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2020-12-08 騰訊網

文/學乃身之寶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

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都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無論生命體驗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是在做自己。

這說明,成為自己或做自己,和我們的感覺、意志有直接關係。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攻擊性誰都有,它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會有攻擊性。

只是很多人可能對攻擊性有誤解,認為攻擊性是罵人、爆粗口,其實並非如此。

攻擊性,指的是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提出自己的需求、敢於拒絕、敢於要求、敢於表達、敢於創造、敢於打破墨守成規、敢於特立獨行,即敢於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見"老好人",感覺他們從不發脾氣,但那是真實的他們嗎?當然不是,因為誰都有攻擊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們一樣會有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他們都覺知不到。

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討好型的人。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習慣做鬼臉,結果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導致自己很多場合尷尬不已;長大工作後,不敢為自己利益爭辯,委曲求全,失去工作;戀愛後,更是沒有自我,愛得卑微,最後過完了自己無聊的一生。

當然,這和她從小被忽視的生活經歷有過,但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明白敢於活出攻擊性,敢於為自己發聲,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2.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前面說了,每個人都有攻擊性,誰都不是好惹的,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表達攻擊性呢?

答案是他們害怕,而害怕的背後就是在保護自己。

就像松子,她不敢和同事爭辯,寧願為了學生失去工作,就是擔心對方不高興,或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在保護自己。

那麼,具體來說,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其一,他們害怕孤獨

松子從小就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只是妹妹生病,父母更偏愛她,而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向父母提要求,或許就是害怕父母不高興,對她有意見,進而更加孤立她,這就是害怕孤獨。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提要求,或拒絕,就會面臨著失去這段關係的風險,而和一個人斷了聯繫,就會感到孤獨,所以不表達攻擊性的好處,就是不用面對孤獨的可能性。

其二,他們害怕被懲罰。

那些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除了避免讓自己感受孤獨外,還是害怕被懲罰。松子當時不敢拒絕作家男友的要求(讓她出去賣身賺錢),一方面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對方打罵自己,而這些擔憂,其實就是害怕被懲罰。

當我們攻擊別人時,很可能反過來被別人攻擊,所以才會忍氣吞聲,偽裝成"老好人"。

其實,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害怕不和諧等等,但不管是出於怎樣的理由,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就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3.活出攻擊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成為自己,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這需要我們活出攻擊性,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沒有人不會表達攻擊性,只是有些人選擇了不表達。

那麼,我們該怎樣活出攻擊性呢?

首先,意識到自己不去表達攻擊性而不舒服。

前面說了,有些"老好人"自己沒有覺知到不舒服,因為那是潛意識裡做出的選擇,而想要活出攻擊性,就要有意識地自我覺醒,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生活愉快。

就像松子,成人後需要不斷自省,反思自己,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愛得是否舒服,否則總是圍著對方的感覺轉,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當然,這樣的自省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不過可以試著從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

其次,問問自己不敢表達攻擊性的背後,到底在怕什麼。

不敢活出攻擊性,是因為懼怕,這個害怕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弄清楚,只有知道具體原因,才能再次理性判斷,進而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松子即使被家暴,也不願離開當時的男友,因為她太害怕孤獨了,在她看來,和男友在一起就算是地獄,也好過一個人生活。

當然,那是松子自己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也是她自己承擔。

再次,重新審視這樣的恐懼,再問問自己,是這段關係重要,還是自己的感覺重要。

這個過程,才是我們能否活出自己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羅傑斯的觀點,只有我們的生命體驗是自己主動參與的,那才是活出自己。對於松子當時拒絕好朋友勸說這件事來說,她是在活出自己,因為那是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選擇,只是這樣的選擇還是在討好。她在朋友面前活出了自己,卻在男友面前失去了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忠於自己的內心,重視自己的感覺,敢於為自己活著,這樣才是真正地成為自己。

當然,活出自己,並不代表我們要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的人,而是敢於捍衛自己的邊界,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為一段關係妥協、隱忍、討好、吃虧、被人欺負等等。

寫在最後: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

無論多麼害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很容易像是虛假的,也很難和他人建立生動且真切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是成為自己,如果活不出攻擊性,就無法帶著主體感展開自己的生命,自然無法活出生命的意義。

