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的一項調查,一名普通男生每天平均大約會說2000到4000個字,女生大概會說8000-10000個字,少數女生每天說話的數量可能還會達到20000個字。
人活一張嘴,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個人說話的習慣、方式與內容,能夠影響TA的人際關係、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情況。
溝通,是人類一種生活需求,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存在感,說話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每個人都需要與別人溝通,即使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認為世界上最舒服的方式就是自己一個人待著,也不得不承認,內心還是有強烈的社交需求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得不去應對的社交場景。
一個人緣好的人,話不一定多,但一定精;不一定幽默,但一定能讓人感覺到真誠。
說話是一門藝術,學會用以下4種方式說話,你的人緣一定能夠越來越好。
批評要說在事上,讚美要說到點上
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能避免的一件事情。
在與別人無法達成一致時,言語,很容易就會變成一個帶有攻擊性的武器。
批評或建議,使用得好,會成為加深彼此關係的催化劑,「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句話,但人本能的還是喜歡聽一些好聽的話。
在與別人發生分歧時,一定要握好「就事論事」這把尺。
你這人怎麼老是這樣?
將一件事情上升到一個人的人格或者人品時,就很容易會成為引爆一場戰爭的導火索,而事實上,人類的身上,也有一種喜歡去為別人下論斷的慣性,在溝通中,是很多人無法意識到的一個細節。
同樣的,讚美別人時,籠統的誇獎往往無法讓人留下印象以及感受到真誠。
你今天的髮型很好看,跟你的衣服特別搭。
通過細節去讚美,更加能夠讓人感受到TA在你心裡的分量。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這是一種存在感的證明。
強者示弱,弱者示強
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要在言語上壓過別人,那麼TA在生活上,肯定會輸得一敗塗地。
總想著贏,那麼意味著會不斷地樹敵,一個身邊圍繞著敵人的人,怎麼可能會獲得成功?
言語上的攻擊性,通常就是一種內心虛弱的表現,一個心裡越沒底氣的人,越想要在言語上贏過別人。
學會「認輸」,不是意味著就要跪舔,而是要清楚說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溝通,是為了求同存異,達成一致。
不能否認,生活裡,我們的確是會遇到一些情商低,攻擊性高的人,他們總是喜歡使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來諷刺別人。
如果我們想要在嘴巴上與他們爭個輸贏,那麼只會讓自己感到更加憤怒。
相反,我們要意識到,他們是一些內心非常虛弱的人,而內心真正堅定的人,往往是在嘴巴上懂得示弱的人。
話不要說得太滿
這件事情一定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但同時,心理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生活裡存在著很多的視覺錯覺。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
別把話說得太滿,即是一種謙虛的表現,也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
每個人的經歷與視角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把話說死,很容易就會與別人產生分歧與衝突,因為別人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有不一樣的看法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把話說得太滿的另一個表現是誇誇其談,自吹自擂。
總是在吹噓自己,實際上別人心裡早就知道TA到底有幾斤幾兩。
說話體現一個人的口才,傾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
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德謨克利特
這是個非常重視口才的世界,可是傾聽,卻是一項更值得擁有的能力。
我們常說「沉默是金」,有時候,很會說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言多必失,同時,多言也會讓人感受到一個人過強的侵略性,如果缺乏傾聽作為支撐,那麼除非你是在演講,不然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只會讓人感受到很強的壓迫感。
傾聽,能夠給人一種被重視的感受,而這是每個人,在生活裡持續在尋找的一種感覺。
話多,意味著,需要去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說到就要做到」是很多人衡量一個人品格的標準。
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在思考與沉澱對方的表達,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做出更加貼合社交語境的回覆,讓彼此的談話處於一種舒適的狀態之中。
張愛玲說,會說話的人很少,真正有話說的人更少。
說話,是一個人值得用一輩子去學習的事情,因為這是一件每天都會做的事情。
會說話,是一種技巧,可以學習;有話說,是一門內功,需要去修煉。
要成為一個有人緣的人,除了需要擁有說話的技巧,也要與之匹配的素養與學識。
無論是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我們都不能停止讓心靈成長的腳步。
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之前,先成為一個有話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