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021-01-17 傑哥聊投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

01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

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

02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對同樣的事物,學生們的認知可能不一樣。在面對一個事物(問題、場景、案例),這個事物給每個人的感覺會不盡相同。比如:同樣一瓶辣椒醬,有人覺得辣,有人覺得不辣。

即使這個事物給每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過去經歷的不同,看待世界的「透鏡」也不同(指思維定型或者思維模型的不同),最後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

因此,在教學上不能夠忽視學生們的經驗,而應該將現有的知識作為知識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03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不應該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應該學生主動去構建信息。

2.社會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性:學習是通過參與社會文化活動而內化相關的知識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建構者提出了情境性學習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識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會產生,學習應該和具體的情境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01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隨機通達教學基本原理: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抱著不同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多次學習,以此達到獲得高級知識的目標。學習的關鍵在於建構起圍繞關鍵概念組成的網絡結構(知識體系),包括事實、概念、策略有概念化的知識,從而達到隨機通達的狀態。也就是查理芒格說的思維格柵模型,通識教育。支架式教學老師僅在學習新知識初始時,起到一個腳手架的作用,給學生一定的引導。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應逐步減少或取消腳手架。拋錨式教學實例式教學,基於問題的教學、情境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情境設置與問題一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力、創新力及合作力認知學徒式教學讓學生像手工藝人一樣跟隨師傅學習一樣,在實踐中學習,從多個角度模仿。比如:現在很多醫院的專家邊上都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就是學習專家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這種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探究學習基於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合作學習以互動合作(師生間、學生間)為教學活動取向,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

相關焦點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一)激進建構主義這是在皮亞傑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以von Glasersfeld 和Steffe等為典型代表。von Glasersfeld(1989,見Ernest,1995)提出,激進建構主義有兩條基本原則。
  • 有關皮亞傑的理論
    皮亞傑考察重點內容在於兩個方面,一是他的建構主義發展觀;二是認知發展階段理論。1.建構主義發展觀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嬰兒通過對物體的抓取、擺弄等動作獲得關於物體的知識,從而認識物體。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重要人物-皮亞傑相關理論整理
    皮亞傑是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般提到皮亞傑,想到的就是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但是在教招考點中,教育學和心理學廣泛的設計他的觀點,那麼接下來就來整理一下皮亞傑在教招考試中常見的知識點。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皮亞傑考點大匯總
    在教師招聘的講義中,皮亞傑這一代表人物多次出現,不知道考編的小夥伴有沒有注意到都有哪些考點呢?今天小編帶領大家把考點「一網打盡」。1.人的發展的動因: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代表人物:皮亞傑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與理論
    1.建構主義發展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自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我們剛下生的小嬰兒通過簡單的抓取,擺弄等動作獲得關於物體的知識,從而認識物體。在這裡我們需要理解四個概念定義,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圖式: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換言之,頭腦中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結構。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託爾曼(E.C.Tolman,1866—1959)、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布魯納(J.S.Bruner,1915一 )和奧蘇伯爾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教育心理學:四大學習理論的區別
    四大學習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每種主義的學習理論都有其前因後果,明白了相互之間的借鑑,就能夠更好的熟悉每種主義的學習理論。他主張用內省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識(直接經驗),並把意識也就是人的經驗當成元素進行研究。而後面就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批判繼承。行為主義反對用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研究;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強調學習是刺激和反應(s-r)之間聯結的作用形成,或者說形成行為習慣。因此在整個行為主義的主張中,每一個具體理論的提出都有其相應的實驗;而且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實驗主要以動物的實驗研究為主。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對培訓方法的認知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主張:行為主義教學主張、認知主義教學主張、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用友大學校長田駿國非常形象的將這三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隱喻來表示:行為主義——馴獸理論,認知主義——砌牆理論,建構主義——澆花理論。
  • 學習理論中四大主義易混淆知識點辨析
    認知派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當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於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時,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