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家劉以林
文/張 瑜
全球知名、美國老牌藝術博覽會——第23屆洛杉磯國際藝術博覽會於洛杉磯當地時間1月10日至14日在洛杉磯會展中心精彩舉辦。由中國文化部支持、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組織實施的中國國家展區第四次亮相這一美國西海岸乃至影響全球藝術行業的年度藝術盛會。
美國藝術粉絲與劉以林先生(左)合影
一如既往地堅持學術性與藝術性並重,中國國家展區在本屆洛杉磯國際藝博會上特別推出了《東方氣韻》為主題的劉以林個人藝術空間展覽,以十多件雕塑、近30幅油畫與十多件鋼筆畫閃耀登場,在與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的頂尖藝術家同臺競藝中,吸引了潮水般的客流湧入,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贏得了美國主流社會政商界人士的陣陣好評。
日前,劉以林家鄉——《滁州日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1.您的作品《萌驢》北京冬奧會試點村吉祥物在第23屆洛杉磯藝術博覽會大放異彩,請談談「萌驢」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答:這與中國這一屆冬奧會的吉祥物設計觀念有關。冬奧會吉祥物設計尚未開始,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吉祥物設計如何能達到世界最頂尖級?有三個方面必須明確迴避:一是不能具象,在具象上,法國人羅丹已達極致,此區域突破的可能性很小;二是不能「歐美式抽象」,這一方面,英國人亨利·摩爾已達極致,此區域突破的可能性同樣很小;三是不能卡通,卡通境界中,很難顯示此一作品與彼一作品的巨大區別。吉祥物設計,必須在創作觀念上領先,走東方原創主義道路,其作品境界,應在西方的「旁邊」或「前面」而不是「後面」。現在,世界原創力已出現東移跡象,中國美術有望改變仰視西方的「信息輸入狀態」而進入「信息輸出時代」,我在冬奧會論壇發表了上述觀點,我的這個小作品的「創作靈感」,大致與此有關。
美國教育部原副部長張曼君(左)與劉以林先生在《萌驢》北京冬奧會試點村吉祥物前合影
2.您的作品在洛杉磯國際藝博會上很受歡迎,有評價說您的作品展現了「東方原創力」,您怎樣解釋「東方原創力」?
答:千百年來,人們進行美術創作,主要靠經驗和視覺,經驗中有,看見過或正看見,然後學習美術,臨摹,寫生,創作,這樣創作的作品,一般表現的是大自然的一個點;西方文藝復興以後,推進到畢卡索和亨利·摩爾這個位置,摒棄了經驗和視覺,靠的是概念和思維,二維喧囂,衝擊力很強。世界美術,包括中國美術,大致在這兩個創作範圍之內。我個人感知的所謂「東方原創力」,是「本質主義創作」,一切事物都有最後存在形式,這個最後形式是哲學形式,此形式物化,即用美術形式表現出來,有幾個特點:一是所表達的事物飽含此事物的本質特點;二是極簡,這種「簡」不是簡單,而是「大道至簡」的簡,是老子「少則得」那種少,此種少實際是無限多;三是沒有區域性局限,即不論內行人或外行人,也不論東方人或西方人,看了都會喜歡,它有一個超越爭論的位置;四是作品所傳達的境界沒有破壞感、陰鬱感和猥瑣感,生機勃勃,陽光向上,令人愉悅,幾乎平行於唐詩宋詞意境,與當下崛起的時勢非常契合。這就是「東方原創力」。舉一個例子,蛇,它精神上的陰森和形體上的細圓,這二者都是不能改變的,改變一個,它就不是蛇了,但我的雕塑《蛇》,這兩個都改變了,精神上吉祥愉悅,形體上扁,它為什麼仍是一條蛇?我在法國巡展時與法國藝術家討論,這是西方美術理論不能解釋的,它就是「東方原創力」的顯現。
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安德森導演(左)與劉以林先生
3.您最早是文學出身,後來又從事美術創作,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道路?您又是如何完成這種轉變轉型的?
