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概略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中國倫理道德史既包括倫理思想史,也包括道德生活史,是對中國倫理道德發展歷程的動態展示。從蔡元培1910年出版的《中國倫理學史》算起,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已經有近110年的歷史,但20世紀80年代之前屬於拓荒階段,成果偏少。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進入繁榮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結這段歷史,對於我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倫理道德史書寫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地域格局。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格局,亦即比較集中的幾個學術地理板塊:第一,北京板塊,以羅國傑、陳瑛等為代表,出版有多種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及其他著作。第二,浙滬板塊,以沈善洪、朱貽庭等為代表,也出版有多種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著作。第三,長沙板塊,以唐凱麟等為代表,著述豐厚,研究全面,尤其是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大氣而厚重。第四,龍江板塊,以張錫勤等為代表,研究起步早,持續時間長,開創了研究上的幾個「第一」。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地域的研究成果,不過這四個板塊相對集中,研究成果相對豐富。

    2.詮釋框架。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大多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概念範疇,但明顯地具有了現代倫理學意識,使用了宇宙觀、世界觀、有神論、革新主義、人生觀、人性論、理想人格、道德價值、道德利害、道德法則、義務、權利等名詞概念,蘊含了「以西釋中」「中西互釋」的詮釋框架和書寫範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詮釋框架和書寫範式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詮釋框架來書寫,分不同時代,按照道德起源、道德原則、道德規範、道德修養、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為基本框架,建構了同異互見的中國倫理道德史。這大大深化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3.研究領域。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大的方面說,一是從孔夫子以來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二是從先秦到當代的道德生活史。

    就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而言,又有通史類、範疇類、斷代類、專題類、學派類等著作。從通史類研究來看,1985年,陳瑛、溫克勤、唐凱麟、徐少錦、劉啟林合作出版了66萬字的《中國倫理思想史》(貴州人民出版社),對從先秦一直到「五四」時期的中國倫理思想史做了解讀和闡釋,按照該書《後記》的話說:「自蔡元培先生辛亥革命前寫的那本《中國倫理學史》問世以後,一直沒有一本中國人寫的系統的中國倫理思想史,現在總算有了。」張錫勤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時間跨度大,是第一部從中國倫理思想的誕生寫到當代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之後比較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還有沈善洪、王鳳賢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字數達到123萬多,從中國倫理思想的誕生寫到「五四」新文化運動。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羅國傑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下卷,字數達到125萬多,這是又一部從殷商寫到當代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而範疇類研究著作,主要以張錫勤《中國傳統道德舉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為代表,強調了研究中國傳統道德範疇對於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本來面目的重要性,並抓住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要」,即以儒家為經、非儒為緯的主要道德範疇以及基本思想。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斷代類、專題類和學派類的著述。

    中國道德生活史類的著作有張錫勤和柴文華主編的《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陳瑛撰文指出,「百餘年來的中國倫理學史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創穫頗豐,成績矚目,但是人們總覺得有一種遺憾和不足,那就是在此前的著述中往往只重理論,重視對於歷史上思想家的論述,卻很少看到生活,看到當時人們生活中的所思所行。張錫勤、柴文華主編的這本書一改舊面目,讓我們耳目一新」。這部著作從中國倫理道德的萌芽寫起,可以稱作中國倫理道德變遷真正意義上的通史,展示了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的全貌。更為厚重的是唐凱麟主編的《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共八卷,東方出版社2014至 2015年版)。文賢慶撰文認為:「該套叢書以一種宏觀的歷史視角來審視中華民族道德生活的全貌……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現了歷史分析所具有的時間性和哲學分析所具有的深刻性,以時間延續為線索分析五千年來的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和融道德生活於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

    4.幾點啟示:(1)關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人類倫理文化史上的歷史定位問題。通過對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的回顧,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認知,尤其是它在人類倫理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從人類倫理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是人類最早的倫理文化源泉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完備的倫理文化之一。就歷史意義而言,它曾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倫理道德產生過重要影響,為維護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秩序作出過重要貢獻。就現實意義而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包含部分反映人類普遍價值的東西,即「公共生活規則」和「古今共由」的為人處世之道,能夠參與和影響現實的道德生活和社會生活。而且,「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表現了中華民族自身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情感表達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道德精神和禮俗」,這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值得我們珍視。(2)探索和建構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長期以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倫理道德的主體性,這使得探索和建構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成為必要,因為它更能展示中國倫理道德史的原貌。南宋陳淳的《北溪字義》,完全是以中國話語撰著的中國傳統哲學、倫理道德概念釋義,當代如張岱年的《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張錫勤的《中國傳統道德舉要》等使用的也大都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固有概念,其他多種有關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著述亦是如此。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還能回到以經解經、一從常習、一用舊文的經學時代嗎?顯然不可能。我們深受馬列主義的洗禮,而且處於全球化的背景中,所以,我們所期待的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的建構必須建立在吸納現代精神的基礎之上,直面當代中國倫理道德建設的現實,吸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從而努力探索和建構出現代場景下的中國倫理道德史的自身話語體系和書寫方式,這顯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3)關注倫理學的最新進展。應用倫理學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的、技術的、生態的、網絡的、生物的、管理的、女性的等分支倫理學遍地開花,這為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域,相信在倫理學各學科的相互激蕩中,中國倫理道德史的書寫會不斷地拓展廣度和加強深度。

