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全名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
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在遭遇了生活的起伏,對生活不滿與懷疑的她,偶爾遇到個一個老人,通過兩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遇見未知的自己》發表於2008年,半年內銷量3萬冊,位於臺灣三大暢銷排行榜前三名,並於2012年獲得當當網暢銷書籍第一名。
那麼,接下來我將用「自我概念」深度解讀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裡的若菱所遇到的一切,探討生活的意義。
01、「我是誰」,若菱在【生活】是「本我」。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概念的概念,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
「本我」來自人的本能,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追求各種個人慾望的滿足和追求個人利益實現的特徵;「超我」來自社會文化,是個體在成長經歷中已經內化為自身價值觀念的種種文化信念,往往以犧牲個人服從整體為主,甚至要求個體行為完全道德化,因而與本我相對立;「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於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與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協調矛盾,儘可能地尋找權宜之計,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遇見未知的自己》整本書充斥著心理雞湯的味道,更是有涉及很多枯燥難懂的心理學,空虛的內容讓初讀者一頭霧水。事實上,它是一本都市女性若菱在自我成長的書籍,講述了一個對人生不滿意、渾身都是負能量的女性,在老人的幫助下,找回自己而走向新生的故事。
所謂 「本我」來自人的本能,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追求各種個人慾望的滿足和追求個人利益實現的特徵。
若菱在沒遇到了老人時,在此之前,她的人生是有著一團糟的「本我」:和老公志明十年的婚姻,兩人越來越冷淡,甚至到了無話可說的樣子,兩人還覺得是理所當然,導致老公最終的出軌;在公司裡,都鬱郁不得志,甚至還被最好的同事朋友陳玉梅搶了自己的功勞;而若菱本人則是對於這一切,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整天抱怨,對自己的人生一頭霧水。
通過在若菱的生活狀態,不少讀者就有著感同身受,自己的生活、婚姻、工作就如若菱那般看似都不如意,在選擇妥協後,就有著強烈的負能量:抱怨、頹廢、不思進取的心,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人長期處於困難無法克服環境時,內心就會產生「我不行了、我盡力」等等自我放棄與安慰的理由,這就是著名「習得性無助」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情緒戰勝了理智。
人的大腦分為理智模塊與情緒模塊,平常都是理智壓抑著情緒,才有理性做事;但隨著不良情緒的累積,一直被壓抑的情緒模塊也就會反撲理智模塊,做出衝動、悲觀的行為。
縱觀這種「習得性無助」心理,我們就能驚恐發現每個人都存在這種心理,理智隨時被情緒反撲帶動。當生活的挫折不斷時,時常就會在深夜感嘆或買醉。人在最初遇到困難,都會想著克服,只是長期的無法克服,就會產生焦慮感,於是就會覺得對一切都是無能為力的,喪失信心,不想求助更不會反抗了。換句話說,習得性無助會使遇到挫折的人,陷入一種輕易放棄的惡性循環的人生態度。
我在初讀若菱這個人時,覺得同情之時,更多的是為她的人生態度感動可悲。若菱是一個有著「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人,她的生活總是隨波逐流,不願意面對太多,因無力反抗,甚至不止一次次有了想死的念頭。
直到若菱因借用電話時,無意間而遇到一個神秘老人。兩人的初次見面,老人就向她提問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問題:「我是誰?」
若菱說了自己的名字、工作、個人經歷的身份認可、靈魂等等答案,都沒能得到老人的滿意,直到他說:
「我告訴你這些是要幫助你認清楚一些事實,因為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這就是若菱生活中的本我,盲目追求眼前的一切,在欲望與利益中迷失了自己。接下來的小說發展是圍繞著若菱眼前婚姻、生活、工作的困境, 表達人在社會生活中追求欲望的滿足和個人利益實現的特徵。
《遇見未知的自己》通過老人之口,深刻寫入了作者張德芬的個人思維、心理學、自我幻想,以及那些高深莫測存在於人體的秘密。
02、【生活】是先接納所遇到的每個人或事,那麼別人也會接納我們,這就是勇於面對「超我」。
所謂的「超我」來自社會文化,是個體在成長經歷中已經內化為自身價值觀念的種種文化信念,往往以犧牲個人服從整體為主,甚至要求個體行為完全道德化,因而與本我相對立。
老人在和若菱講解那些知識時,不止一次次提到「身份認可」,叫若菱去嘗試接受身邊的人,很多時候只是她以為而已。比如她覺得婆婆很難相處,在一次回婆家時,她一改以往的形象,去主動幫忙與微笑對待,一向冷漠的婆婆竟然會在他們離開時,叫其慢一點,其中就有她的「胜肽」在作祟,總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
張德芬通過老人之口講述「胜肽」的概念:胜肽大腦感受到情緒而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在分散到每個細胞的感受器裡,久而久之就會胜肽就會讓感受器有飢餓感。比如長久沒生氣,就會因此有生理需求而發脾氣。
這個概念闡述了深刻的反面能量,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身份,那任何情形就有可能對身體或心靈產生傷害,長時間下來就會在生活中失去「本我」。
那麼胜肽最大的作用,讓我們的大腦過濾了真實的世界,把任何事都當成自己長期的情緒狀態,看不清「本我」的樣子。
