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與「審美本質主義」

2021-01-10 光明網

百年來,中國美學外取諸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學說,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論現代性建構意向,明確標示「美學中國」繼往開來的信念。民族國家的振興期待,社會文化的重建願望,民眾自覺意識的熱情呼喚,大眾生活幸福的現實設計……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繹出美學的理論藍圖,規劃了20世紀的中國美學的現代闡釋形式。今天,面對「百年中國美學」這個在學術史上有著充分反省意義的話題,我們不能不首先注意到:

「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學術胸懷和「拿來主義」的理論態度,乃是20世紀中國美學踐行「門戶開放」的學術策略,也是中國美學現代性建構的思維基點。從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到朱光潛《詩論》,直至最近二十多年裡許多有關中國文藝、中國古典美學的解析和圓說,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西學」龐大身影;西方美學不僅是百年中國美學的理論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論的「砌牆磚」。而這一態勢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國美學家急欲實現美學的現代建構聯繫在一起:在中國美學的現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為一種體現了某種先在必然性的理論話語而出現,它隨著美學研究的逐漸推進而最終擴大為整個中國美學百年建構中的自覺。另一方面,這一態勢的發展也是整個20世紀中國文化現代性實踐的特殊理論表現:當文化的現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為楷模,作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鋒的學術活動,必定在社會意識形態層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價值以及它的學理呈現方式。因此,把美學的學術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僅僅是出於理論的目的,同時也再現了20世紀中國文化的實踐態度和價值準則。

理論上的「審美本質主義」特徵,不僅是一種堅定的學理精神,而且作為一種文化理想,深深植根於百年中國美學演進中,既規範了美學的理論建構,也強化著百年來中國美學家的學術和人生抱負,成為美學衡量自身也評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體理論表現,一是通過對認識論問題的「本體化」置換,全面突出審美、藝術和社會認識功能,強調全部人生、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置於這種審美、藝術能力的全面展開之上;二是圍繞社會、人生的「審美化」改造,把對於審美、藝術本質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學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從理性上規定生活與審美的直接關聯,並進一步推及生活本質的展開維度,確定生命活動的價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純粹性和唯一性來規範藝術存在的本體特性,使美學對於藝術價值的闡釋直接回歸「美是什麼」問題的形而上辯護。可以認為,正是在「審美本質主義」的支配下,「審美救世主義」的理想情懷主宰了百年中國美學的學術實踐。美學總是把對於社會人生問題的認識當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體論來對待,試圖以此實現現實生活與人生經驗的精神療治,而美學家也往往樂於充當這樣的「精神醫生」。就像當年蔡元培寄希望於「以美育代宗教」,百年來,中國美學常常把自己的理論思路最後定格在審美(藝術)教育的認識與實踐過程方面,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種「救世」的審美人生觀。至於人們議論紛紛的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以及美學「泛化」現象,也同樣證明了這種審美本質主義的影響及其必然發展:一旦人們把「美(藝術)」當作生命價值本體加以確認,美學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斷一切、確定一切且無往不勝的理論。

今天,對於百年中國美學現代性建構中的這兩個基本方面,我們不僅要從學術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而且應從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特定價值語境去作考察,才能對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困惑有一個清醒的把握。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對與之直接關聯的幾個重要問題,如:中國美學現代性建構的真實意味是什麼,中國美學同西方學術思想對話的自身合法性根據何在,如何把握傳統美學承續過程中的現代性轉換矛盾,中國美學的理論重建怎樣才能體現出自身真實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釋。