    (作者:李丹丹,系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講師;於躍,系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講師。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淵源研究」[18CKS026]、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論龍江的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16ZXA01]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華林甫 孫景超 趙逸才 | 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
    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近四十年來學術領域持續擴展,教學與研究單位數量一直保持增長勢頭,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學術隊伍,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就。作為本專業學術園地的兩大刊物,《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季刊至今已出版了128輯,《歷史地理》集刊也出版了37輯。  經過三代學人的努力,以最近四十年來發表的成果而言,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學科體系,可分為五大塊。(1)學科理論與方法,包括學科屬性之討論、研究對象之確定、地理學方法、歷史學方法等。
  • 我國海平面緣何上升至近四十年來第三高?官方解讀來了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已於近日發布。澎湃新聞記者從公報中注意到,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2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過去八年(2012-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於近四十年來高位。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Leatherman近四十年的傳奇故事
    轉眼間,Leatherman(萊特曼、萊澤曼)即將告別而立之年,迎來四十不惑,它也有著近四十年的傳奇故事。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尤其是在符合人類利益如治療疾病的情況下,中國人支持對人類胚胎和hESC進行研究。對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體報導進行統計後發現,絕大部分報導不涉及與hESCs相關的倫理問題,表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在中國並未受到廣泛關注。除了道德倫理上的考量外,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簡言之,「倫理轉向」雖發軔不久,甚至缺乏相關術語、概念的統一,但卻代表著人類學內外聯動,以新理論工具撬動經驗反思,以拓展學科視野的蓬勃野心。中國文化歷來看重教化修身,相應地,在中國研究的傳統當中,倫理道德問題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類學中國研究的前輩學人就曾對這一問題著墨甚多。
  •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
    近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上,王建朗會長報告了學會一年來的主要工作,他說: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是一個一直活躍著並發揮重要影響的學會,在過去的一年中,它取得不少成績,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積極策劃召開高質量的相關會議,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二是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術發展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座談會現場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一書出版座談會,9月6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圖書展示本書作者、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後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
  • 李學勇: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重視生物安全與倫理道德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翁陽)轉基因和幹細胞研究同屬當今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對於可能涉及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問題,中國政府表示高度重視,將採取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其產業化。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今天在十七大首場記者招待會上稱,中國有關部門現已制定了一個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導則,用來指導規範上述領域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2020年6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技倫理委員會2020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閔行校區舉行。會上,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宣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關於組建科技倫理委員會的通知》和《上海交通大學關於印發科技倫理委員會章程(試行)的通知》,並宣布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
  • 《貝爾蒙報告》研究倫理探討
    醫學研究通常都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其中的道德倫理。比如在二戰期間,法西斯國家在生物醫學實驗中虐待人體實驗對象事情的披露,引起了很多思考。而在1932到1972年這40年間,在美國進行的黑人梅毒患者試驗中,研究者向近400名梅毒患者隱瞞其所患疾病的情況,在檢測病情的同時沒有及時提供治療方面的幫助,被稱為「野蠻科學」。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籲:研究和醫療機構加強倫理審查及監管
    針對人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前研究,必須在嚴格遵循技術標準和倫理規範的前提下慎重開展,並應通過人組織的體外研究和包括靈長類在內的非人動物的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獲得該技術安全有效的充分證據。根據科技部和原衛生部2003年聯合下發的《人胚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2003年原衛生部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頒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和2017年科技部頒布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中國禁止以生殖為目的對人類配子、合子和胚胎進行基因操作。
  • 梁啓超經典代表作之終極全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來了
    該書是了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之必讀書。《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啓超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梁啓超1923年夏至1924年春夏間,在南開大學、清華學校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之講義。本次整理以最為通行的1936年中華書局《飲冰室合集》本為底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稿本、清華學校講義本、《史地學報》刊載本、《東方雜誌》刊載本、民志書店第四版單行本、《東方文庫續編》本為通校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概略》稿本、南開大學暑期講義本、輔仁大學鉛排本、重慶中華書局重排重校單行本以及《學燈》《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晨報副鐫
  • 「僑」這四十年:改革開放刷新的中國印象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徵文活動啟動後,海內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刊出,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 中國品牌四十年
    來源:獨角獸智庫獨角獸智庫產業研究第一智庫獨角獸VIP會員俱樂部招募難忘的2020年,在《中歐投資協定》籤署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歡慶之餘,我們也有必要提醒自己,被稱之為「最有可能衝擊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越南,不僅依然享受著美國的最惠國待遇,而且《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在2020年6月8日就已經生效了。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邱仁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在我國生命倫理學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他始終走在研究前沿。2009年,邱仁宗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阿維森納科學倫理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在教科文組織的授獎詞中,他被認為是生命倫理學領域「中國和世界學術界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科技領域倫理爭議和倫理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
  • 李忠夏:改革開放四十年仍需大力發展憲法的比較研究
    7月18日,「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研討會在武漢舉行。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忠夏在「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理論創新」分議題討論中,以「改革開放四十年:憲法比較研究的新起點」為題發言。李忠夏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後,中國憲法學走過了一條「本土化-移植-借鑑基礎上的本土化構造」的發展路程。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2018夏季達沃斯】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
    【2018夏季達沃斯】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同創」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9日 15:10 A-A+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為主題的論壇顯得格外引人矚目。在論壇上,企業代表和學者講述了在這期間的收穫和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徐念沙介紹,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保利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儘量與國際接軌,以學習的心態來發展和面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