。馬上就到年底了,如果你覺得自己這一年混得不怎樣,尤其是跟同齡人相比,更是羞愧不已。別人這一年要麼是賺得盆滿缽滿,要麼是學業有成,要麼是事業更進了一步,解決了婚姻大事等等,再看看自己,只有一地的雞毛,年初的計劃一個都沒完成。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不妨看看這本《晚熟的人》,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幫你建立起信心,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爭取早日達到你想要的目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