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2021-01-09 網易

  重讀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不禁跟著書中主人公一起思考,「我是誰?」「我快樂嗎?」「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

  作者明示,每個人都有「小我」和「真我」。

  所謂小我,就是受一切外界影響的自己。比如財物,權利,地位,以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還有自己的虛榮心好勝心攀比心等等。

  

  編輯

  小我會被身體裡的潛意識控制,所以有些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奪。

  小我得到滿足後,我們也會很快樂。但這個快樂是來自於外界的,一旦外界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源泉不在了,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

  而「真我」,則是自己內心真正追求的東西,是由內而外的綻放,即使外界因素不存在,真我也是喜悅而和平的。

  那麼,我是誰?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我快樂嗎?

  書中講到,我們人類一生中追求的東西,不過五個字就可以概括——愛、喜悅、和平。而這些,就是真我的定義。

  

  編輯

  女主人公若菱本不愛去婆婆家,覺得婆婆對自己遲遲未孕心生不滿,每次去婆婆家是能拖就拖能避就避。

  轉變想法後,在一次去婆婆家的時候,她決定發自內心地好好「表演」。

  進門時就微笑著打招呼,去廚房真誠的要求幫忙,和以往客套虛偽不同,認認真真給婆婆打了下手。吃飯的時候,她發現婆婆的廚藝挺不錯,很自然讚美了幾句。

  因為用心在做,婆婆也對她態度很好,臨走時還交代她,讓她多注意身體工作別太辛苦了。

  以往在若菱眼中婆婆那刻薄的嘴角、嚴厲的眼神,似乎都消失了,好像奇蹟一般。

  我們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會遮蓋我們的真我。而我們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也會影響別人和我們的之間的互動。

  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最中間是真我,往外依次是身體、情緒、思想、角色認同。

  

  編輯

  由內而外來看,我們首先要認同於我們的身體和自身的情緒。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了,他告訴老闆,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兒共享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的工人走,問他能否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

  可誰都看得出他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了,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後,老闆把鑰匙給了他,說這是送給他的房子。

  老木匠很震驚也很羞愧,如果他早知道是給自己建房子,怎麼會這樣粗製濫造呢?

  

  編輯

  人的情緒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心情愉悅,效率就高,狀態也好,能量也是會共振的。

  好的能量和負面能量一樣,都有很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你討厭某個人,正好有人也討厭那個人,你們就會有共同話題。而有些人總是笑眯眯的,凡事都看得很開,也會吸引同頻率的人,帶動大家一起樂觀向上。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有時候在群裡聊天,有人一直吐槽某個明星,也有少許人附和,不一會兒刷屏了,滿屏都是吐槽的話還有到處飛的截圖,其他不感興趣或是無法接話的,也就悄悄關閉了群消息,於是就只剩下他們了。

  

  編輯

  我們想有怎樣的人際關係,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女主人公因為自己研究了身心靈的修行,發覺受益匪淺,想拉著老公一起參與。可是老公根本不理會,兩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她很費解,我明明是關心他為他好啊,為什麼他不肯接受呢?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也是如此,提醒孩子多喝熱水,多看書,要懂事識禮,提醒過多常會適得其反,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心生叛逆。

  

  編輯

  要記得,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別人的事。

  其實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對方好好溝通,分享一下。但不要去強求,而是自己堅持做。自己有效果了,身邊的人也看得到,也許他們會主動參與進來呢?

  思想和角色認同,則是外界條件下,我們內心給予自己的反饋。

  有一個父親,拋棄了他的妻子和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長成了完全不同的三個人。

  老大結婚生子,成了一個很負責任的父親,因為他潛意識的想法是,我不可以像我父親一樣傷害我的家人。老二終身未娶,他的想法是,我害怕變得和父親一樣,無法信任婚姻,還是不結婚為好。老三則變得跟父親一模一樣。

  外界的人或者物,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映射。心煩的時候,看什麼都帶著一層怒氣,好事也會變成糟心事。

  

  編輯

  老爸最初開車的時候,堵車就心燥,念念叨叨不停,車上放著輕音樂他聽著都煩,望窗外擁擠的車流更是煩上加煩,弄得我坐車都提心弔膽的。

  後來開多了,加上媽媽在旁邊偶爾說幾句話,他意識到發牢騷也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放輕鬆,再放幾首喜歡的歌曲,也是難得的休憩時間。

