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找回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2021-01-09 喬飛說動漫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的成名之作,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為主角,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一些事情,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從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細讀此書,越讀越愛,越讀越有味,真的是一本很治癒人的書。本書從身、心、靈的層面,給了我們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讀完此書,讓人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受。

01

女主角因與丈夫的一次爭吵奪門而出,一人開著車在山路上狂飆,完全被情緒控制的李若菱竟然有了想死的念頭,她自己也認識到此念頭的可怕。無巧不成書,若菱的車熄火了,剛好來到了一位老者的店裡借電話,之後與老人的一次次對話,若菱逐漸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最終成就了自己。

自從與智者相遇,若菱更多的時候便都在反省自己,觀察他人,有時候還會改變自己,從而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收穫。

「愛、喜悅、和平是我們曾經擁有的,甚至是我們的本質,所以我們才如此熱切地追尋它們。」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最終追求的本質是愛、喜悅、和平,即真我。但它們都處於人的內心深處,或者說潛意識,有時候根本沒有被喚醒。因為外面還有身材,還有情緒和思想,更有角色扮演、身份認同。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便向外發展,認同外在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更好理解的可以說就是追求物質的滿足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02

若菱的婆婆和小姑,因為若菱婚後的不孕。不僅沒有給予她心靈上的關懷和照顧,反而將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怪罪到若菱身上。

玉梅作為若菱的同事,若菱一直把她當作公司唯一的好友對待。可是為了工作上的競爭,玉梅卻一次又一次的誣陷和欺騙她。

這些人,其實就代表著現實生活中的「施暴者」。我們經常真心待人,期盼能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可是最後的結果,往往讓我們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於是我們傷心、難過、憤怒,嘶吼著問老天為什麼要接受這樣不公平的待遇。

不幸的婚姻,家庭,與職場生活,往往會會徹底改變一個人。他會讓我們成為生活中的受害者。

但我們絕不能屈服於這扭曲的生活所帶給我們的苦難。

03

俗話說有苦就有甜,但如果我們的生活在苦痛中脫離原本的管道,為何不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我們面對情緒所帶來的壓迫感時,請允許它的出現,並且試著嘗試適當地去發洩你的情緒,你會發現世界何嘗又不是美好的一天。

老人在整本書中,作為主角若菱的心靈導師。不管是生活、婚姻還是職場,老人都可以幫助若菱解開自己的心結,點亮希望的燭光。這不禁讓我們幻想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有一位這樣神秘的高人,來指明自己人生的方向。

初看這本書時候,我以為老人代表著作者張德芬自己。她想用另一個身份來幫助和解惑在人生路上迷茫無助的人們。可是當我看完整本書時,才發現,其實老人代表著每個人內心的真我,就像書中開頭寫到: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你自己。

回想我們生活的過往,一直是出現問題,然後尋找解決答案的過程。但是我們常常希望從別人的口中,找尋到真理,而忽略掉自己內心最初的感受。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自身的「無價值感」,在一件事還沒開始的時候就進行了自我否定,所以常常希望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認同和肯定。

若菱通過老人的指點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其實換一個角度去想,老人是否就是若菱內心的「真我」在進行自我救贖。

書中最後寫到,其實我們一直安住在家中,沒有離開。

之前我們的妄想、顛倒夢想,也就是我們腦袋中的無數個觀念,在阻礙著我們看到不這個事實。走出觀念,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穩坐家中,哪裡都沒去。

其實人生的導師就是我們自己,畢竟那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所需所求都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能解答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親愛的人生路上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只有吃過了苦才能享受生活給自己的甜,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天上掉餡餅。

那是不切實際的美夢,如果不付出輕而易舉地得到,有得必有失。

如果你現在還是對於未來充滿了迷茫。那我把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予你。

人生還漫長,當你仍然對於未來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時,不妨試著讀一讀這本書,品品這複雜多變的人生,或許會在你的迷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用寧靜換一場心靈的旅行。

