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人本主義考察的客觀題較多,我們今天重點掌握馬斯洛這個人物。其常見的出題形式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
一、需要層次理論基本內容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考察的內容有兩個版本,版本一隻有五個需要(常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版本二有七個需要,多增加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掌握版本一的五個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人類維持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例如吃喝拉撒等。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類期盼穩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災害、威脅、混亂的需要。例如人身安全、家庭安全、社會安全等。
(3)歸屬和愛的需要
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例如親情、友情、愛情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個體基於自我評價產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認知的需要
認知需要是克服障礙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6)審美的需要
審美需要包括對秩序、對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於大多數兒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對行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創造的需要,是追求實現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二、需要層次理論中層次的關係
(1)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2)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兩種類型:「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匱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於外界。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將直接危及個體的生命。
「成長性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不迴避挑戰,甚至刻意追求挑戰;不迴避緊張狀態,甚至刻意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
(3)馬斯洛認為,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但這種需求層次的等級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
(4)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三、一張圖記住重點內容
做幾道試題來鞏固一下,看看你學會了多少。
【例題再現】
1.下面哪一個不屬於成長性需要( )。
A.自我實現 B.審美 C.生理 D.認知
【答案】C。解析:成長性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屬於匱乏性需要。
2.心理學發展中第三大勢力代表人物是( )。
A.布魯納 B.馬斯洛 C.苛勒 D.馮特
【答案】B。心理學發展中共有三大勢力,第一大勢力是行為主義學派、第二大勢力是精神分析學派、第三大勢力是人本主義,而人本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馬斯洛以及羅傑斯,應是B選項。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