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2021-01-09 光明網

西方休閒倫理的歷史演變

休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體現人性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它與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永恆性」密切相關。休閒內含著人的某種價值取向和倫理標準。休閒倫理,就是人們在從事與休閒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時應遵守的價值秩序和行為準則。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休閒倫理經歷了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受尊崇,到中世紀慢慢讓位於工作倫理,到工業革命時期的微不足道,最後又逐步受到人們重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最早系統地把休閒與教育、幸福等聯繫起來加以研究。他認為休閒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勤勞只是獲得閒暇的手段,休閒與和平則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個人的幸福在於休閒。到了希臘晚期休閒倫理呈現出新的特點,對個人價值的推崇,對人性的張揚,對幸福生活的自主選擇,構成了這一時期休閒倫理的核心。直到新教改革,體力勞動才被所有人從文化上接受。馬丁・路德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工作來侍奉上帝,不應該改變自己出生以來的職業。韋伯認為,努力工作意味著向自己和別人證明他是被上帝選中的人。這樣,休閒便被認為是閒散和浪費時間,而閒散又被認為是一種「罪惡」。由此,休閒的地位被具有宗教價值的工作所取代。

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發展,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所倡導的休閒理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成為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部件。結果破壞了人的工作與休閒的平衡關係。但這種關係卻得到了人們的容忍,人們追求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物質的成功。在這個時期缺乏一種休閒哲學與休閒美學,休閒僅僅因為「工作」和「創造剩餘價值」而存在。

休閒倫理到了現代社會又重新被正視與重視。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休閒。馬克思把休閒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聯繫起來。認為休閒是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的「物質」保障。1899年,凡勃倫《有閒階級論》的出版標誌著休閒學的誕生。休閒被認為是人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一個人成為人的過程。強調「溫和的真實存在依賴於休閒」,「休閒和哲學的本質是相同的」(約翰・凱利:《走向自由》,趙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的焦點

1.休閒倫理主體的界定

休閒倫理研究首先必須對主體進行界定。雖然《世界人權宣言》第24條規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閒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的限制和定期帶薪休假的權利」,世界休閒組織也宣稱「休閒與人人相關」,但休閒生成的客觀條件以及時間特點和空間屬性決定了休閒倫理主體並不包括所有人。休閒者是一切休閒活動和現象的核心,也是休閒倫理關係產生的根源。在休閒影響研究中,休閒者通常被視為影響的施加者,而目的地社區、居民常常作為影響的承受者和重要的休閒倫理主體。然而,休閒者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休閒活動,所產生的倫理關係不僅存在於休閒者之間,也不僅存在於休閒者與休閒目的地的居民和社區之間。正是由於休閒利益關係的複雜性,研究者發現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作為休閒倫理主體界定的理論基礎。以倫理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也已經運用到休閒實踐的研究當中。《全球休閒倫理規範》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藍本,其中所涉及的休閒利益相關者,包括休閒發生地和休閒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休閒開發商、休閒企業及相關企業、休閒企業員工、休閒目的地居民和社區、休閒媒體等。休閒者和休閒利益相關者,似乎可以作為休閒倫理主體設定的一種選擇,但如何選擇適當的休閒概念,從休閒活動和現象所涉及的休閒利益和道德關係出發,確定基本的利益相關者,既能避免休閒主體「窄化」,又能防止休閒主體「泛化」,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2.休閒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的討論

「公正」是休閒倫理原則研究中的主要論題。在休閒倫理原則的研究中,關於公正問題的討論主要在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是可持續休閒發展研究。在可持續休閒發展中,人們不可能迴避「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這一根本問題,在相關研究文獻中,涉及到社區參與、居民態度等問題,大都以「公正」、「公平」、「平等」等倫理原則作為立論依據。第二層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休閒發展。發達國家所具有的強勢文化和經濟霸權,支配和主宰著世界休閒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明顯處於不利地位。莫菲斯和蒙特在《休閒與可持續發展:第三世界新休閒》中集中討論的問題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休閒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現實。第三層面是具體休閒問題。如休閒發展規划過程中的程序公正問題,休閒者的健康、安全和進入權利問題,豪華飯店的價格公平問題,休閒企業員工的待遇問題等。此外,關於「誠實」和「不傷害」等問題的討論也比較集中。

