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納什是世界上最瘋狂的諾貝爾學獎獲得者之一,
1950年,年僅22歲的納什發現了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納什均衡」博弈論,成為現代博弈學的領軍人物,奠定了現代博弈論的基礎。
之所以說納什「瘋狂」,不僅僅是其所取得成就時的年齡令人目瞪口呆,更是因為9年後,沒有任何的預兆,剛剛進入人生巔峰時期他突然就精神失常了。
被確診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後,這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的人生漸漸變得暗淡無光,時而好轉,時而復發,家人被他折磨得心力憔悴,他超常的數學天賦也不見了蹤影。
好在在妻子的不離不棄照料下,納什挺了過來,80年代末期,納什逐漸恢復過來。
而關於他的一生,美國導演朗·霍華德在《美麗心靈》中道盡了一切。
《美麗心靈》上映於2001年的美國,並在2002年包攬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大獎,成為人物傳記影片類型中的經典。
納什的性格實在糟糕,在入學酒會上,納什的不善言辭給他的同學帶來了不愉快,
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納什不喜歡拐彎抹角,那些需要調動情緒去進行的談話、玩笑,納什實在難以做到,性格的孤僻以及封閉的內心使得納什在人際關係上四處碰壁,木訥的行為舉止也讓他看起來讓人難以接觸。
納什的情商弱勢,且有些自負。他懇求校長能安排一場與愛因斯坦的會話,他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思想成績已經足夠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好在在校長的教誨下,納什明白了在學術界,只有成果是得不到眾人的尊敬,名譽絕不是科研的目的,能堅持如一地為科學做貢獻,才是一個合格的學者。
痛定思痛的納什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了自己的研究上面,不再去關心旁外之物。
他在臥室的窗口上演算,與自己「虛構」的室友探討問題,終於有一天,在一次酒吧的舞會上,納什受「追求女人」的啟發,開啟了博弈論的大門。
日復一日的求證、推理後,納什發明了博弈論。
博士畢業之後的納什成功進入了大名鼎鼎的惠勒實驗室,進行相關的軍事研究工作,
在這裡,納什邂逅了自己的學生艾麗西亞,艾麗西亞被納什的才華所折服,只是納什木頭腦袋,等到艾麗西亞明示後,他才去約艾麗西亞共進晚餐。
與此同時,納什的精神開始顯露出了問題。
一個名叫威廉的人找到他,告訴納什自己是美國國防部的人,希望納什能為自己效力,破解敵人隱藏在報紙上的密碼。
實際上,威廉是納什虛構出來的人物,他並不存在,此時納什的精神分裂開始加重,並慢慢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自己該相信什麼?那些人真的是自己虛構而出的嗎?一個又一個問題讓納什的精神幾乎崩潰,漸漸分不出真實與虛假,無法正常生活,常常幻想看不見的敵人在迫害自己。
和納什結婚的艾麗西亞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丈夫居然是個隱藏的精神分裂者,在發現納什的不正常行為後,她漸漸察覺到了不對勁。
最終,納什被確定為重症精神分裂症。
影片以上帝視角真實地表現了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幻想、焦躁、被害妄想、疑神疑鬼,這些都在納什的身上展露無疑。而觀眾們則在這種冷靜而客觀的敘事角度下感受到一個精神崩潰的天才所經歷的精神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艾麗西亞始終對納什不離不棄,照顧著納什的日常,扮演著女強人的角色。
納什只有在藥物的幫助下才稍微有些好轉,那些虛擬的幻象才不會出現在自己的世界。
但由於藥物的原因,納什無法像以前一樣思維敏銳,所以他經常偷偷將妻子遞來的藥藏起來,而結果也顯而易見,納什的眼前又出現了曾經消失的「人」。
這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所以納什決定自己獨自生活,獨自面對問題的根源,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一切,而不是藥物,以理清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幻的。
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戰鬥,通過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納什已經很明了,哪些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事物,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納什找尋到了一條明路,而此時的他也已經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
納什對於經濟學的貢獻獲得了學者們的認可,人們紛紛向納什表示崇高的敬意,將自己的鋼筆放在納什面前的桌子上,這是一項來自於科學界的特殊榮譽。
與此同時,納什曾經所發現的博弈論在現代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自身的精神分裂症也幾乎痊癒。
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上,納什發表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但卻包含了對於生命與理想的熱愛,以及對妻子不離不棄的謝意。
相比於戰爭史詩類型的影片,《美麗心靈》這樣人物傳記的記錄影片向來不是奧斯卡青睞的對象,但《美麗心靈》卻能打動評委,
沒有眼花繚亂的蒙太奇鏡頭,沒有絢麗的特效場景,也沒有新穎、反傳統的敘事手法,《美麗心靈》依靠一個數學家的傳奇人生徵服評委,影片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幾處導演刻意安排的強制性情節,以至於給人太過突兀的感受。
但就像納什的人生一樣,有完美的公式,也有令人遺憾的缺陷,但後者絕不是我們屈服於磨難的理由。意志的力量有多大,可能我們究其一生都沒有發揮出意志的潛力,它遠比你想像的強大,當有一天,挫折逼著我們去壓榨意志,你就會發現,意志的力量能戰勝虛無,找尋到生命中最真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