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2021-01-12 人民網

第二,互動性。藝術文本總是經歷一個由傳播到接受的過程,審美主體對「美」的認知和獲取也來自於藝術接受的過程中——審美活動必然需要主體的參與。人們對藝術文本的接受需要一個反饋的途徑,之於傳統藝術,這種反饋可能是書評、影評,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則徹底轉變了這種藝術欣賞狀態,人們的反饋可以藉由網絡媒介即時性的獲得表達。如網絡文學,作者每天更新一定章節,讀者在閱讀新近更新的章節後通過各種途徑(跟帖、留言、粉絲群發言等)與作者和其他讀者互動,互動的內容可能是對劇情走向、人物命運的猜測,還可能表達出對作者創作的不滿情緒。總之,作為藝術欣賞之後的反饋,這種互動即時性地得到表達,甚至可能左右作者接下來的劇情設置和人物命運安排。除此之外,作為網絡藝術互動性的代表,「彈幕」更是一種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化現象,在觀看影視劇的過程中,觀眾通過即時性留言表達自身的感受,網友謂之為「吐槽」。「彈幕」現象已經不再是網絡影視播放過程中的一種技術性策略了,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彈幕更多地顯示出了今天的觀眾對自我表達的強調,對神聖、權威的拆解,顯示出了強烈的後現代意味。

第三,生成性。在論述文學的時候,德勒茲曾經創造性的使用了一個詞彙——「生成(becoming)」。所謂「生成」,指的是事物由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它介於兩種狀態之間,是一種正在進行當中卻未完成的形式,有學者認為,所謂「生成」即漢語當中的「方興未艾」[5]。德勒茲使用這個詞彙的目的是說明以卡夫卡為代表的「少數族文學」充滿了「生成」的力量,作為現實世界既成法則的對抗,處於「生成」中的文學具有衝破資本主義現有畸形體制,形塑全新文化事實的重要功能。「生成」論為我們理解當代審美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當代審美文化和後現代藝術總是處於變異、演化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恰恰是德勒茲所謂的「生成」過程。網絡藝術的「生成」性來自於其「在線性」和「互動性」的審美特徵。「在線性」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傳播可以打破傳統介質,「互動性」則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展開時刻處於開敞狀態。

第四,遊戲性。作為最具「草根」意識的媒介形態,網絡世界從來不缺乏遊戲精神,這種性質不僅體現在網絡藝術當中,同樣體現在涵蓋範圍更廣泛的網絡文化當中。在對網絡藝術的界定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網路遊戲看做網絡藝術的重要組成形式,在網路遊戲中,遊戲與藝術合二為一。作為審美特徵,恰恰是網絡藝術的遊戲性帶來了人們對網絡藝術現狀的詬病和網絡藝術發展的憂慮。因為,遊戲的目的是消遣,過分強調網絡藝術的遊戲性勢必會導致意義的拆解,網絡藝術淪為無意義、無深度、無中心的消遣對象。對於審美主體來講,網路遊戲的聲光刺激所帶來的不過是淺層次的感官愉悅,它滿足的僅僅是主體的耳目刺激,感官愉悅以快樂原則為基準,與理想、信念、價值、理性等無甚關係,同樣,也無法上升為精神性的愉悅。真正的藝術作品,除了滿足審美主體的耳目刺激之外,必然會經由感官愉悅上升到精神性愉悅,從而內化為審美主體的情感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感官愉悅是必要的中介,但不是目的,因為與聲光刺激、耳目滿足相伴生的,必定是空虛、迷茫和苦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藝術之美的最終目的,是將人們由身體層面的「此岸」引向精神層面的「彼岸」,「美最終把人引向克制」[6],而這,恰恰是審美愉悅的最終目的,也是藝術與遊戲的本質區別。

三、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

藝術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形式問題,藝術形態的衍生、發展甚至裂變往往是社會文化思潮變化的表徵。同理,美學問題也從來不是單純的關於「美」的問題,而是文化變遷的徵兆,甚至可能遊弋出原有的美學領域,向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蔓延,特別是之於當代,「(美學)將現代性早期對審美經驗的一般分析上升為社會整體的價值要求,……美學進入了社會理論,變成了社會理論中的『審美主義』[7]。」

