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心靈最美麗的遇見

2020-12-05 小桃正能量

本人所有文章均為原創。

現今時代,人們偏愛太陽鏡等遮陽用具,於是有一種意蘊深刻的遠古生存本能行為就很少看到了。

不過慶幸的是,在鄉間農村的老人長輩身上,這種痕跡卻依然被保留著。

在我的世界裡,黃土高原長城腳下的那個小村落,永遠被安放於心靈之中最自由、寧靜而又安全的地方。

當我在都市中像個陀螺一樣連軸轉地忙碌到疲憊不堪時,會忍不住逃也似地奔離那些日復一日的喧囂和冰冷的鋼筋水泥之林,如約出現在故鄉村口的小路上。

而此時,操勞了大半生的白髮親娘就站在大門口的臺階上,踮起腳尖向我回來的方向張望。最顯眼的是,她粗糙的一隻手會「習慣性」地遮在眼睛上方,好擋住炫目的晚霞,更清楚地「看」見歸來的遊子。

記憶中,這一瞬間是那麼唯美極致,讓人動情而又心馳神往。因而很多年了,除了在現實裡,我也無數次午夜夢回地重溫它。

我想,漢字「看」是一隻手放在眼睛上方好觀察目標,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實在深刻。

我暫時還做不到攀附陶淵明的閒情逸緻和遠離俗世,但卻可以適時回歸一下田園生活,靜下來面對內心重新認識自我,更何況那還是此生難以割捨的情結。

在那裡,我可以執手相看,在爹娘的眼睛裡看到最本質淳樸的自己;我可以自我觀照,在鳥語花香的自然中看見最寧靜純真的自己;我可以荷鋤枕壟,在田間地頭的作息中看見最勤懇篤敬的自己……

境由心生,但境亦啟智開慧,每一次在那裡尋找「我是誰」的答案時,我都能看到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於是,隨後的生活中,就少了一點困惑,心靈也少了一重迷霧,清澈爽朗的境界會由此打開。

作為都市現代生活的一個象徵,太陽鏡是有色的,戴上它,眼中呈現的是一個過濾了的自我和世界,許多真實被掩蓋了。

在這過程中,有多少不安全感、多少害怕被發現的秘密以及多少自我的防禦都被隱藏和忽視。

同理,在心理上,當我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時,會有多大程度的失真和變形呵?要知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會成為心靈的一部分。或者說,我們所看到的亦是自我的投射,它們會反向地融入自我。

而當我們看不見本該看見的一切時,走起路來將是怎樣地慌亂和無著呵?

或許,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像父母長輩那樣一個簡單的「看」的動作而已,所需要的只是騰出一隻心靈之手將那些刺眼逼仄的東西就那麼簡單地輕輕一擋而已。

那樣,我們心靈的眼睛就可以坦然地直視乃至逼視自己和這個看似光怪陸離的世界,從而看見一個真實的自我以及屬於自我心靈領地的真實外在。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看」的本意來說,手放在眼睛上方是為了更好地打開感官之門。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看清表象後面的實相,讓「我是誰」這樣一個糾結一生的問題不再那麼難以回答,從而在心靈成長的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

話說回來,「我是誰」確實是一個亙古難題,多少人都在不斷尋求破解,有的甚至還為之折了腰、殞了命。

在著名的「莊周夢蝶」中,莊子夢中的蝴蝶亦夢見莊子。一覺醒來時,一向超越的道家宗師卻對自我迷茫了。

瀟灑狂放、人生得意的「詩仙」李白,曾在詩中發出同樣的困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成龍在一部電影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失憶者的角色,他不斷尋找自己的身份。雖是藝術作品,卻影射寫照了人們的心靈生活,而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我是誰》。

還有,在希臘的德爾菲神廟前,銘刻著這樣一句名言:「人啊,認識你自己!」

再看歷史上,因為不認識自己,有多少人自命不凡、喧賓奪主、自我膨脹而搞得灰頭土臉,又有多少人倒行逆施、人性淪喪、暴虐至極而搞得人頭落地。

回到現實生活中,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事也經常發生。我們每天要恰如其分地扮演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比如父母、子女、朋友、職員、旁觀者等等,而一旦出現角色衝突、不清、中斷、失敗等失調狀況時,就很容易招致詰問和告誡:「你誰呀?」或者「別忘了你是誰!」

心理學家梅布朗奇曾經說:「我們對自己的覺察或許還沒有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解釋給我們的內容豐富」。

