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
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都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無論生命體驗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是在做自己。
這說明,成為自己或做自己,和我們的感覺、意志有直接關係。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攻擊性誰都有,它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會有攻擊性。
只是很多人可能對攻擊性有誤解,認為攻擊性是罵人、爆粗口,其實並非如此。
攻擊性,指的是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提出自己的需求、敢於拒絕、敢於要求、敢於表達、敢於創造、敢於打破墨守成規、敢於特立獨行,即敢於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見"老好人",感覺他們從不發脾氣,但那是真實的他們嗎?當然不是,因為誰都有攻擊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們一樣會有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他們都覺知不到。
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討好型的人。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習慣做鬼臉,結果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導致自己很多場合尷尬不已;長大工作後,不敢為自己利益爭辯,委曲求全,失去工作;戀愛後,更是沒有自我,愛得卑微,最後過完了自己無聊的一生。
當然,這和她從小被忽視的生活經歷有過,但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明白敢於活出攻擊性,敢於為自己發聲,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2.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前面說了,每個人都有攻擊性,誰都不是好惹的,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表達攻擊性呢?
答案是他們害怕,而害怕的背後就是在保護自己。
就像松子,她不敢和同事爭辯,寧願為了學生失去工作,就是擔心對方不高興,或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在保護自己。
那麼,具體來說,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其一,他們害怕孤獨
松子從小就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只是妹妹生病,父母更偏愛她,而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向父母提要求,或許就是害怕父母不高興,對她有意見,進而更加孤立她,這就是害怕孤獨。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提要求,或拒絕,就會面臨著失去這段關係的風險,而和一個人斷了聯繫,就會感到孤獨,所以不表達攻擊性的好處,就是不用面對孤獨的可能性。
其二,他們害怕被懲罰。
那些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除了避免讓自己感受孤獨外,還是害怕被懲罰。松子當時不敢拒絕作家男友的要求(讓她出去賣身賺錢),一方面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對方打罵自己,而這些擔憂,其實就是害怕被懲罰。
當我們攻擊別人時,很可能反過來被別人攻擊,所以才會忍氣吞聲,偽裝成"老好人"。
其實,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害怕不和諧等等,但不管是出於怎樣的理由,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就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3.活出攻擊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成為自己,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這需要我們活出攻擊性,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沒有人不會表達攻擊性,只是有些人選擇了不表達。
那麼,我們該怎樣活出攻擊性呢?
首先,意識到自己不去表達攻擊性而不舒服。
前面說了,有些"老好人"自己沒有覺知到不舒服,因為那是潛意識裡做出的選擇,而想要活出攻擊性,就要有意識地自我覺醒,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生活愉快。
就像松子,成人後需要不斷自省,反思自己,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愛得是否舒服,否則總是圍著對方的感覺轉,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當然,這樣的自省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不過可以試著從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
其次,問問自己不敢表達攻擊性的背後,到底在怕什麼。
不敢活出攻擊性,是因為懼怕,這個害怕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弄清楚,只有知道具體原因,才能再次理性判斷,進而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松子即使被家暴,也不願離開當時的男友,因為她太害怕孤獨了,在她看來,和男友在一起就算是地獄,也好過一個人生活。
當然,那是松子自己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也是她自己承擔。
再次,重新審視這樣的恐懼,再問問自己,是這段關係重要,還是自己的感覺重要。
這個過程,才是我們能否活出自己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羅傑斯的觀點,只有我們的生命體驗是自己主動參與的,那才是活出自己。對於松子當時拒絕好朋友勸說這件事來說,她是在活出自己,因為那是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選擇,只是這樣的選擇還是在討好。她在朋友面前活出了自己,卻在男友面前失去了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忠於自己的內心,重視自己的感覺,敢於為自己活著,這樣才是真正地成為自己。
當然,活出自己,並不代表我們要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的人,而是敢於捍衛自己的邊界,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為一段關係妥協、隱忍、討好、吃虧、被人欺負等等。
寫在最後: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
無論多麼害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很容易像是虛假的,也很難和他人建立生動且真切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是成為自己,如果活不出攻擊性,就無法帶著主體感展開自己的生命,自然無法活出生命的意義。
當然,活出攻擊性,是需要一點一點開始的,要用一生的尺度來衡量。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