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聯繫:
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
區別: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教學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
認知結構主義的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是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具體內容: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傑、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從: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和教學觀進行論述。
1.知識觀: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需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進行建構
2.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差異性,具有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3.學習觀: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生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社會互動性(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助進行學習)和情境性。
4.教學觀:教學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1.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是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倡導的學習方式是:發現學習
3、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所有學生都有內在的學習願望,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動力。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慾)、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
②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動作表象是藉助動作進行學習,無需語言的幫助;圖像表象是藉助圖像進行學習,以感知材料為基礎;符號表象是藉助語言進行學習,經驗一旦轉化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
③程序原則。教材的難度與邏輯上的先後順序,必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表徵方式,做適當的安排,以使學生的知識經驗前後銜接,從而產生正向學習遷移。
④強化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反饋使兒童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並使他們逐步具有自我矯正、檢查和強化的能力,從而強化有效的學習。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