帕斯卡也說:「心靈有它的原因,原因並不知道」。

當自我存在太多的未知時,人就不得不探索和發現,去反覆地認識自己,好像去見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人一樣,和體內那個陌生人變得熟悉和親密起來。

因為,在這個芸芸眾生的世界裡,人與存在物(包含自身)有一種意義——揭示的對應關係,也就是說只有找到自我的真相,看見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有種存在的確認感,也才能得出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答案。

在心理學的概念裡,自我即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生理、心理、人際、角色等。自我的結構主要分為五個層面: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而認識自我就是指人對這五個層面自我狀況的全面了解和熟悉,或者說看清楚「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只有看見一個真實的自己,了解我們的情感和需求,了解我們自身所擁有的心理資源,才能增強自我的存在感和確認感,保持一種內外的一致性和自我的同一性,進而擁有平穩協調的生活。

而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是誰、弄不清楚自己怎麼回事兒的時候,他必然找不準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該何以自居,從而產生自我的迷茫、彷徨以及混亂,他的自我就會游離於現實和理想的外圍,像個孤魂野鬼。

這世上,至少有兩種人認不清自我:

一是自我膨脹型。他們不知天高地厚,太拿自己當回事,自我的圈兒遠遠超出了本來擁有的領地,表現為自負、自大、自傲等心理。這種人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卻實實在在地「起不了」。

二是自我貶低型。他們缺少自我肯定,不拿自己當回事,自我設限地把自己放在很小的圈裡,看不見圈外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表現為自卑、自棄、自虐等心理。這種人總認為自己「不行」,殊不知在許多方面卻真真正正地「能行」。

其實,認識自我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不受外界的幹擾而劃出「是我」與「非我」的界限,大小合適地圈定一個以心靈為圓心的精神領地,然後確認說:「這就是我」、「我就在這裡」。

唯有這樣,我們的自我才不會失真。同時,我們只有把自己的內心和外界當作一個平面鏡而不是哈哈鏡,呈現出來的鏡像才不會脫離自我的實相而產生變形。否則,本土心理很可能就給出這樣一個不雅的建議或告誡:撒泡尿照照你自個兒!

認識自我最終是為了接納自我,在看見一個真實自己的時候,能夠更進一步地接受和悅納,讓我們所看到的融入心靈,成為「我的」。如若缺少一種接納,那個真實的自我就會離我們而去,「我」依然「不是我」,也就無以成長了。

例如風靡於世的整容,在心理學家看來就是心理問題的一種軀體化表現,即個體不能接納當下的自我,尤其是缺點,故而採取外在的醫療手段來完成自我接納性的心理和生理補償。

本質上說,這是自卑情結在作祟,人們「我執」地盯上了外在形象的不完美,從而不惜代價地變相找回自我的優越感和價值感,好得到外界的承認。

人生會有許多的不完美,或許,生理上的可以用手術刀來找補,但心理上本不具備的優勢,我們又該拿什麼來填充?先天能力的不足、性格某一方面的短板、興趣愛好的空白點等等,就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

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就算窮盡這一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又能補償得了多少,才能最終使自己變得無所不能、完美至極?我們柔軟的心靈又何以承受這無盡的負重,那些想要的快樂與幸福又在哪裡?只有最真實、最本色的自我才會不斷成長。

與其強迫症似的苛求自己,把自己往死裡整,不如接納自我的不完美和缺少的,然後好好看一看自己還擁有什麼,看清自己那好的一面,找到那些本來就在心靈中蓄勢待發的潛能和可以帶來心理收益的固有資源,讓積極的優勢為生命創造價值和奇蹟。

虛幻自我與保持本色、「我沒有的」和「我擁有的」、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在這裡,我們來到了積極心理學的領域。我們的成長與幸福更多地是積極心理所帶來的,而認識自我就是看清楚那些積極的因子,讓心理優勢和資源在心靈中佔據注意的中心,從而成全積極的自我。

我們的每一項心理資產,都是經過現實的檢驗與證實的,都是在成長中獲得的心靈財富,只要加以利用,就足以受用一生。就連消極心理學的權威弗洛伊德都承認:「積極的心理過程可以避免激活與心理痛苦相關的記憶或聯想。」

