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道德史既包括倫理思想史,也包括道德生活史,是對中國倫理道德發展歷程的動態展示。從蔡元培1910年出版的《中國倫理學史》算起,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已經有近110年的歷史,但20世紀80年代之前屬於拓荒階段,成果偏少。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進入繁榮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結這段歷史,對於我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倫理道德史書寫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地域格局。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格局,亦即比較集中的幾個學術地理板塊:第一,北京板塊,以羅國傑、陳瑛等為代表,出版有多種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及其他著作。第二,浙滬板塊,以沈善洪、朱貽庭等為代表,也出版有多種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著作。第三,長沙板塊,以唐凱麟等為代表,著述豐厚,研究全面,尤其是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大氣而厚重。第四,龍江板塊,以張錫勤等為代表,研究起步早,持續時間長,開創了研究上的幾個「第一」。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地域的研究成果,不過這四個板塊相對集中,研究成果相對豐富。
2.詮釋框架。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大多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概念範疇,但明顯地具有了現代倫理學意識,使用了宇宙觀、世界觀、有神論、革新主義、人生觀、人性論、理想人格、道德價值、道德利害、道德法則、義務、權利等名詞概念,蘊含了「以西釋中」「中西互釋」的詮釋框架和書寫範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詮釋框架和書寫範式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詮釋框架來書寫,分不同時代,按照道德起源、道德原則、道德規範、道德修養、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為基本框架,建構了同異互見的中國倫理道德史。這大大深化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3.研究領域。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大的方面說,一是從孔夫子以來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二是從先秦到當代的道德生活史。
就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而言,又有通史類、範疇類、斷代類、專題類、學派類等著作。從通史類研究來看,1985年,陳瑛、溫克勤、唐凱麟、徐少錦、劉啟林合作出版了66萬字的《中國倫理思想史》(貴州人民出版社),對從先秦一直到「五四」時期的中國倫理思想史做了解讀和闡釋,按照該書《後記》的話說:「自蔡元培先生辛亥革命前寫的那本《中國倫理學史》問世以後,一直沒有一本中國人寫的系統的中國倫理思想史,現在總算有了。」張錫勤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時間跨度大,是第一部從中國倫理思想的誕生寫到當代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之後比較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還有沈善洪、王鳳賢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字數達到123萬多,從中國倫理思想的誕生寫到「五四」新文化運動。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羅國傑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下卷,字數達到125萬多,這是又一部從殷商寫到當代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而範疇類研究著作,主要以張錫勤《中國傳統道德舉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為代表,強調了研究中國傳統道德範疇對於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本來面目的重要性,並抓住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要」,即以儒家為經、非儒為緯的主要道德範疇以及基本思想。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斷代類、專題類和學派類的著述。
中國道德生活史類的著作有張錫勤和柴文華主編的《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陳瑛撰文指出,「百餘年來的中國倫理學史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創穫頗豐,成績矚目,但是人們總覺得有一種遺憾和不足,那就是在此前的著述中往往只重理論,重視對於歷史上思想家的論述,卻很少看到生活,看到當時人們生活中的所思所行。張錫勤、柴文華主編的這本書一改舊面目,讓我們耳目一新」。這部著作從中國倫理道德的萌芽寫起,可以稱作中國倫理道德變遷真正意義上的通史,展示了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的全貌。更為厚重的是唐凱麟主編的《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共八卷,東方出版社2014至 2015年版)。文賢慶撰文認為:「該套叢書以一種宏觀的歷史視角來審視中華民族道德生活的全貌……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現了歷史分析所具有的時間性和哲學分析所具有的深刻性,以時間延續為線索分析五千年來的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和融道德生活於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
4.幾點啟示:(1)關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人類倫理文化史上的歷史定位問題。通過對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的回顧,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認知,尤其是它在人類倫理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從人類倫理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是人類最早的倫理文化源泉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完備的倫理文化之一。就歷史意義而言,它曾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倫理道德產生過重要影響,為維護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秩序作出過重要貢獻。就現實意義而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包含部分反映人類普遍價值的東西,即「公共生活規則」和「古今共由」的為人處世之道,能夠參與和影響現實的道德生活和社會生活。而且,「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表現了中華民族自身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情感表達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道德精神和禮俗」,這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值得我們珍視。(2)探索和建構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長期以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倫理道德的主體性,這使得探索和建構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成為必要,因為它更能展示中國倫理道德史的原貌。南宋陳淳的《北溪字義》,完全是以中國話語撰著的中國傳統哲學、倫理道德概念釋義,當代如張岱年的《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張錫勤的《中國傳統道德舉要》等使用的也大都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固有概念,其他多種有關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著述亦是如此。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還能回到以經解經、一從常習、一用舊文的經學時代嗎?顯然不可能。我們深受馬列主義的洗禮,而且處於全球化的背景中,所以,我們所期待的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的建構必須建立在吸納現代精神的基礎之上,直面當代中國倫理道德建設的現實,吸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從而努力探索和建構出現代場景下的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這顯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3)關注倫理學的最新進展。應用倫理學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的、技術的、生態的、網絡的、生物的、管理的、女性的等分支倫理學遍地開花,這為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域,相信在倫理學各學科的相互激蕩中,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會不斷地拓展廣度和加強深度。
(作者:李丹丹,系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講師;於躍,系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講師。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淵源研究」[18CKS026]、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論龍江的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16ZXA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