相關焦點

  • 《遇見未知的自己》:自我和解,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全名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  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在遭遇了生活的起伏,對生活不滿與懷疑的她,偶爾遇到個一個老人,通過兩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遇見未知的自己》發表於2008年,半年內銷量3萬冊,位於臺灣三大暢銷排行榜前三名,並於2012年獲得當當網暢銷書籍第一名。
  • 《遇見未知的自己》:學會原諒自己,才能過好自己的一生
    直到遇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才完全的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書中對於人生困難種種的解釋是這樣說的: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這本書也算是張德芬的自傳,其中發生在書中主角身上的故事也都是張德芬本人的經歷。
  • 2018年讀一本書·第24本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喚醒了未知的你,本書幫你找回內在力量,療愈好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是《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深度療愈篇,幫助大家面對自己多年來一直未能被療愈的創傷,並且在其中找到力量。全書以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作者張德芬歷經許多年代價才悟出的心靈成長心得: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幸雄和向東遭遇了人生的困境,兩人在因緣際會之下經由一個奇妙的旅程--喚醒、療愈和創造,開始學習觀照自己的思想、療愈舊時傷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的力量。藉由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兩人尋回了自己生命的源頭,進而活出了全新的自己!
  • 武志紅: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那需要勇氣,既有做出選擇的勇氣,也有敢於拒絕的勇氣。
  • 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 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 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時間:2019-07-05 12: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 一期企業家讀書電視訪談節目《總裁讀書會》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頻道播出。
  • 張德芬《重遇未知的自己》新書分享會18日在京舉行
    主題: 張德芬新書《重遇未知的自己》分享會時間:11月18日 20:00-21:00地點:小和平書吧(建外SOHO新書《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是張德芬女士近四年來唯一一部新作,是她多年來最真實的身心靈成長感悟的精華薈萃。本書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全書配有溫暖、純淨的精美原創插圖,無論從品相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是一部最為精緻的,全中國女性最值得擁有的身心靈成長、療愈必備讀物。有讀者感嘆說:「終於等到張德芬老師的新書出版了,如果能夠得到一本她的親筆籤名書就完美了。」
  • 遇見未知的自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重讀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不禁跟著書中主人公一起思考,「我是誰?」「我快樂嗎?」「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  作者明示,每個人都有「小我」和「真我」。  所謂小我,就是受一切外界影響的自己。比如財物,權利,地位,以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還有自己的虛榮心好勝心攀比心等等。
  • 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心靈最美麗的遇見
    瀟灑狂放、人生得意的「詩仙」李白,曾在詩中發出同樣的困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成龍在一部電影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失憶者的角色,他不斷尋找自己的身份。雖是藝術作品,卻影射寫照了人們的心靈生活,而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我是誰》。
  • 成為自己,活出自己,回歸本源
    「醒來」即慢慢「開悟」,就是逐漸發現自己的真心,遇見自己本來的真性,使得整個心神、心靈都光明閃耀,從而心眼開發、明見自己的原本心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有德之士出現於世就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要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大道之知見。「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解悟」,一種是「證悟」。
  • 致女人:你越愛自己,越能激活自我的潛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把人生當作一場終極考驗,我們或許就需要明白,內心強大來自我們愛自己。 一個女人越懂得愛自己,我們就越能打開自己,活出生命的豐盛與富足。當女人內在生命富足的時候,你才會有勇氣去挑戰一切。
  •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也可以活出自己!
    認同的評價多認為《懦弱野獸》是一部「真實」的劇,與自己生活產生了共鳴;不認同的評價則多是朝人設迷惑的方向進行。而關於這部劇,我想在這裡展現一些新的東西。以下涉嫌大量劇透。——如何才能成為野獸?——我們無法成為野獸。但可以擁有新的人生,為自己而活!這是晶和恆星最終的答案,也是劇中每個人的圓滿。
  • 讀《圍城》:與其在一座座圍城中輾轉掙扎,不如跳出來活出自己
    我想,人人都想活成《圍城》中的趙辛楣,可最終男人都活成了方鴻漸,女人都活成了孫柔嘉。趙辛楣不是《圍城》的男主,他的生活細節我們無從知曉,或許在趙辛楣的世界裡,他就是另一個方鴻漸呢。我想,唯有跳出來,打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宮殿。走出去,找尋另一個自己旅行,去看看未知的世界,去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去見識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找尋另一個真實的自己。每天窩在公司、家的兩點一線之間,走著同一條路,看著同一片風景,招呼著同一群人,抱怨著工作的枯燥,感嘆著生活的無味,機械地不知今夕是何夕。
  • 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當大多數人在第二層次後,享受到一些好處,禁不住更大的私慾諸如金錢、成功等誘惑,從而活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那個人,在這個善惡難辨的人世間,戴上了虛偽的面具,鑽研於此,把這些都學來並運用的爐火純青,善於隱藏自己真實的目的,陷入其中,樂此不疲,不再升華。第二層次基本著眼於線或者面,能力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 《尋找未知的自己》第五季
    「尋找5」熱依扎用「較勁」邁出果敢人生,魏坤琳用科學解讀初心本質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10月31日,「尋找未知的自己」第五季來到了十三朝古都西安,在深秋之際,走進了開闢中國IT學科先河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心智的成熟源自於自己的真實體驗
    剛剛結婚的我常常會想要依靠自己的老公。指望他能夠這樣,能夠那樣。又因為他沒有辦法滿足我的期待而心生失落。原來一旦我幻想藉由他人的力量來實現我的目標,我就開始進入自己的劇情中了。我所生的氣,所露的臉色全都是我自戀幻想破碎後爆發出的攻擊性。但那個時候的我就是那樣一種狀態,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和錯誤。也從未覺知到改變的必要性。
  • 不做無意義的掙扎,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最近幾天,我發現自己經常會焦慮不安:為做不完的作業發愁、為接連不斷的考試擔憂、為各項未完成的任務腦殼疼。我常常在抱怨,整天為了瑣事而煩惱。回想起自己之前的種種經歷,我發現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快樂的,那些曾經的抱怨不滿,在現在看來確實是太多餘了。社會不會記住你的抱怨、你的可悲,它只會記住你真正做了哪些值得去銘記的事情。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只有行動才能改變現狀。每個人都有憂慮的時候,憂慮並非是一件壞事。
  • 人生的美好,藏在三件事裡,這樣做,你也可以活出美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想擁有美好的人生。但很多人經常會被自己的思緒、情緒所羈絆,不敢做出選擇,不放改變自己,不敢去做挑戰,往往錯失了人生的許多美好。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我們是能把握的,就看你怎麼做了。人生的美好,就藏在這三件事裡,這樣做,你也可以活出美好的自己。1愛惜身體,規律生活。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 突破人生模式,活出全新自己——《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被學員暱稱為「團長」的黃啟團跟到場讀者分享了心理學的16種行為模式,10種思維模式,22種情緒模式,他說:「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並且解釋只有當我們深入了解內在的心裡模式,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模式。活動開場,團長就提了三個問題給到場讀者:你是否曾經陷入人際關係的泥淖?你是否曾經和家人、朋友、同事衝突不斷?
  • 在每一次奔跑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當前位置: > 其他 > 正文 在每一次奔跑中,遇見更好的自己2020-11-10 16:57:36.0 來源:大眾網 人生猶如馬拉松,在自我挑戰、不斷創造全新PB中遇見「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