答:有人說,東方智慧的源頭是易經,高峰是禪宗,禪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就「頓悟」,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是它的受益者。我沒有任何美術訓練,進入山居以後,美術的東西,說來「突然」就來了。美術界也多有疑問,即便境界上感知了,美術技術上如何解決?它很好解決,在頓悟境界中,所有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它與意識是一體的,意識本身就是能量,它的物化,帶有明確方向性,對於創作主體而言,它們可以按需到達。還有就是,我並非轉變轉型,我只是在文學的旁邊增加了美術創作,比如今年,我出版的著作將有七本,其中還有一本用文言創作的當下生活的散文,這與專業作家有何區別?
劉以林油畫購買者(左一)與他以及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合影
4.您是個詩人,出過詩集,詩對您的美術創作有何影響?
答:我出版的詩集有《大匠之歌》《敬畏之歌》等七部,現在仍是創作旺盛期。詩是一切藝術核心中的核心。詩歌現在受眾面小,但,它是文學的象牙塔尖,至艱至難。所有藝術,其至深境界都是詩。詩是我美術創作的推動力之一。
5.您不僅寫作,也在雕塑、油畫、鋼筆畫、水墨等領域都有所涉獵,且產生一定影響力,您是如何實現這種多元化創作的?
答:世間規律,是博而不精,精而不博。一個人如果是汽車頂級專家,很可能他在汽車輪子的花紋或哪一方面獨有建樹,如果他什麼都懂,那就十分可疑。我讀大學時,曾一再懷疑達·文西是假的,他一天24小時,那麼多領域,每個領域都那麼精深,他不睡覺嗎?他的學習時間從哪來?但,如果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說,比如從佛教的角度說,這種情況,就是很普通的,一個人(所有任何人,不是只有什麼特殊天才人物)只要能放下,到達某種狀態,智慧和能力就是難以思議的。以雕塑為例,我到網上查,雕塑家一生幾百件作品,鮮有過千件者,我兩年時間,做了6202件,這能是真的嗎?但,作品就在那裡。神秘嗎?一點也沒有。老子言:「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的體會是:「一個人如果真能慢下來,他就會快得誰也追不上。」
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安德森導演(右)與劉以林先生
6.您的鋼筆畫被稱為「簡妙」派,如何理解「簡妙」二字?這是否與您崇尚道家美學有關?
答:《讀書》雜誌,每期一幅插圖,前30年是丁聰插圖,標為漫畫,其圖確實是漫畫;2013年5月起,是我插圖,也標為漫畫。我的圖肯定不是漫畫,但不是漫畫它是什麼畫?現在已出了50多本插圖書,《人民文學》等雜誌作插圖時也都討論,這到底應叫什麼畫?哲思畫、簡妙畫、寫意畫、靈意畫、禪意畫,各種叫法都有,到現在也沒有定論。「簡妙」只是說法的一種。過去繪畫規律是「畫龍畫虎難畫骨」,畫,都是視覺形象,不能「畫骨」,我這種鋼筆畫因為是「本質主義」理念,它可以「畫骨」,卻可以把科學、宗教、哲理、詩歌等難言境界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亞裡斯多德的一句話「人的本性在於求知」,這個抽象境界,就能表現出來。這種畫,視覺上是「簡」,至於說它是「妙」的,也可能是讀者表揚我吧。當然,道家的東西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十分喜歡。
洛杉磯原郡長夫人(右一)欣賞劉以林作品《中國武術》雕塑
7.您曾經從事過企業管理,並曾經週遊中國、週遊世界數載,現在又「隱居」北京深山,閉關創作,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對您的生活和創作有何影響?
答:對生活沒有影響,一切順其自然。對創作當然有重大影響。創作之境界,乃是「學」和「道」兩個部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學」的部分,規律是「為學日益」,沒有這個部分,人生當下的努力和汲取就是不足的;而「道」的部分,規律則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當下體驗和受益,當然也很難超出這個邊界。
8.接下來,您有何新的創作計劃?
答:慢。平常心。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