在休閒實踐活動中,休閒者認識到自己必須遵從一些特定的行為規範,否則就不可能獲得愉悅的休閒經歷。《全球休閒倫理規範》的制定就是要「為休閒目的地、政府、休閒經營商、開發商、旅行社、休閒工作者和休閒者制定一個『遊戲規則』框架」。正是在此基礎上,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自然成了休閒倫理研究的直接對象之一。由於休閒倫理主體的複雜性,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既有宏觀整體研究,也有關於具體休閒行為規範的研究,更多的則是行業規範或具體休閒活動形式的規範的研究。

3.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

近年來,西方關於世界各地可持續休閒發展的案例研究大都可以視為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但在這些實證研究中,生態休閒和社區休閒研究與休閒倫理實踐的聯繫更為密切。世界休閒組織曾經出版了3卷《生態休閒可持續發展――成功實踐案例彙編》,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68個案例。更深層次的休閒倫理實踐研究,並沒有止步於對生態休閒項目的描述和總結。關於「社區休閒」和「社會休閒」的研究也是休閒倫理實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各種「新休閒」形式的推廣,關於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必將更加廣泛和深入。

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方休閒倫理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相對豐富的成果,但從整體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休閒倫理研究缺乏明確的學科定位。休閒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但加法利在論述休閒學的科學性時,提出了18個相關學科,卻沒有提到哲學或倫理學。雖然休閒學的綜合性使得休閒倫理研究成果可以出現在休閒、經濟、地理、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及相關休閒、運動等眾多學術期刊,但這一狀況也給休閒倫理研究帶來了許多困惑。一方面,研究者感到必須將休閒倫理規範置於更深層的哲學背景中去,在可持續生態休閒的研究中,應當將經濟平衡、環境和社會目標納入「倫理的框架內」;而另一方面,雖然休閒倫理與經濟倫理、環境倫理等應用倫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研究者也發現,一般經濟倫理理論無法解決休閒業中的許多倫理問題。日益複雜的環境倫理理論,在休閒發展實踐中也遇到了困難。芬內爾曾提出將休閒倫理定位於應用倫理學分支的構思,但並沒有對其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和方法進行闡述,而這恰恰是構建休閒倫理學所必須做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將休閒倫理研究置於應用倫理學系統之中,依據自身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參照借鑑其他應用倫理學的框架和研究方法,構建自身的科學體系,才可能推動休閒倫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休閒倫理研究缺乏多元化的倫理理論基礎。西方哲學背景下的公平理論、自由觀念、平等理念以及相關的善惡、是非、應當不應當的道德標準,決定了其道德評價體系。對休閒的批判、對人權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和歷史文化多樣性的闡述都是基於西方化了的觀點。西方的倫理價值觀確有其本身的價值,問題在於休閒是世界性的,而且從國際休閒者流向及其反映出來的發展趨勢來看,發展中國家將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休閒者重要的休閒目的地,這些目的地文化所具有的傳統道德價值,如果在「全球休閒倫理」中「失語」或者由西方代言,顯然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問題。過去幾十年來,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休閒者已經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帶來了消極影響,對這些影響的批判也一直由西方人代言,這樣一種話語背景,顯然不利於休閒倫理研究的健康發展。因此,休閒倫理研究應該基於多元的倫理理論基礎。

