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休閒倫理的歷史演變
休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體現人性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它與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永恆性」密切相關。休閒內含著人的某種價值取向和倫理標準。休閒倫理,就是人們在從事與休閒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時應遵守的價值秩序和行為準則。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休閒倫理經歷了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受尊崇,到中世紀慢慢讓位於工作倫理,到工業革命時期的微不足道,最後又逐步受到人們重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最早系統地把休閒與教育、幸福等聯繫起來加以研究。他認為休閒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勤勞只是獲得閒暇的手段,休閒與和平則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個人的幸福在於休閒。到了希臘晚期休閒倫理呈現出新的特點,對個人價值的推崇,對人性的張揚,對幸福生活的自主選擇,構成了這一時期休閒倫理的核心。直到新教改革,體力勞動才被所有人從文化上接受。馬丁・路德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工作來侍奉上帝,不應該改變自己出生以來的職業。韋伯認為,努力工作意味著向自己和別人證明他是被上帝選中的人。這樣,休閒便被認為是閒散和浪費時間,而閒散又被認為是一種「罪惡」。由此,休閒的地位被具有宗教價值的工作所取代。
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發展,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所倡導的休閒理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成為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部件。結果破壞了人的工作與休閒的平衡關係。但這種關係卻得到了人們的容忍,人們追求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物質的成功。在這個時期缺乏一種休閒哲學與休閒美學,休閒僅僅因為「工作」和「創造剩餘價值」而存在。
休閒倫理到了現代社會又重新被正視與重視。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休閒。馬克思把休閒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聯繫起來。認為休閒是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的「物質」保障。1899年,凡勃倫《有閒階級論》的出版標誌著休閒學的誕生。休閒被認為是人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一個人成為人的過程。強調「溫和的真實存在依賴於休閒」,「休閒和哲學的本質是相同的」(約翰・凱利:《走向自由》,趙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的焦點
1.休閒倫理主體的界定
休閒倫理研究首先必須對主體進行界定。雖然《世界人權宣言》第24條規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閒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的限制和定期帶薪休假的權利」,世界休閒組織也宣稱「休閒與人人相關」,但休閒生成的客觀條件以及時間特點和空間屬性決定了休閒倫理主體並不包括所有人。休閒者是一切休閒活動和現象的核心,也是休閒倫理關係產生的根源。在休閒影響研究中,休閒者通常被視為影響的施加者,而目的地社區、居民常常作為影響的承受者和重要的休閒倫理主體。然而,休閒者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休閒活動,所產生的倫理關係不僅存在於休閒者之間,也不僅存在於休閒者與休閒目的地的居民和社區之間。正是由於休閒利益關係的複雜性,研究者發現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作為休閒倫理主體界定的理論基礎。以倫理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也已經運用到休閒實踐的研究當中。《全球休閒倫理規範》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藍本,其中所涉及的休閒利益相關者,包括休閒發生地和休閒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休閒開發商、休閒企業及相關企業、休閒企業員工、休閒目的地居民和社區、休閒媒體等。休閒者和休閒利益相關者,似乎可以作為休閒倫理主體設定的一種選擇,但如何選擇適當的休閒概念,從休閒活動和現象所涉及的休閒利益和道德關係出發,確定基本的利益相關者,既能避免休閒主體「窄化」,又能防止休閒主體「泛化」,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2.休閒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的討論
