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的成名之作,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為主角,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一些事情,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從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細讀此書,越讀越愛,越讀越有味,真的是一本很治癒人的書。本書從身、心、靈的層面,給了我們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讀完此書,讓人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受。
01
女主角因與丈夫的一次爭吵奪門而出,一人開著車在山路上狂飆,完全被情緒控制的李若菱竟然有了想死的念頭,她自己也認識到此念頭的可怕。無巧不成書,若菱的車熄火了,剛好來到了一位老者的店裡借電話,之後與老人的一次次對話,若菱逐漸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最終成就了自己。
自從與智者相遇,若菱更多的時候便都在反省自己,觀察他人,有時候還會改變自己,從而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收穫。
「愛、喜悅、和平是我們曾經擁有的,甚至是我們的本質,所以我們才如此熱切地追尋它們。」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最終追求的本質是愛、喜悅、和平,即真我。但它們都處於人的內心深處,或者說潛意識,有時候根本沒有被喚醒。因為外面還有身材,還有情緒和思想,更有角色扮演、身份認同。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便向外發展,認同外在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更好理解的可以說就是追求物質的滿足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02
若菱的婆婆和小姑,因為若菱婚後的不孕。不僅沒有給予她心靈上的關懷和照顧,反而將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怪罪到若菱身上。
玉梅作為若菱的同事,若菱一直把她當作公司唯一的好友對待。可是為了工作上的競爭,玉梅卻一次又一次的誣陷和欺騙她。
這些人,其實就代表著現實生活中的「施暴者」。我們經常真心待人,期盼能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可是最後的結果,往往讓我們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於是我們傷心、難過、憤怒,嘶吼著問老天為什麼要接受這樣不公平的待遇。
不幸的婚姻,家庭,與職場生活,往往會會徹底改變一個人。他會讓我們成為生活中的受害者。
但我們絕不能屈服於這扭曲的生活所帶給我們的苦難。
03
俗話說有苦就有甜,但如果我們的生活在苦痛中脫離原本的管道,為何不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我們面對情緒所帶來的壓迫感時,請允許它的出現,並且試著嘗試適當地去發洩你的情緒,你會發現世界何嘗又不是美好的一天。
老人在整本書中,作為主角若菱的心靈導師。不管是生活、婚姻還是職場,老人都可以幫助若菱解開自己的心結,點亮希望的燭光。這不禁讓我們幻想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有一位這樣神秘的高人,來指明自己人生的方向。
初看這本書時候,我以為老人代表著作者張德芬自己。她想用另一個身份來幫助和解惑在人生路上迷茫無助的人們。可是當我看完整本書時,才發現,其實老人代表著每個人內心的真我,就像書中開頭寫到: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你自己。
回想我們生活的過往,一直是出現問題,然後尋找解決答案的過程。但是我們常常希望從別人的口中,找尋到真理,而忽略掉自己內心最初的感受。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自身的「無價值感」,在一件事還沒開始的時候就進行了自我否定,所以常常希望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認同和肯定。
若菱通過老人的指點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其實換一個角度去想,老人是否就是若菱內心的「真我」在進行自我救贖。
書中最後寫到,其實我們一直安住在家中,沒有離開。
之前我們的妄想、顛倒夢想,也就是我們腦袋中的無數個觀念,在阻礙著我們看到不這個事實。走出觀念,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穩坐家中,哪裡都沒去。
其實人生的導師就是我們自己,畢竟那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所需所求都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能解答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親愛的人生路上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只有吃過了苦才能享受生活給自己的甜,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天上掉餡餅。
那是不切實際的美夢,如果不付出輕而易舉地得到,有得必有失。
如果你現在還是對於未來充滿了迷茫。那我把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予你。
人生還漫長,當你仍然對於未來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時,不妨試著讀一讀這本書,品品這複雜多變的人生,或許會在你的迷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用寧靜換一場心靈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