最後,研究方法上重實證分析,輕理論概括和提煉。實證分析的優點在於它的客觀性,但其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其特殊性和時空局限,在休閒影響研究中,休閒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負面影響方面被誇大,就與這種研究方法的普遍採用和研究成果「泛化」推演有著密切的關係。實證研究既是休閒研究的基本方法,無疑也是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基礎工作,但如果沉醉於實證或認為只有實證才是休閒倫理研究的惟一方法,是無益於休閒倫理理論體系的建構的。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摘要】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圍繞幾個基礎理論問題,出現「三重回歸」現象,即辯證唯物主義回歸、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回歸、新共產主義理想回歸。我們應及時、準確並系統地觀察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向,這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摘 要: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涉及對馬克思哲學本質和理論本性的追問、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和對當代西方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尋三個方面問題,對這三個理論問題的探討不僅使他們提出了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的闡釋,而且提出了諸如異化、技術理性批判、消費主義文化批判和空間理論等新的理論論題
  • 外國語學院 「2020第二屆當代英語文學前沿問題研究高端論壇」 召開
    11月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西方後現代主義小說總論」課題組承辦的「2020第二屆當代英語文學前沿問題研究高端論壇」正式召開,來自全國17個省89所高校的388名學者通過騰訊會議平臺參加了本次學術論壇。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艾倫·伍德艾倫·伍德是當代英美學界關於馬克思正義理論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和羅伯特·塔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提出的「塔克—伍德命題」已成為引發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或政治哲學激烈爭論的關鍵起點。2018年5月和6月間,李義天教授對伍德教授進行了訪談。
  • 慈善學人 21世紀時代課題:慈善倫理的價值觀導引研究
    [5]沈朝霞.慈善事業的人性基礎與現實發展——論西方幾個派別的慈善思想[J].社會科學,1998(4):76-79.[6]靳環宇.試論中國慈善文化形態及其變遷[J].船山學刊,2005(1):152-155.[7]程立濤.論當代中國慈善事業的道德主體[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7-21.
  • 工程師時代與工程倫理的興起
    近年來,工程倫理日益成為科技哲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實踐證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純粹是自然科學技術的應用,還關涉道德、人文、生態和社會等諸多維度的問題,這使得工程師面臨特別的義務或責任,工程倫理便是這種責任的批判性反思。在當代社會,人們免不了使用工程產品,免不了生活在工程世界之中,工程倫理因而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系統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及其新動向新特徵,不僅對深入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深化中國發展道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而且對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歷史回顧20世紀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核心詞彙可以用「革命」一詞概括。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在本書中,作者和書中提到的藝術家思考了從1990年代以來當代攝影中影像構建的發展歷程。」(前言)這部去年出版的著作的選題和討論的焦點是後九十年代,有意識地與先前的歷史和評論拉開距離,可以說在西方攝影理論出版物中也是相當新和處於前沿的著作。講到後現代語境和「影像構建」,該書的作者其實對攝影影像的本質都持有大致相同的後現代觀念,即「所有的照片都是被建構出來的」。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生成」論為我們理解當代審美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當代審美文化和後現代藝術總是處於變異、演化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恰恰是德勒茲所謂的「生成」過程。網絡藝術的「生成」性來自於其「在線性」和「互動性」的審美特徵。「在線性」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傳播可以打破傳統介質,「互動性」則保障了網絡藝術的展開時刻處於開敞狀態。 第四,遊戲性。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他立足於客觀性問題,指出現代西方歷史哲學都存在一種普遍傾向,即否認歷史過程的客觀性,否認歷史認識的可能性,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不可知論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映。(30)這場討論充分顯示了中國學者對歷史知識之本質這一歷史哲學重要議題的濃厚興趣,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現當代歷史哲學對中國學者的影響。  研讀原著對研究西方歷史哲學至關重要。
  • 當代中國消費倫理三大規範
    周中之  我們研究倫理「是為了使自己變好」,必須按照一個共同的並且先被承認的倫理規範來行事。這就是說,提高人的倫理素質,最終要落實到人們認識和實行某種倫理規範上。消費倫理規範是消費倫理髮揮其社會職能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  適度消費  如何正確理解「儉而有度,合理消費」倫理規範?
  • 社會歷史的空間性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及各國城市化過程中有關城鄉差距、資源分配和市民權利等問題的日益突出,「空間」逐漸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西方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率先開啟了「空間轉向」,其典型就是以愛德華.蘇賈(Soja)等人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興起。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本文對批判邊界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並以西方學者關於美國-墨西哥邊界以及加納邊界的實證研究為例,呈現批判邊界研究的應用與特點,由此提出西方批判邊界研究對於中國邊疆研究的啟發意義。  (一)美國-墨西哥邊界  19世紀50年代開始形成的美墨邊界一直是批判邊界研究及人類學邊界研究的重點,美墨邊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如何塑造出一個邊界社會始終是其關注的焦點。
  • 近四十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概略
    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大的方面說,一是從孔夫子以來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二是從先秦到當代的道德生活史。    就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而言,又有通史類、範疇類、斷代類、專題類、學派類等著作。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主辦方供圖由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承辦的「人類學的倫理轉向與中國研究」學術工作坊於6月29日至30日在杭州靈隱賓館舉行。來自國內外十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了此次工作坊並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倫理轉向(ethical turn/moral turn)」是西方人類學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政治學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潮國外政治學學科發展新特點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劉大椿說。 「自然辯證法」研究由恩格斯在19世紀下半葉開創。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關係緊密雖然廣義上的語言文化研究歷史悠久,但其內涵和研究思路同當代西方作為獨立學科的「文化語言學」(Cultural Linguistics)並不完全一致。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誕生與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