  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向內看,剖析自己的真實想法,接納自己,從心出發。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與自己和解。再慢慢向外擴張,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

  很多人之所以不那麼開心,就是埋怨太多,改變太少,而那些我們埋怨的,許多很難撼動,既然是既定事實,不如先擱在一邊。

  自身強大了,才能活得自在。

  

  若菱在智者的引導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慢慢改變外在的時間,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就像春蠶破繭春蘭初綻,重獲新生。

  而更多人依然囿於「牢籠」,苦苦尋覓忙碌一生卻無所得,不妨與自己和解,聽聽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

  要相信,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我是筱若流蘇,愛閱讀,也愛思索人生。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遇見未知的自己》:學會原諒自己,才能過好自己的一生
    直到遇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才完全的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書中對於人生困難種種的解釋是這樣說的: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這本書也算是張德芬的自傳,其中發生在書中主角身上的故事也都是張德芬本人的經歷。
  • 《遇見未知的自己》:找回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的成名之作,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為主角,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一些事情,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從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細讀此書,越讀越愛,越讀越有味,真的是一本很治癒人的書。本書從身、心、靈的層面,給了我們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
  • 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 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 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時間:2019-07-05 12: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德芬亮相《總裁讀書會》,解讀《遇見未知的自己》 一期企業家讀書電視訪談節目《總裁讀書會》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頻道播出。
  • 《遇見未知的自己》:自我和解,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全名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  《遇見未知的自己》發表於2008年,半年內銷量3萬冊,位於臺灣三大暢銷排行榜前三名,並於2012年獲得當當網暢銷書籍第一名。  那麼,接下來我將用「自我概念」深度解讀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裡的若菱所遇到的一切,探討生活的意義。
  •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真正的愛,是一秒生情,一生不忘;真正的夫妻,是兩個人的堅守,一輩子的相愛。二、愛最大的苦惱在於你讓我得病,可你又是我的藥。四、沒有誰能夠一直陪著你,總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自己面對、自己解決。而孤獨不過是一種人生狀態,你依然可以在這個狀態裡做很多事情。五、記得有一個雨天,你說你會疼我,現在又下雨了,帶走了我們所有的誓言……六、最尷尬的就是:每次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
  • 女人,只有內心強大,才能遇見閃閃發光的自己
    事實上我以前也寫過很多關於我在這個城市的生活,寫了很多關於畢業後的生活,工作,搬家等等,所以我也經常收到很多讀者給我的私信,跟我傾訴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自己混一輩子。可是當時我還是比較幼稚的,總是回覆說:「那麼你這麼想出來的,為什麼不勇敢一點呢?」每個人都會給我回信,總之,有很多藉口和理由,包括父母不同意,外面太危險,男朋友或女朋友不願意,害怕自己能力不夠等等。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然而改變自己意味著要承認自己有些地方是不對的,自己有些信念是不完整的,人很少去看待自己的問題。 同時,改變自己意味著未知,人對於未知的事情是存在一定的焦慮和擔心。 對於正常的我們來說,不確定都會引起讓人焦慮的狀態。
  • 《親愛的自己》:毀滅吧,觀眾真的累了
    《親愛的自己》在今晚迎來大結局,繼《三十而已》用大量熱門話題刷屏,一舉成為「住」在熱搜上的劇作,《親愛的自己》中涵蓋的女性、情感、家庭、事業等元素,也引出了不少社會性話題,觀眾在熱搜上幾乎就能知曉整部劇的故事走向。
  • 乘風破浪的伊能靜:討厭自己就無法愛別人
