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2020-12-08 中公教師網

建構主義表現出六種不同的傾向:建構主義」可謂當代教育心理學界的時髦字眼,很多人都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我是建構主義者。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分歧。

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social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和控制論系統(cybernetic system)。

(一)激進建構主義

這是在皮亞傑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以von Glasersfeld 和Steffe等為典型代表。von Glasersfeld(1989,見Ernest,1995)提出,激進建構主義有兩條基本原則。(1)知識不是通過感覺或交流而被個體被動地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地建構起來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2)認識的機能是適應自己的經驗世界,幫助組織自己的經驗世界,而不是去發現本體論意義上的現實。象他的前輩康德一樣,他相信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我們無法知道的,而且也沒有必要去推測它,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的經驗。所以他(1990,1995)認為,應該用「生存力」(viability)來代替「真理」一詞,只要某種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具體問題,或能提供關於經驗世界的一致性解釋,那它就是適應的,就是有「生存力」的(適者生存),不要去追求經驗與客體的一致。為了適應不斷擴展的經驗,個體的圖式會不斷進化,所有的知識都是在這種個體與經驗世界的對話中建構起來的,而這要以個體的認知過程為基礎。激進建構主義以這些思想為基礎,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組織和轉變,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構主義中獨一無二的,但這種建構主義主要關注個體與其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對學習的社會性的一面則重視不夠。

(二)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與激進建構主義不同,這是主要以維果斯基的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確定性和客觀性提出了懷疑,認為所有的認識都是有問題的,沒有絕對優勝的觀點,但它又比激進建構主義稍溫和,它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知識是在人類社會範圍裡建構起來的,又在不斷地被改造,以儘可能與世界的本來面目相一致,儘管永遠也達不到一致(見Ernest, 1995)。另外,它也把學習看成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理解的過程,但它更關心這一建構過程的社會的一面。這些研究者主張(見Confrey, 1995),知識不僅是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而在此過程中,語言等符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學習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遊戲等活動中,形成了大量的個體經驗,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識」,它從具體水平向知識的高級水平發展,走向以語言實現的概括,具有了理解性和隨意性。而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則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識,在個體的學習中,這種知識首先以語言符號的形式出現,由概括向具體經驗領域發展,所以可以稱為「自上而下的知識」(也可見維果斯基,1994,p.189~304)。兒童在與成人或比他稍成熟的社會成員的交往活動(特別是教學活動)中,在他們的幫助下,解決自己還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理解體現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識」,並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為基礎,使之獲得意義,從而把「最近發展區」變成現實的發展,這是兒童知識經驗發展的基本途徑。當然,這種觀點也在吸收當今建構主義的研究成果,開始重視感知-動作發展的作用,並深入解釋概念的發展過程,強調個體發展中自然的與社會的兩條線索的相互作用。Bauersfeld(1995)和Becker & Varelas(1995)基本屬於這種觀點。

(三)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這種傾向與社會性建構主義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它也也受到了維果斯基的突出影響,也把學習看成是建構過程,關注學習的社會的方面。但它又與後者有所不同,它認為,心理活動是與一定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背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知識與學習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所以,它著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情境下個體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等活動的差別(Wertsch & Toma, 1995)。Saxe作為這種傾向的一個代表,他(1995)借鑑人類學的方法,研究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實際活動(如Oksapmin人的商品交換),他認為,這些實際活動是以一定的社會交往、社會規範、社會文化產品為背景的,個體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解決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終達到活動的目標。他認為,學習應該象這些實際活動一樣展開,在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進行的實際活動中,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學習某種知識,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及解決中都處於主動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支持。這種觀點提倡師徒式(apprenticeship)教學,就象工廠中師傅帶徒弟那樣去教學。

(四)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

本來,信息加工論不屬於建構主義,因為儘管它認識到認知是個積極的心理加工過程,學習不是被動的S-R聯結,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存儲在內的複雜過程,在此意義上,信息加工論比行為主義大大前進了一步,但是,信息加工論假定,信息或知識是事先以某種先在的形式存在的,個體必須首先接受它們才能進行認知加工,那些更複雜的認知活動才得以進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識在新知識獲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舊經驗間的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它只是強調原有知識經驗在新信息的編碼表徵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經驗對原有知識經驗的影響,比如加涅的學習模式,它無法解釋學習的建構過程,不完全符合「知識是由個體建構而成」這一原則,所以,它基本是認知主義的,是與客觀主義傳統相一致的,而不是建構主義的(Ernest,1995)。