當然,活出攻擊性,是需要一點一點開始的,要用一生的尺度來衡量。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不敢表達攻擊性都是因為這4個原因
    攻擊性是個好東西。攻擊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攻擊性就是生命力。一個能活出攻擊性的人,是有自信的、活力的、內心強大的。活出攻擊性,可以維護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給自己一個好的保護。活不出攻擊性,就會在關係裡忍讓、妥協、討好、吃虧、被人欺負。攻擊性當然不是罵人。攻擊性是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提出自己的需求、敢於拒絕、敢於要求、敢於表達、敢於創造、敢於打破墨守成規、敢於特立獨行、敢於做自己。整個一人格強大的表現啊。
  • 人活一張嘴——心理學:人緣好的人,會選擇這4種方式說話
    人活一張嘴,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個人說話的習慣、方式與內容,能夠影響TA的人際關係、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情況。溝通,是人類一種生活需求,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存在感,說話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 敢不敢承認,你學心理學是因為自己有病
    自從上了心理學這條賊船,金光閃閃的美少女熬成大齡女青年,一晃七八年甚至十幾年過去了,扔進去幾十萬上百萬,才拿到第一筆諮詢費,連找男朋友成家生娃都耽誤了,如果說我沒病,你信嗎?學心理學之後:拍個照片P半天,還不敢露臉你說什麼?
  • 武志紅: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2.我們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 人們常說,人有兩種活法,一是為他人而活,滿足他人的期待,圍繞他人的感覺轉;二是為自己而活,滿足自己的需求,圍繞自己的感覺轉
  • 突破人生模式,活出全新自己——《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作者黃啟團是一名二十多年來專注於應用心理學教育,將心理學理論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等領域的專家。被學員暱稱為「團長」的黃啟團跟到場讀者分享了心理學的16種行為模式,10種思維模式,22種情緒模式,他說:「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並且解釋只有當我們深入了解內在的心裡模式,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模式。
  • 荷蘭人:不敢想像人沒了心臟還能活!中國科技功不可沒
    荷蘭人:不敢想像人沒了心臟還能活!中國科技功不可沒! 人沒了心臟還能活嗎? 這位美國的黑人小哥,從小患有心臟病,本來已經瀕臨病危,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多少有種死馬當做活馬醫的感覺然而,正式這個人工心臟移植,卻讓他得以從死神的手中逃脫掉,奇蹟降臨,他活了過來。
  • 敢愛敢恨,為自己而活,就像她的愛情一樣炙熱無比!
    莫文蔚可謂是越活越年輕,48歲的她,心中依然炙熱,就像她的愛情一樣炙熱無比!以愛之名,以身踐行!作為一名全能型的藝人,她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的風採,從出道開始也就是暢通無阻!敢愛敢恨,為自己而活!3歲就特別喜歡在人前唱歌表演,紙筒開唱,一點也不膽怯。
  • 2018年讀一本書·第24本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喚醒了未知的你,本書幫你找回內在力量,療愈好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是《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深度療愈篇,幫助大家面對自己多年來一直未能被療愈的創傷,並且在其中找到力量。全書以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作者張德芬歷經許多年代價才悟出的心靈成長心得: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幸雄和向東遭遇了人生的困境,兩人在因緣際會之下經由一個奇妙的旅程--喚醒、療愈和創造,開始學習觀照自己的思想、療愈舊時傷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的力量。藉由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兩人尋回了自己生命的源頭,進而活出了全新的自己!
  •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怎樣活出「心花怒放」的感覺?
    如果你活出了心花怒放的感覺,做事情就有勁,想問題就全面,追求就有感召力,自己就有魅力。演講:彭凱平(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責任編輯:任慧媛 李靖當前中國企業家普遍出現了五個重要的心理情緒體驗:急、煩、燥、愁、苦。大家都容易著急,急就煩,煩就燥,燥就愁,愁就苦。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一團和氣,反而有這些「攻擊性」
    這不僅讓你感嘆道,層次越高的人,越是和善。但事實上,如果你和層次高的人多接觸以後,你會發現,和善只是他們的表面。事實上,每一個大佬,都擁有極強的攻擊性。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成熟,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會有這幾種「攻擊性」。