一般認為,審美活動中接受者所接受的,除了文本本身的符號意義之外,創作者的道德情操、人格修養、藝術品味等也會自然而然的藉由文本得到隱性傳達,所以,藝術家被寄予的文化期望值是高於普通民眾的,藝術家的文化身份被認為是精英性的,藝術家的創作目的在於「高雅」和「經典」,藝術的本質是「唯審美」的,目的是超越「日常性」,以此傳遞給人們超驗性的精神體驗。但是,網絡時代賦予了每個人表達的權利,人們的表達途徑和言說方式日益多元、日益便宜,之於藝術創作活動而言,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至少能成為一個文本意義的建構者,這種轉變對藝術活動的衝擊十分巨大,藝術家精英性的文化身份急速退卻,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邊界愈發模糊,審美活動由「純審美」和「唯審美」變成了「泛審美」和「日常審美」,與之前藝術創作追求經典和高雅相比,審美活動變得日趨世俗與庸常。作為一種文化價值規範,美學的精神性和超驗性被削平,藝術作品模鑄思想、規範行為的倫理規約也遭受了失效。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越是追求高雅,越顯得曲高和寡,在「審美泛化」的語境中,越發顯得「異常」。

事實上,早在大眾文化初興之時,藝術家精英文化身份的失落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就國內而言,大眾文化在90年代開始興起,面對大眾文化的來勢洶洶,有人高聲呼籲:「詩人你為什麼不憤怒?你還要忍受多久?」[8]如果說20世紀末藝術家文化身份的失落主因是大眾文化的興起,至少從作者的角度來講,秉承精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創作者尚且可以抱殘守缺,以拒絕臣服的姿態,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身份對抗大眾文化浪潮——「今天需要抗戰的文學,需要指出危機和揭破危機,需要自尊和高貴的文學。」[9]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如上面所說,網絡時代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加之網絡平臺創作的門檻較低,這就導致了網絡文化文本的作者身份極其複雜和多元,除此之外,網絡世界的高虛擬性和半匿名化使得文本創作者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社會身份進行十分自由的表達。網絡藝術的文化責任不僅僅是藝術家面臨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只有通過民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這一文化素養提升的整體過程中,藝術家應該利用自己的文化身份,積極參與到網絡藝術的創作過程當中,充分運用網絡世界的技術條件和文化資源,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繼續發揮自身的文化功能,以「先行者」的姿態引領網絡文化的潮流。在這方面,西方國家較國內更為領先一些,如加拿大的「國際電子藝術年會」「新形式藝術節」、德國的「創造世界電子藝術節」「歐洲媒體藝術節」、韓國的「網絡藝術節」等,這些藝術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網絡藝術和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參與其中,對網絡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在形式上,網絡藝術相差甚遠,這種差異主要源自於網際網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媒介屬性。但從藝術感知方式的角度來看,網絡藝術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仍以視覺和聽覺為主,也就是說,網絡藝術的文本創作最終依然回歸到傳統藝術的語言符號系統之中——文字、圖像和聲音。這樣看來,網絡藝術雖屬新生事物,但回歸到最根本的層面,網絡藝術的呈現依然可以納入藝術發展過程中已然成型的藝術符號系統當中。這就為我們考量網絡藝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因為,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學藝術、以聲音為符號的音樂藝術和廣播藝術、以色彩和線條為符號的繪畫藝術以及綜合了以上三者的影視藝術都經歷了一個比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在各自的藝術發展和藝術演化過程中,每門藝術都已經形成了屬於各自的藝術語法、敘述模式和修辭策略,這是我們進行網絡藝術創作和網絡藝術評介過程中可以利用的十分豐富的理論資源。這樣說不等於網絡藝術只需將其他藝術門類已有的理論資源為我所用這般簡單,一門藝術從誕生、獨立到獲得持續的發展,必定要形成完全屬於自身的藝術法則,正如電影發展過程中要「丟掉戲劇的拐杖」一樣。至少在屬於網絡藝術的藝術準則完全建立之前,已有的藝術理論是網絡藝術可以借用的重要資源。而在上述藝術門類發展過程中,藝術審美與藝術倫理的問題早就為人們關注,針對不同的藝術形式,也分別形成了抒情倫理、敘述倫理、圖像倫理等交叉於藝術學和倫理學之間的理論話語,之於網絡藝術,這些理論資源也是我們今後討論「網絡藝術倫理」必定要藉助的重要資源。

