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
01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
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
02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對同樣的事物,學生們的認知可能不一樣。在面對一個事物(問題、場景、案例),這個事物給每個人的感覺會不盡相同。比如:同樣一瓶辣椒醬,有人覺得辣,有人覺得不辣。
即使這個事物給每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過去經歷的不同,看待世界的「透鏡」也不同(指思維定型或者思維模型的不同),最後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
因此,在教學上不能夠忽視學生們的經驗,而應該將現有的知識作為知識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03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不應該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應該學生主動去構建信息。
2.社會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性:學習是通過參與社會文化活動而內化相關的知識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建構者提出了情境性學習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識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會產生,學習應該和具體的情境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01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隨機通達教學基本原理: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抱著不同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多次學習,以此達到獲得高級知識的目標。學習的關鍵在於建構起圍繞關鍵概念組成的網絡結構(知識體系),包括事實、概念、策略有概念化的知識,從而達到隨機通達的狀態。也就是查理芒格說的思維格柵模型,通識教育。支架式教學老師僅在學習新知識初始時,起到一個腳手架的作用,給學生一定的引導。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應逐步減少或取消腳手架。拋錨式教學實例式教學,基於問題的教學、情境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情境設置與問題一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力、創新力及合作力認知學徒式教學讓學生像手工藝人一樣跟隨師傅學習一樣,在實踐中學習,從多個角度模仿。比如:現在很多醫院的專家邊上都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就是學習專家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這種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探究學習基於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合作學習以互動合作(師生間、學生間)為教學活動取向,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