相關焦點

  •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應邀參加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
    本質主義」藝術家劉以林文/爾雅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和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承辦,由全國城雕委副主任、天津美術學院景育民教授策展的「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於7月11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
  • 高德的迷茫和「拿來主義」
    原標題:高德的迷茫和「拿來主義」 投稿來源:牛刀財經 高德這次推出的「好的出租」,奉行了拿來主義,直接從快的新出租找了個「靈感」,成了快的出租的「兄弟品牌」。頗有點想吃出行的蛋糕,但是不知哪裡下嘴,於是抬頭看看,選擇了行業龍頭作為學習對象的味道。
  • 《青你2》不定義女團:多元化審美的出現,是否與女性主義有關?
    選手們身上反映出了更獨立、更自信、更多元包容的女性價值觀和審美,觀眾在關注和選擇的過程中往往被這種多元化吸引。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節目的受眾定位有關。與SNH48一開始為年輕男性受眾量身定做不同,《青你2》的受眾中,女性佔到了約66%,約82%的受眾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
  • 梁文道:應當警惕「文化本質主義」
    然後他就抓住這一點,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來看中國人講關係,首先他指出我們過去對於關係的很多討論,都太過文化本質主義了。然後他就抓住這一點,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來看中國人講關係,首先他指出我們過去對於關係的很多討論,都太過文化本質主義了。什麼叫文化本質主義?這也是一個我向來特別警惕的東西,就是把今天我們中國人所具有的某些的行事的方法、規則,認識世界的態度,看成是中國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不止如此,還把他看成是種超越歷史的。從古代三代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亙古不變。
  • 本質主義推理對個人身份和自我的作用 | 唧唧堂論文解析
    研究背景和假設心理學本質主義認為各種實體都有一個基本的本質。關於本質主義的大多數研究都圍繞人們對各種事物本質的推理,即某些類別(如熊、樹、外向者等),都具有使其成為現在這樣的某些內在特徵。本研究認為本質主義也可能影響人們對個人身份的推理。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人本主義考察的客觀題較多,我們今天重點掌握馬斯洛這個人物。其常見的出題形式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我們有必要在人工智慧的視野下探討審美藝術的未來發展。   一、人工智慧:人類智能發展和科學技術演變的必然結果   人工智慧是指使用機器代替人類實現認知、識別、分析、決策等功能,其本質是對人的意識與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 不知道折衷主義嗎?
    而折衷主義是什麼呢?其實折衷主義可以說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混搭。它不僅僅是拿來主義,而是選取各種風格中的經典,自由組合,不追求固定的形式,而是追求整個空間中各部分比例的均衡、協調和優美形式的形而上的美感。古典優雅的絲絨材質,墨綠色的大理石,經典的波點圖案和精緻輕奢的金屬色,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自然和諧。起居空間多以藍、灰色為主,點綴緋紅色,生動有趣。
  • 高中閱讀課重在引導學生思考與審美
    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的增長有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方面,人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來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因此,教師不妨在學習新課的時候運用對比教學方法,尤其是將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與之進行聯繫比較,在分析比較中把握二者的本質聯繫和區別。
  • 極簡主義回歸本源.咀嚼本真的生活
    當極簡主義回歸本源,咀嚼本真的生活在可視化行業不斷追求完美和美的時代,與觀者建立聯繫,並向其傳達情感和視覺感受,是極簡流派設計師一直努力的方向.極簡主義,尤其是純粹的那類,他們的作品往往能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情感共鳴和生活靈魂。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生成」論為我們理解當代審美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當代審美文化和後現代藝術總是處於變異、演化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恰恰是德勒茲所謂的「生成」過程。網絡藝術的「生成」性來自於其「在線性」和「互動性」的審美特徵。「在線性」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傳播可以打破傳統介質,「互動性」則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展開時刻處於開敞狀態。 第四,遊戲性。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而在納粹主義時期,這個概念更衍生出五花八門的家族成員。從德國現代思想史的角度看,有機體概念具備了「鞍形期」基本概念的所有特徵:(概念運用的)民主化、時間化(未來導向)、可意識形態化、政治化。可以說,有機體話語構成一種德意志思想史現象。這種概念史/思想史的視角,構成本書的宏觀視角。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的完美結合者—加涅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主義心理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心理學家—羅伯特·米爾斯·加涅。加涅最初是行為主義方面的心理學家,並且經受過嚴格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訓練,但在其學術生涯後期,卻對信息加工心理學與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便據此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所謂情商高,從本質上講,就是言語上更具欺騙性。——坤鵬論一、對待象徵的兩種態度——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正是基於《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這個基本設定,伯克深刻地認識到了人與象徵的關係。從該基本設定出發,他進一步總結出了人類對於語言本質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態度:科學主義:視語言為命名、定義或界定的手段,也就是說,致力於通過語言捕捉或確定事物的「本質」。典型的語言表達是:「這是什麼」或「這不是什麼」。終極表現是:與「符號邏輯」相關聯的各種思維方式。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二戰之後,歐美國家普遍進入經濟繁榮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出生成長的年輕群體的生存與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這種生活體驗使得年輕群體的價值天平逐漸由生存、成就向自尊、知識和審美等方面傾斜,「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隨之出現,並隨著代際更替而日漸凸顯。
  • 專訪2018洛杉磯藝博會藝術家劉以林:東方原創力是本質主義創作
    我個人感知的所謂「東方原創力」,是「本質主義創作」,一切事物都有最後存在形式,這個最後形式是哲學形式,此形式物化,即用美術形式表現出來,有幾個特點:一是所表達的事物飽含此事物的本質特點;二是極簡,這種「簡」不是簡單,而是「大道至簡」的簡,是老子「少則得」那種少,此種少實際是無限多;三是沒有區域性局限,即不論內行人或外行人,也不論東方人或西方人,看了都會喜歡,它有一個超越爭論的位置;四是作品所傳達的境界沒有破壞感
  • 百度設計語言的高級感:極簡主義為形,聚焦內容為核
    02極簡主義打造「高級感」設計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日本社會發展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人們的消費習慣、生活、審美發生了變化,從追求好的、貴的、奢侈的轉變為追求更能代表自我、本真的東西。「斷離舍」盛行起來,此時的流行風格是以無印良品、優衣庫為代表的性冷淡風。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