更何況,網絡藝術所依賴的網絡媒介幾乎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在藝術形態上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是以往藝術發展史中從來無法想像的便利條件,網絡藝術涵括了幾乎所有的傳統藝術門類,這同樣是網絡時代未曾到來之時人們無法想像的事實。2017年,無錫影都主辦了題為「90,我們」的「90後網絡藝術展」,通過前期徵稿和最終評審,最終共展出三十位90後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包括了油畫、水彩、行為藝術、書法、篆刻、陶藝、攝影、雕塑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通過線上展覽與線下實體展的結合,90後藝術家的創作姿態充分展露,正如藝術展徵稿啟事中所說的:「作為完全意義上在『倉稟實』和『衣食足』的條件下出生的一代,我們90後中,那些『偉大的種子』,也在弱冠上下的今天露出了端倪。」[10]可以想像,如若不是網絡媒介的特性,這次涵蓋門類如此齊全,參展作品如此之多的藝術作品展根本沒有可能。所以,儘管網絡藝術尚且處於童年時期,但對這一新生的藝術形態,我們應當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在看待網絡藝術之時,要參照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既指出網絡藝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要相信其發展過程不會逾越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辯證的心態迎接網絡藝術的獨立、成熟和深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M].中華書局,1986:635.

[2]國語·楚語上[M].

[3]論語·裡仁[M].

[4](奧地利)維根斯坦著.韓林合譯.戰時筆記:1914—1917[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3.

[5]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3.

[6](印度)泰戈爾.倪培耕等譯.泰戈爾論文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4.

[7]吳興明.美學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批判?[J].文藝研究,2006(12):18.

[8]餘開偉主編.世紀末文化批判[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45.

[9]張承志.無援的思想[J].花城,1994(1):183.