    當別人指出他們的某些「缺點」時,他們就會感覺對方討厭自己,進而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童年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太在意別人的評價都會引起自我厭惡。但是,虛張聲勢、過於追求優越感和指責他人都無法讓我們與別人更好的相處。要想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就得擺脫「自我厭惡」。四、擺脫對自己的錯誤看法,更好的與他人相處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 《親愛的自己》:「為你破例」,是男人心動的表現
    比如說,《親愛的自己》這部劇中,顧曉菱一直有嫁富二代的期待,因為她年少的時候,曾經為錢所困過,所以在內心深處種下了成為「有錢人」的種子。 當何睦向同事,主動詢問自己的情況,顧曉菱沒有放棄機會,而是找了個藉口,與對方開始了相處的過程。
  • 《親愛的自己》仿如《三十而已》「下半場」
    都市情感劇《親愛的自己》是由打造《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鐵三角」丁黑、蘇曉苑與趙毅的再度合作,也是劉詩詩產後復出的首部電視劇。劉詩詩去年4月誕下與吳奇隆的愛兒「步步」,產後半年復出拍攝《親愛的自己》,第一次搭檔流量小生朱一龍。
  • 只是想遇見更好的自己
    只是想遇見更好的自己HQJ空靈11分鐘前時間,從2020年的早春二月,一下子就到了2020年的冬天,就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也是的,只有自己知道這種感覺。看著桌上的小菊花,心中不感覺到茫然和失落,還好有小菊花的陪伴,心中就有了點安慰?因為,我怕太安靜,更害怕太孤獨。在我眼中,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水一景,都可以讓我寫成心情的短句。小桌上的菊花,含蓄靜美,又恣意風情,自然端雅。我,很是喜愛這些簡單的風物,它們都溫潤多情。一朵花開的瞬間,一粒粉塵的漂浮,都會輕輕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
  • 一個人的心酸,只有自己才懂
    不是不愛你,不是沒有想你,那份感情只能藏在心裡最深處諾言是自己都無法相信卻一定要別人相信的謊言。我還在原地等你,你卻已經忘記來過這裡。就這樣我找到了自己,原來我很優秀,更可貴的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漸漸地我成熟了,因為沒有更大的不如意,所以現在偶爾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 回顧| 遇見未來的自己,職業博物館圓滿閉幕!
    回顧 | 遇見未來的自己,職業博物館圓滿閉幕!未知的未來,總能填滿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很多小朋友都夢想著早日長大儘早體驗大人的世界那麼這一次「職業博物館」親子體驗日來到了浦興放下手機、PAD、電視機給浦興青少年周末正確的打開方式!
  •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唯一的辦法只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唯一的辦法只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後,才能恍然大悟,掌握到真實的自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除非有別人作為鏡子,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德性。
  • 不要再拿孩子說事兒,你自己在外面幹了什麼自己清楚
    這種男人也知道自己毛都不是,所以才拿孩子來威脅不離婚,這種男人趁早離。但是最好把孩子撫養權要過來,要不他有可能離婚後不讓你看孩子,渣男都這樣看了這麼多評論,為何都是勸離婚的,都說勸和不勸分,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如果她們真離了,對你們就好嗎?
  • 不要總活在自己的世界自以為是,外面人很多山很高
    有的人總喜歡沉寂在自己的世界無可自拔,總以為自己很厲害很了不起,到處無縫瑕接的炫耀著自己如何如何,當看到別人再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甚至會一副看不起別人的樣子上前指手畫腳告訴別人該如何如何去做,甚至語氣很不友好,讓人心生厭煩自己毫無察覺,即使察覺到了也是枉然,因為他不會在意別人的目光與心情
  • 你自己先快樂,才有能力讓愛你的人快樂
    3、我只是個平凡的女人,感情也只是貪個安穩,你若給不了,就請你離開。4、起風了照顧好自己,下雨了別淋溼衣裳,往後的日子,你好好過,我慢慢走。5、時常想你在心裡,日日想你在哪裡,總不忍心打擾你,今天只是太想你,發個信息告訴你,我在這裡很想你。
  • 對別人很好,對自己很狠的星座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對別人總是有著無限的寬容,對自己卻是無比的苛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中對別人很好,對自己很狠的星座,都有誰?第一名:雙魚座雙魚座是一個非常感性又容易心軟的星座,他們總是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的要求,甚至不忍心拒絕別人的任何要求,他們對待身邊的人總是會有一顆異常寬容的心。可是對待自己,他們卻是無比的狠心,有時候他們甚至會犧牲自我去成全別人,即使自己受傷也不願對別人狠心!
  • 慢讀時間|不管你被貼上什麼標籤 只有你才能定義自己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夜讀 | 標籤不是你真實的模樣&nbsp&nbsp&nbsp&nbsp只有我自己才能代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