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時間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學,幾乎把能找到的莫言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
到現在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一些小說的題目和《紅高粱家族》的大致情節,在所有被時間衝淡的記憶中還留下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地名。
2020年8月,莫言出版了獲獎後的首部小說集,我用一周的時間看完了。
再次感嘆,讀書真的是一種人生捷徑。一個偉大的作家,苦苦醞釀了好幾年的思想結晶,我們靠幾段碎片時間就讀完了。如果願意,我們可以用幾個月的時間讀完某個作家一生的作品。榨乾了這麼多偉人的思想精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想不優秀都難,所以說,「吸星大法」是真的存在的。
說回《晚熟的人》,全書由12篇短篇小說構成,前八篇寫於2011年到2017年,最後四篇是2020年寫的。
十二個故事雖然都是獨立的,但是基本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獲獎後的莫言回鄉,見證了高密東北鄉各色人物的變化並發出深沉的感慨。書裡的故事在現實和虛構之間穿插,莫言是故事的見證者和講述者,在似真似幻、如夢如戲的氛圍裡,緩緩講述身邊可悲可嘆、荒誕又真實的故事。
第一篇:《左鐮》
左鐮是左撇子用的鐮刀,作為北方農村最常用的一種農具,鐮刀出現在書中好幾個故事中。故事的開頭是有人委託鐵匠打造一把左鐮,使用左鐮的人並不是左撇子,只是右手被父親砍掉了。因為兒童間的惡作劇,因為有人不敢承擔責任,也因為嚴厲的教子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處在階級鬥爭時期。在特殊年代,面對生活的苦難,只能選擇堅強或者放棄。挺過來了,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第二篇《晚熟的人》
這一篇的諷刺意味比較強。晚熟的人指的是質樸、老實、思想成熟晚的人。莫言的獲獎,讓自己的家鄉變成了旅遊景點。看到新建的景點,看到盲目的遊客、看到自己的盜版書,也看到了已成為大老闆的髮小。回想到貧窮但純真的青年時代,再對比充滿商業包裝和利益鏈條的現在,不由得感覺這個晚熟的人有點熟透了。書中大部分篇幅在回顧過去,在地裡幹了一天活,為了不錯過電影開頭,餓著肚子跑十幾裡路去蹭知青的電影,和知青發生衝突打架。那時候的人都是真實的,現在都帶上了油膩的面具。
第三篇《鬥士》
鬥士是一個釘子戶,或者說是一灘爛泥。一個從階級鬥爭時代走過來的人,用死纏爛打和睚眥必報的精神和身邊的一切做鬥爭。到最後,人人敬而遠之,這就是勝利了嗎?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弱勢變成了作惡的資本,那就是「光腳不怕穿鞋的」。一個人放棄了尊嚴,也就真的沒有了對手。鬥爭了一輩子,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孤獨的勝利者」,一個「兇殘的弱者」,一個享受「五保戶」待遇的保護對象。
第四篇《賊指化》
故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一群文人參加筆會,除了酸就是文人相輕,一個個裝模作樣、勾心鬥角、輕浮輕佻,被莫言不動聲色地描寫出來。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人前一面人後一面。越是在人前努力營造一種什麼樣的形象,人後可能就是這個形象的反面。整天嬉皮笑臉的人沒準最深情,整天道貌岸然的人沒準最不堪。這篇更像一個偵探小說,聚會的時候被錢包偷了,賊到底是誰?從不同人的角度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第五篇《等待摩西》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一篇跟宗教有關。看到名字的第一眼,想到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看到裡面主人公多次改名字,又想到了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這也是一個人和命運抗爭的故事,主人公因為爺爺是基督徒當兵被拒,曾怨恨命運和爺爺,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發家致富,一時風光無兩。卻在人生達到頂峰時突然消失35年,最終又神秘回歸家鄉。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性展現出來。
第六篇《詩人金希普》和第七篇《表弟寧賽葉》
這兩篇故事有連續性,主題也差不多,可以看作一篇故事的上下兩部。普希金和葉賽寧都是俄國詩人,故事中的兩個人敢把名人的名字反過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儼然是兩個欺世盜名的偽文人。曾經聽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對稍微有一點才華的人是最殘酷的。因為有一點才華,就不甘於平庸,可是自己的這一點才華又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結果兩頭都荒廢了,只能痛苦地過完一生。故事中的兩個人又不完全一樣,金希普靠自己的小聰明招搖撞騙,寧賽葉對自己的懷才不遇憤憤不平。
第八篇《地主的眼神》
還是關於階級鬥爭,地主在人民的監督下勞動改造。老地主作為一個階級的代表,在外形上是被打倒了,內心真的會被改造嗎?眼神能反映內心真實的想法嗎?是老地主用惡毒的眼神看著我們。還是我們用有色眼鏡看著被改造的老地主?我們真的明白輿論的力量嗎?一篇經過指導的小學生作文可以給一個人的一生帶來多大的影響?這應該是帶給人們思考最多的一篇故事了。
第九篇《澡堂與紅床》
這是2020年的新作。成名後的莫言很忙,忙碌的莫言很疲憊,疲憊的莫言被朋友安排去洗澡按摩。在澡堂偶遇老工友,泡在池子裡的一群人在聊天中展現了世事變遷。國營工廠可以成為澡堂子,看來一切都要給資本讓路。原來的廠長變成了澡堂的終身VIP,廠長說沒拿好處,工人即使不信又能怎麼樣?洗完澡去按摩,按摩分兩種,一種是正規的。好像所有地方都差不多。
第十篇《天下太平》
個人很喜歡的一篇,感覺整個故事籠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圍中,開頭的幾個時空轉換帶來了恍惚的感覺。太平指的是太平村,村長是個傳奇人物,傳奇人物一般都不是善類。在一片大霧中,村子裡來了兩個打魚人,這一切都被一個孩子看到了。打魚人不僅捉到了魚,還有鱉。既然說了鱉會咬人,就肯定會有人被咬。警察來了,更多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關於環境汙染,關於土地承包,關於警察執法。
第十一篇《火把與口哨》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先說口哨吧,一個有高超吹口哨技術的年輕人去接親,因為吹口哨結識了3個好兄弟,他們的友情像太陽一樣耀眼。可是太陽下也有陰影,看似陽光的人也有不堪的過去。其實人類的文明就是努力克服人性的過程。在從獸向人進化的過程中,克制的獸性多一些,就會更像人一些。火把是對付狼用的。狼有飢餓的幼崽,把豬羊吃完了就要吃人。狼是兇狠地,為孩子報仇的母親是不要命的。
第十二篇《紅唇綠嘴》
紅唇和綠嘴是兩個公眾號,公眾號的主人是一個網絡大V。自媒體濫用網絡影響力只是故事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講這個大V的成長曆程。在文革時期,一個好的出身意味著一切,世界都是他們的,迫害死幾個人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他們也是脆弱的,從不可一世到黯然退場也只需要一封舉報信。人的一生中能決定命運的時刻也就那麼幾個關鍵點,可能錯過了一步就再也來不及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裡也存在著各種詭計和陰謀,兵法從來不只是用在戰場上。
說明:
這應該是全網第一篇對《晚熟的人》進行逐篇討論的文章,為了不劇透,沒有過多討論故事的情節。文章觀點只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的個人感受,難免有偏頗,如果你對《晚熟的人》也感興趣,可以在自己閱讀原文後跟我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