能夠積極地認識自我,在心理問題和疾病橫行的今天,更有解構和建構的雙重意義。

自知者明,在通往成長的路上,只有看見真實的自己,內心才會豔陽高照、月朗星稀,世界才會明媚亮麗、一覽無餘。

相關焦點

  • 一場與「自己的世界」的博弈——《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主要講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鼓勵和幫助下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藉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故事。
  • 心靈美好——《美麗心靈》
    心靈美好——《美麗心靈》2019-07-20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之間想到了《美麗心靈》。僅僅只是一味輿論的魅力,再一次把納什教授放上了神壇,所以我們才會想起吧!但是隨著教育以及社會的變遷以及認知,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算是我自己放棄了自己吧,雖然有些其他的理由,但是畢竟都是理由,主觀上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個時候,我決定放棄,所以我找了好幾部片子:《心靈捕手》、《美麗心靈》等等!不過現在可以說實話,《美麗心靈》沒看懂!
  • 《美麗心靈》:衝破虛幻與真實,意志的力量你無法想像
    而關於他的一生,美國導演朗·霍華德在《美麗心靈》中道盡了一切。一個又一個問題讓納什的精神幾乎崩潰,漸漸分不出真實與虛假,無法正常生活,常常幻想看不見的敵人在迫害自己。相比於戰爭史詩類型的影片,《美麗心靈》這樣人物傳記的記錄影片向來不是奧斯卡青睞的對象,但《美麗心靈》卻能打動評委,
  •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
  • 【金薩滿】當薩滿遇見心靈成長
    當擁有薩滿能力的人,在人的層面進行心靈成長時,我相信他會更有力量!更如實地運用他自己和他所擁有的能力。當心靈成長的薩滿不斷覺知時,他能在意識和非常態意識(薩滿意識)中,更有自我覺察與洞見能力,更善於運用自己,他終究會遇見「道」。對於他來說:悟道得道,不過如此的大道至簡———去向內在與自己和諧,順應自然。
  • 關於電影《美麗心靈》有感
    今天看了一部很不錯的電影——《美麗心靈》,是很典型的人物傳記類型影片。羅素-克勞飾演的數學家約翰-納什在研究生時期就已經發表了博弈論,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他卻擁有了美滿的家庭後,被發現患有精神分裂症,並且嚴重的影響了生活,於是後面的故事就是妻子的陪伴,讓納什戰勝精神分裂,成為一個擁有美麗心靈與完美頭腦的人,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了。影片裡對於納什的形象有著細膩的刻畫,一個天才數學家,但是卻沒有強大的心靈。納什說自己的母親曾經說,自己有兩個腦子,卻只有半顆心。其實這也是對於納什很準確的總結。
  • 《美麗心靈》|捋一捋電影中的三重心靈
    這部電影最流行的中文名是「美麗心靈」,英文名是A Beautiful Mind,香港翻譯為「有你終生美麗」,臺灣翻譯為「美麗境界」,還有「完美大腦」的翻譯。不同的翻譯,顯示的是對影片的不同理解。「有你終生美麗」的「你」既可以指約翰納什的妻子艾麗莎,也可以指有強悍心智的約翰納什。「美麗境界」的「境界」可以指妻子艾麗莎的,也可以指約翰納什的。
  • 電影推薦《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瘋子與天才之間相差多遠?《美麗心靈》講述的是一個天才的故事,他在研究生時期發現的博弈論對軍事,經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獲得了諾貝爾獎,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他的妻子對他始終不渝,一直盡心盡力的照顧他,他的兒子在哈佛大學讀書,他的同學也一直在幫助他。
  • 空木書社/《美麗心靈》
    陽光照耀大地綠葉湧出樹枝猶如電影鏡頭中萬物飛快生長 夏日來臨美麗心靈 ——觀後感Fight or Flight ?直到他遇見了他的妻子艾莉西亞,也同時是他的學生。聰明大膽又漂亮的艾莉西亞一直很崇拜納什,用了一些小手段,他們相愛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命運埋下的惡意詛咒並沒有就此停歇,他的妻子懷孕了,納什的病卻開始越來越嚴重,他每日坐立不安,行為詭異,對著空無一人的樓道大喊大叫。終於,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那麼那會是怎樣一個地獄呢?
  • 《美麗心靈》:即便在困境中,你也能有所成就!
    納什不上課的緣由 圖源朗·霍華德導演電影《美麗心靈》即便是在酒吧遇見對他有好感的女子讓他請喝酒,他也只是直言自己的目的是想法泉湧而至,於是,他順利推翻了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最好的結果,是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做對本身和團體最有利的事。」20多頁的博士論文,讓納什如願以償地進入了惠普研究室工作。
  • 《美麗心靈》:天才數學家的真實故事,讓人思考婚姻的意義