「公正」是休閒倫理原則研究中的主要論題。在休閒倫理原則的研究中,關於公正問題的討論主要在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是可持續休閒發展研究。在可持續休閒發展中,人們不可能迴避「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這一根本問題,在相關研究文獻中,涉及到社區參與、居民態度等問題,大都以「公正」、「公平」、「平等」等倫理原則作為立論依據。第二層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休閒發展。發達國家所具有的強勢文化和經濟霸權,支配和主宰著世界休閒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明顯處於不利地位。莫菲斯和蒙特在《休閒與可持續發展:第三世界新休閒》中集中討論的問題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休閒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現實。第三層面是具體休閒問題。如休閒發展規划過程中的程序公正問題,休閒者的健康、安全和進入權利問題,豪華飯店的價格公平問題,休閒企業員工的待遇問題等。此外,關於「誠實」和「不傷害」等問題的討論也比較集中。
在休閒實踐活動中,休閒者認識到自己必須遵從一些特定的行為規範,否則就不可能獲得愉悅的休閒經歷。《全球休閒倫理規範》的制定就是要「為休閒目的地、政府、休閒經營商、開發商、旅行社、休閒工作者和休閒者制定一個『遊戲規則』框架」。正是在此基礎上,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自然成了休閒倫理研究的直接對象之一。由於休閒倫理主體的複雜性,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既有宏觀整體研究,也有關於具體休閒行為規範的研究,更多的則是行業規範或具體休閒活動形式的規範的研究。
3.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
近年來,西方關於世界各地可持續休閒發展的案例研究大都可以視為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但在這些實證研究中,生態休閒和社區休閒研究與休閒倫理實踐的聯繫更為密切。世界休閒組織曾經出版了3卷《生態休閒可持續發展――成功實踐案例彙編》,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68個案例。更深層次的休閒倫理實踐研究,並沒有止步於對生態休閒項目的描述和總結。關於「社區休閒」和「社會休閒」的研究也是休閒倫理實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各種「新休閒」形式的推廣,關於休閒倫理實踐的研究必將更加廣泛和深入。
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方休閒倫理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相對豐富的成果,但從整體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休閒倫理研究缺乏明確的學科定位。休閒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但加法利在論述休閒學的科學性時,提出了18個相關學科,卻沒有提到哲學或倫理學。雖然休閒學的綜合性使得休閒倫理研究成果可以出現在休閒、經濟、地理、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及相關休閒、運動等眾多學術期刊,但這一狀況也給休閒倫理研究帶來了許多困惑。一方面,研究者感到必須將休閒倫理規範置於更深層的哲學背景中去,在可持續生態休閒的研究中,應當將經濟平衡、環境和社會目標納入「倫理的框架內」;而另一方面,雖然休閒倫理與經濟倫理、環境倫理等應用倫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研究者也發現,一般經濟倫理理論無法解決休閒業中的許多倫理問題。日益複雜的環境倫理理論,在休閒發展實踐中也遇到了困難。芬內爾曾提出將休閒倫理定位於應用倫理學分支的構思,但並沒有對其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和方法進行闡述,而這恰恰是構建休閒倫理學所必須做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將休閒倫理研究置於應用倫理學系統之中,依據自身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參照借鑑其他應用倫理學的框架和研究方法,構建自身的科學體系,才可能推動休閒倫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休閒倫理研究缺乏多元化的倫理理論基礎。西方哲學背景下的公平理論、自由觀念、平等理念以及相關的善惡、是非、應當不應當的道德標準,決定了其道德評價體系。對休閒的批判、對人權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和歷史文化多樣性的闡述都是基於西方化了的觀點。西方的倫理價值觀確有其本身的價值,問題在於休閒是世界性的,而且從國際休閒者流向及其反映出來的發展趨勢來看,發展中國家將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休閒者重要的休閒目的地,這些目的地文化所具有的傳統道德價值,如果在「全球休閒倫理」中「失語」或者由西方代言,顯然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問題。過去幾十年來,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休閒者已經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帶來了消極影響,對這些影響的批判也一直由西方人代言,這樣一種話語背景,顯然不利於休閒倫理研究的健康發展。因此,休閒倫理研究應該基於多元的倫理理論基礎。
最後,研究方法上重實證分析,輕理論概括和提煉。實證分析的優點在於它的客觀性,但其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其特殊性和時空局限,在休閒影響研究中,休閒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負面影響方面被誇大,就與這種研究方法的普遍採用和研究成果「泛化」推演有著密切的關係。實證研究既是休閒研究的基本方法,無疑也是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基礎工作,但如果沉醉於實證或認為只有實證才是休閒倫理研究的惟一方法,是無益於休閒倫理理論體系的建構的。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