[10]《90,我們》90後網絡藝術展作品徵稿啟示[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673100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在視覺藝術領域,人工神經網絡已經可以將一幅作品的內容和風格分開,同時向藝術大師學習藝術風格,並把藝術風格轉移到另外的作品中,用不同藝術家的風格來渲染同樣的內容。這意味著人工神經網絡可以精確量化原本許多人文學科中模糊含混的概念,例如特定領域中的「藝術風格」,並且使這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技巧風格變得樸實無華,容易複製和推廣[6]。
  • 網絡倫理道德及其對策研究
    基於網絡的社會,作為一種虛擬社會,它是網絡倫理道德的社會基礎,與現實社會相比,虛擬社會有其自身的特點:全球性、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非人性化等。與虛擬社會相適應,網絡道德具有世界性、多元性、自主性、自律性等特性。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法學等學科的學者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網絡倫理道德問題進行研究。
  • 移動網際網路視野下的廣告倫理問題研究
    在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廣告的倫理,這些問題為當代廣告人敲響了警鐘。真實、準確是廣告法律與法規的最基本要求,然而這也是廣告在倫理方面的最低要求。近幾年各種虛假、失實的廣告現象猖獗,嚴重傷害了消費者的情感與利益。本文通過對不良廣告現象的分析,最終為社會提出了廣告倫理問題的解決途徑。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藝術,生活富有藝術;藝術高於生活,藝術為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所以,我們既要熱愛生活,又要愛好藝術;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且在生活與藝術中增強審美情趣。今天,我就借平臺談談我們如何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但願讀者朋友們喜歡。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科學家和藝術家應該站在人類未來普世價值觀的視角看問題,不能以個人名與利出發,權衡利弊,堅守知識與權利擁有者的道德底線。尤其是藝術家面對不利於甚至危害生物與生態的生物技術,首先要判其利弊,也可以借用生物藝術進行強烈的批判。目前諸多生物藝術的相關資料,都很碎片化,缺少邏輯和歷史脈絡。生物藝術是歷史較短的媒介,因其觸及到倫理問題,所以依然發展緩慢。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為了更好地認識審美驚奇,有必要將它同其他一些審美範疇或心理現象,例如驚恐、驚疑、新奇、怪誕、悲劇、崇高,從多方面作些比較分析。我們認為,它們當中驚恐、驚疑只是一般的心理概念和現象,並不是審美範疇,並且較容易同審美驚奇混為一談,所以不可不加以區分。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在休閒倫理原則的研究中,關於公正問題的討論主要在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是可持續休閒發展研究。在可持續休閒發展中,人們不可能迴避「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這一根本問題,在相關研究文獻中,涉及到社區參與、居民態度等問題,大都以「公正」、「公平」、「平等」等倫理原則作為立論依據。第二層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休閒發展。發達國家所具有的強勢文化和經濟霸權,支配和主宰著世界休閒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明顯處於不利地位。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1978年,邱仁宗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此正式走上生命倫理學研究之路。當時,試管嬰兒、腦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等涉及生命倫理的事件層出不窮,更加激發了他對這個領域的研究熱情。他撰寫了我國第一本生命倫理學著作,使國內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此外,他還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政策諮詢,促成了一系列醫學倫理法規在中國的誕生。「放風箏」還是「騎單車」?
  • 倡導對歷史人物進行審美人格分析
    一條審美學的大河正走進幽長而光亮並不充足的狹谷;千萬個審美學家象千萬條船擠在那狹谷的門口;他們想動也動不了多少,想超前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這條狹谷就是藝術史。在這狹谷門口徜徉的就是窺探藝術史的諸位審美學家。  然而,這只是現時代審美學的狀況,還不是問題的本質。審美的本質在於究竟它顯現在藝術之中,還是顯現在人生和人類的審美化活動及進程裡面。
  • 審美是什麼?
    探討環境美學涉及兩個重要問題:環境是什麼?審美是什麼?環境必然與人相關,是人的環境。強調環境的屬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將環境科學與自然科學區分開來,因為自然科學研究更關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將環境與資源區分開來。環境於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資源於人的意義主要是生產。環境與資源都有價值,然而是不同的價值。
  • 科學家呼籲重視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東方網9月22日消息: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家呼籲要重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中國有關專家目前已經起草了一份詳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指導大綱》建議稿,對中國科學家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權威專家的建設性意見。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燕道成  技術變革影響著社會變革,更改變了網絡時代傳播的特點。因此,技術倫理維度作為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礎,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這些削弱了網絡技術正能量的問題,歸根到底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技術使用者本身。人創造了技術,同樣也可以選擇使用技術的方式、明確使用技術的目的。網絡傳播更應該利用這些技術來消除信息的不平等,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而不是拉大受眾的差距。揚技術之善才是技術倫理維度的基礎和重點。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在概念史的專業研究領域中,有機體仍被視為現代政治—社會語言的核心概念,科澤勒克等所主編的《歷史基本概念》(八卷)以一百餘頁的篇幅系統闡述了以有機體為核心的概念家族。而在文化研究領域,威廉斯的《關鍵詞》也給予「有機的」(organic)這個詞語以相應的關注。
  • 影視鑑賞:電影作品的生態倫理意義研究,看完長知識了!
    因此在目前,電影可以說是擁有了藝術形式能量最多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拯救我們的地球,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調整人類扭曲的生態倫理倫理觀念,電影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一、生態倫理學溯源   生態學和倫理學結合研究形成了生態倫理學。二者的融合是非常令人吃驚的。
  • 研究人員探討圍繞腦機接口技術的倫理問題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兩篇新論文,探討了圍繞BCI技術的倫理問題兩篇新論文的共同作者Veljko Dubljević指出了植入物特別棘手的問題,他表示:侵入性設備更有效率,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從大腦中讀取信號。然而,它們也引發了更多的倫理問題。例如,侵入式BCI技術會帶來更多相關風險,如手術、感染和膠質疤痕--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侵入式BCI設備將更難更換。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在網絡輿論一片叫好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對於韓國SBS、MBC電視臺公布嫌疑人隱私的行為,是否屬於媒體侵權——這就涉及一個媒介倫理的問題。 無論編輯、記者還是其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工作中的價值取向、道德表現總是與其所在的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道德功能與倫理規範聯繫在一起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媒介的社會責任是媒介倫理的核心問題。因為媒介的各種傳播行為都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媒介具有社會功能,也肩負社會責任。
  • 2017年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
    2017年《新聞記者》編輯部繼續與上海市新聞道德委辦公室合作,推出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在回顧年度傳媒倫理領域相關管理措施、理論研究、輿情熱點基礎上,選取部分典型案例進行分析。2017年,傳媒倫理典型案例特點:傳媒倫理問題輿情熱點頻發,與新生代媒體人對職業規範的忽視有關,很多人對職業邊界的判斷不夠清晰,不能恰當區分作為媒體人公共行為(言論)與個人(行為)言論的界限,以至於他們自以為無傷大雅的玩笑、自拍引發公眾情緒的反彈。
  • 姜松榮:設計的「倫理原則」
    「包浩斯作為世界現代藝術教育的搖籃,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藝術和設計教育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論是在美術學、設計學還是建築學方面都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在人們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極為嚴峻且不可迴避的問題: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生存環境嚴重汙染;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精神追求麻木空泛;產品設計冷漠低俗;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要改善這一種有礙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的狀況,有必要從價值觀的角度正本清源,而倫理價值是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有效而重要的紐帶。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由於與軟體系統相關的隱私權、安全保障以及內在偏差等問題(包括而不限於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這類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計算機、信息和數據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也重新受到重視。這些領域的國際性極強。近期,大型專業學會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和計算機協會(ACM)就針對人工智慧引起的新問題而修訂和增補了它們的倫理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