    由羅素·克勞和詹妮弗·康納利主演的這部《美麗心靈》,或許幫我們找到了答案。就是從相互愛慕到相互信任,和不離不棄的相伴相依。《美麗心靈》2001年上映,評分至今高達9分。在這部電影中,羅素·克勞成功完成了從「角鬥士」到「學霸」的轉型,他主演的約翰·納什是一名神秘的數學天才。
  • 美麗心靈原型去世 盤點由真實故事改編的經典電影
    約翰·納什夫婦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王鶴瑾)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數學家約翰  電影《美麗心靈》以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為原型,講述了納什一生在博弈論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其與精神分裂症抗爭的感人事跡。以真實人物改編的電影總能給人以啟迪,或將主人公的真善美傳遞給大家,溫暖人心。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真人原型電影,或許當您再看一遍時,會有不同感悟。
  • 《美麗心靈》人物原型約翰·納什去世 悼念
    1999年,美國數學協會授予他Leroy P.Steele Prize。2015年,挪威科學與文學院授予他阿貝爾獎。納什和妻子在1963年離婚,1970年納什出院,並一直住在艾麗西亞家裡。儘管兩人離婚,但在納什患病期間,艾麗西亞仍全心照顧他。最後,他們在2001年破鏡重圓。納什長期居住在新澤西州的西溫莎小鎮。
  • 影片《美麗心靈》簡介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傳記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影片講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傳記是由西爾維雅·娜薩兒所撰寫,於1998年出版,電影則於2001年上映。
  • 《美麗心靈》:約翰納什的幸與不幸
    《美麗心靈》講的是一位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的數學家,約翰納什的故事。學過經濟學或者數學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個詞,納什均衡。提出這個理論的人就是約翰納什。納什均衡指的是博弈中的一種策略組合,在這個組合中,對於任意一個參與者,當其他參與人的策略確定的時候,他的選擇是最優的。也就是說,每個參與人都期望獲得最大的效益值,最後就會達到納什均衡。
  • 【John Nash/美麗心靈】Only this is real
    你需要相信,生命中有些特別的東西,是可能存在的……---Eason 封面故事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作者 璣衡 載於《上海文化》2013年第一期 轉載自豆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學教授約翰•納什是當今最著名的幾個瘋子之一,他瘋狂離奇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美麗心靈》後,在世界各地廣為傳誦。
  • 《美麗心靈》:得知真相的納什,在分清現實和虛幻中苦苦掙扎
    他掙扎過後還是妥協了,接受精神科醫生治療,努力想做回一個正常人,但他依然不是那個當初那個自己。影名叫美麗心靈,我總覺得說美麗心靈還是差點什麼,難道美麗心靈與完美大腦無法共存,可能1984對我餘念太深了。最後約翰納什選擇與幻想共存,和平共處。近一段時間也越來越深刻理解獨立個體這個概念,你看同一部片子,不同的人,因其成長環境、所受教育、讀過的書等等的不同。
  • 《遇見未知的自己》:自我和解,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全名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  這個概念闡述了深刻的反面能量,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身份,那任何情形就有可能對身體或心靈產生傷害,長時間下來就會在生活中失去「本我」。  那麼胜肽最大的作用,讓我們的大腦過濾了真實的世界,把任何事都當成自己長期的情緒狀態,看不清「本我」的樣子。
  • 超經典的8本哲學心理學著作推薦,給心靈智慧,找回最真實的你!
    時刻保持清醒自我,重視自我心靈,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像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的人們那樣做冷漠的看客和庸俗瑣事的計較者,這是你的幸運,也是時代的幸運和社會健康發展的推進器。超經典的8本哲學心理學著作,推薦給大家,給心靈以智慧,給智慧以翅膀,給翅膀以晴空!1.
  • 《美麗心靈》:天才數學家納什的真實經歷,重現那段精神分裂時期
    《美麗心靈》由朗-霍德華執導、 羅素·克勞 、艾德·哈裡斯 、 詹妮弗·康納利等人主演,講述的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約翰-納什從大學時代到獲得諾獎的一生中的事跡,其中,影片根據納什的個人真實經歷完美的再現了他身患精神分裂症時期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