舉個例子來說,就拿《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來說,她的生活處處是悲傷的,都有著「林黛玉葬花」之事,她的大腦已經過濾掉了真實的世界,更像是失去了「本我」,迷失在自己的世界裡而無法自拔。
不僅如此,人在生活總會有「犧牲」的精神,為了服從整體而犧牲個人,但它又自身價值觀念的種種文化信念起著一定的衝突。當外界要求自我行為完全道德化,就會和本我相對立,最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在每個身份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犧牲」,它會讓我們被自己所欺騙。
以
所以,書中特別提出「眼見不一定是實,腦子也會騙人」的超前觀點:我們總以大腦所提出的想法所控制,在根據眼前的一切做出錯誤的判斷,卻不知大腦也會騙人,也會誤導我們。
生活之中存在一定的誤導,準確來說是「偏見」,當我們對別人形成偏見時,或是長期對一個人有著很深的偏見,那麼對方做什麼都是徒勞的,我們的大腦第一時間就會發出這個人以往的品格和偏見,讓我們無視那人真心想要去改變,會被大腦的慣性思維所引導。
《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申公豹說過:「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那麼,就先去接納所遇到的每個人或事,他們的出現是為了見證我們的成長。不能一味犧牲自己,而去過度妥協犧牲自己,過濾出大腦發出的偏見信息,慢慢與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人格的喪失,活在別人的眼裡。
若菱跨出的第一步是「接納」,接納家人,甚至是接納工作背叛她的陳玉梅與婚姻出軌的老公志明行為,接納後才會「放下」。
當我們真正能接納生活與自己時,那麼「本我」、「超我」就會慢慢合二為一,不在表裡不一,不會被欲望衝突頭腦,也不會去妥協犧牲自己,保持住人格,從而進一步找到在生活和理想中真實的「自我」。
03、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在【生活】中和解自己,並找到「自我」。
所謂的「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於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與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協調矛盾,儘可能地尋找權宜之計,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在讀完整本《遇見未知的自己》後,更多覺得是一場屬於若菱克服眼前困難,慢慢找回真實自我的旅途。
當一個人出來社會後,隨著歲月、經歷、自我思想轉變,逐漸也就失去了自己真實的樣子,這也是每個人必須走過去的生活。就如文章所說的「從來沒有吃過冰激凌的人,你對他再怎麼樣描述冰激凌的滋味都沒有用,是不是?但是,如果他親自嘗了一口,那麼所有的語言都是多餘的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結局很意味深長,若菱在經歷了婚姻的背叛、工作的失業,最終是老人的離開。但她還是沒能好好用到老人教的那些看似簡單又很難的方法,就算是老人推薦各種名人很難擺脫目前的困境,因為她難以和解自己與放下自己。
但每個人要放下自己,是真的很難的事,外界、內心、欲望,甚至如書中交代的「潛意識」,都會讓我們的「真我」逐漸迷失了自己。但細細想來,這就是生活。它從沒主動約束過我們,只是我們自己約束了自己。在我看來,生活最好救贖方法是和解自己,然後慢慢找回最初的「真我。」
葛優、喬杉領銜主演的電影《兩隻老虎》,是一部關於探討救贖自我的電影,最終兩人都和解自己的故事。
張成功是個對生活喪失信心的富商,除了有錢外,什麼都沒有。本來想要自殺的他卻被缺錢、想要成為有錢人的餘凱旋綁架了。張凱旋本想向張成功索要100萬,可張成功要給他200萬,前提條件是幫他完成三個心願,分別是有對愛人,友人與親人的虧欠。
最終,張成功那三個願望在餘凱旋的幫助下,得以實現,在救贖自己的同時,也是和解自己與身邊的人,開始了更好的人生。而綁匪餘凱旋也在張成功的引導下,良知被再一次喚醒,使自己得到救贖,和解自己對生活的不滿。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現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了解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
我們每個內心所存在的自我,它才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也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但是,輕浮氣躁的當代人,往往是用逃避的最消極態度,去面對生活,導致本我、超我、自我相互對立、矛盾、混亂不堪。就如《遇見未知的自己》裡的若菱在沒遇到老人時,一直以逃避的態度面對一團糟的生活和工作,然而在她要成功時,卻悄然而去。
很多人包括我,一開始以為這個老人指的是作者張德芬本人,隨著深讀下去,才發現老人的身份就是我們自己本人。
因為神秘身份的他不斷幫助著若菱,知曉女主人公若菱內心和生活的一切,這是為何呢?那最好的答案就是我們自己。因為那麼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就一定是自己。那麼,就是一次自己與自己的交流與解決,最終還是需要自己去和解自己,慢慢找回真實的自我。
但不管如何,我們的本我、超我,最終也會整合到真我。就如人到了晚年,他們是無欲無求也不強求自己,反而進去了最初的美好生活,是安靜祥和的狀態去迎接剩餘不多的歲月。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時,去對抗「本我、超我」,但最先要做的的是和解自己,找到「自我」才會遇到更好的未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很多人所推崇的書籍,包括女星楊冪。讀起來更是一本有著深度的雞湯文,讀起來很是苦澀無味,但書中充斥著自我想像出來的類似心理學的小說,細細品味才能發現這些看似空洞的文字,講述的是生活中的自我救贖,最先是和解心自己。
人生的迷茫,是我們沒能看到「自我」,也就遇不到未知的自己。
但這就是生活,每一步都為在自己的成長努力著,願歲月安好,可以找到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