這裡順便說明一下,「認知主義」並不是「認知心理學」或「認知傾向」、「認知派」的同義語,相反,它與建構主義都是認知傾向的,都是與行為主義相對立的,它們兩者的區分是在與客觀主義的對比中顯示出來的,信息加工論作為認知主義的觀點,它是客觀主義的,而建構主義則反對客觀主義的傳統。當然,它們之間的界限並不涇渭分明,比如,有人把J.Anderson的理論劃到認知主義之列(Duffy & Jonassen,1991),而有人則認為他是建構主義的(Silver, 1987)。

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比信息加工論又前進了一步,它仍然堅持信息加工的基本範式,但完全接受了von Glasersfeld的第一條原則,即知識是由個體建構而成的,這不僅是對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著外來信息與已有知識之間存在雙向的、反覆的相互作用,新經驗意義的獲得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從而超越所給的信息,而原有經驗又會在此過程中被調整或改造。但這種觀點並不接受von Glasersfeld的第二條原則,即知識是對經驗世界的適應,它並不說明事物本來怎樣。所以Ernest(1995)稱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為「輕微的建構主義」。Spiro等人的認知靈活性理論就是一種這樣的建構主義,他們看到了學習中的雙向建構,即新知識的獲得以及原有知識的提取應用都是一個建構過程,針對「結構不良領域」,他們提出了「高級知識獲得」及「隨機通達教學」等概念,我們在《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一文中已對此作了較多介紹。

(五)社會性建構論 (social constructionism)

與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有些相似,它也強調社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但它比前者走得更遠,它把社會置於個體之上,在大社會而不是在心理水平談社會交往對個體學習的影響。它認為,知識根本不存在於個體內部,而是屬於社會的,它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釋文本的意義。Gergon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他(1995)認為,constructionism和constructivism都反對傳統的經驗論,反對邏輯實證主義,但它們選擇的出路卻不同,constructionism徹底拋棄了二元論的傳統,轉而分析人的語言,而後者仍然基於二元論傳統,只是強調知識是由個體建構而成的,不再去問知識是否與客體一致。社會性建構論對教育的影響不太大。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觀還沒有形成穩定、清晰的體系,以上五種傾向並不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全部,但與以上幾種傾向相比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很多「建構主義者」都不簡單屬於上面的某一種傾向,他們只是堅持了建構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但從目前的了解來看,它們基本反映了建構主義的主體情況。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教育學心理學章節練習題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0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02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對培訓方法的認知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主張:行為主義教學主張、認知主義教學主張、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用友大學校長田駿國非常形象的將這三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隱喻來表示:行為主義——馴獸理論,認知主義——砌牆理論,建構主義——澆花理論。
  • 允公論壇探討「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慧)4月14日,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萬裡應邀做客允公論壇,為來自文理科學院的數十名師生作題為「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的學術報告。  197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思潮,在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國際關係、教育學等領域的主流學說。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的學習觀:① 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② 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布魯納的教學觀:① 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② 提倡發現學習;③ 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3.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對此我們常常疑惑,皮亞傑不是認知主義的嗎,怎麼歸入建構之中了。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我們的講義中,主要有四種理論流派,分別是行為主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班杜拉;認知主義流派,主要有苛勒,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託爾曼;建構主義,主要有維果斯基,皮亞傑;人本主義,主義有馬斯洛,羅傑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只有理解每個理論的內容,例如我們在學到建構主義時候,主意包括皮亞傑和維果斯基。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中公講師解析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一、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分在學習觀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認知主義強調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形成S-O-R聯結。
  • 基於建構主義的五大教學模式之:問題教學模式
    圍繞問題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建構主義教學的共有特點,有時建構主義教學也稱為基於問題的教學。大家會發現,前面幾種教學法都是圍繞問題所進行的:直導教學模式是老師提出問題和標準,引導大家共同完成這個問題,直到實現目標的教學方式。
  • 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哪些階段?
    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哪些階段?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基於建構主義的知識學習觀,我們把知識的學習過程劃分為知識的生成與理解、知識的整合與深化、知識的應用與遷移三個階段。
  • 2020年考研政治每日一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哲學的派別
    【才思考研整理閱讀】上一期咱們講了講哲學的基本問題,咱們再回顧一下:恩格斯明確提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個基本問題包含兩方面:其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其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哲學基本問題,決定了不同的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存在不一致。今天咱們主要聊聊幾個大的派別。
  • 「拿來主義」與「審美本質主義」
    而這一態勢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國美學家急欲實現美學的現代建構聯繫在一起:在中國美學的現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為一種體現了某種先在必然性的理論話語而出現,它隨著美學研究的逐漸推進而最終擴大為整個中國美學百年建構中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