  • 有的人不需要錦鯉,也能活成最好的自己
    也許沒有名與譽傍身,沒有閃光燈追隨,但他們卻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造福社會,創造美好生活」,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他人服務,卻平凡而踏實的活了一輩子。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家節省大量外匯。從事研發工作50餘年,卻仍然穿著樸素,甚至家裡的書桌用了幾十年,磨損嚴重都不捨得換掉。
  • 人到中年,活出自我的人有這四個特徵,讓生命更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從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到離開人世,長不過百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不珍惜就會發現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人生的進度條已經快要拉滿。但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才要竭盡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朵浪花。
  • 男子活了一萬四千年,從原始穴居人活到哈佛教授
    男子活了一萬四千年,從原始穴居人活到哈佛教授,《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如果你認識十年的朋友突然跟你說,他其實是個山頂洞人,已經活了1萬4000年,你會是什麼反應呢?二郎肯定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發燒了,甚至直接把他送進醫院吧。
  • 記住,你只能活一輩子,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中年人的生活真的是一地雞毛,誰也不敢得罪,誰都很難親近。有不甘,不願渾渾噩噩地過完這一生,可是每天都要面對諸多雞零狗碎。他們就像是漩渦,抽的我們無法自拔。也就在打牌的時候會亂叫地主,其他事情都是高度小心克制。我們終其一生,最後才會發現都是在和自己和解。一個人的自愈能力決定了她的幸福指數。我有一個朋友口頭禪是沒事多睡覺,有空多賺錢。但朋友之前並不是這樣一個灑脫的人。
  • 司馬懿不是三國活的最久的人,誰又是三國最長壽的人?
    西晉建立後,他被封為安平王,令人意外的是,他至死都以魏臣自居,晉武帝也不敢對他怎樣。公元272年,司馬孚去世,活了足足92歲。,畢竟在那個群雄爭鋒的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也不過二十來歲,能夠像司馬懿這樣活得過七十多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 成為自己,活出自己,回歸本源
    在這裡,首先,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其次,這個自我是不可重複的,你只有一個人生。因此,對你的人生負責,實現你之為你的價值,是你的根本責任。我們經常把「我」搞錯,把我的,我佔有的,搞成「我」。這沒有辦法,因為「我」其實是一堆概念、執拗、經驗的綜合。
  • 哪些人有陰陽眼_有陰陽眼的人活不長?
    但是,世間上卻存在著陰陽眼的人,他們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像靈魂等一些詭異之物,據傳有陰陽眼的人一般都活不長,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陰陽眼,顧名思義,就是能看見常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般人全都是陽眼,只能看得見尋常東西,而陰陽眼除了大眾所見,還能看到那些靈異詭秘之物。那麼什麼人能看得見這些東西呢?
  • 人到底能活多少歲?科學家說出答案,網友:不能接受
    除了傳說中的一些神奇人物以外,現實為人所知的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5歲,在現如今,這已經是人類已知的極限了。可是不少求仙問道的人表示,這不是,他們認為,人類的壽命還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繼續延長,對此,科學家也進行了縝密的研究,終於給出了答案。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三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關於人性的真實,其實越早知道越好,當你面對真相的時候,你才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去理解它,也才不會糾結與彷徨,而是在時間中越活越通透與明白,越來越有智慧。每個人的起跑線都是不同的,無論是家庭條件、還是成長的過程以及我們頭腦、思維、長相都是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才造就了人與人是不同的,也造就了命運的不同。當我們接受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就無需花費過多的時間去感傷,而是做好自己能掌控的,比如我們的心情與態度,思維方式方法,付出與努力這些都是我們能決定的與學習的。
  • 「5塊錢都活不起,那就別活了」:吐槽月經貧困的人,又蠢又壞
    甚至還有人說,5塊錢的都活不起?那就別活了。網友質問他:「今天是買不起衛生巾的人就別活了,明天就會是吃不起肉的人就別過了,後天就是買不起房的人別活了。我想請問這位,以你的經濟能力,你以為你能比其他人多活幾天?」何不食肉糜啊。現如今人們都喜歡用奶茶作為標準,去衡量一切消費,但這件事根本就不是願不願意買的事情,而是根本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