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2020-11-25 騰訊網

作者 | 劉如楠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速,科學技術哲學也有很多可作為之處。拿智能革命和基因工程問題來說,作為人文學科的哲學,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既需要對科學技術本身有了解,又需要有某種超越性,在宏觀層面給出方向性的判斷和引導,這是其不可迴避的任務。」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劉大椿說。

「自然辯證法」研究由恩格斯在19世紀下半葉開創。

《自然辯證法》第一本中文譯本出現於1932年,這標誌著自然辯證法正式傳入中國。

1956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組。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的專業研究機構,可作為學科建制化發展的一個正式起點。」他表示。

同年,我國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其中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界定為:「在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存在著這樣一門科學,正像在哲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存在著一門歷史唯物主義一樣。這門科學,我們暫定名為『自然辯證法』,因為它是直接繼承著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進行過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劉大椿認為,「不論是自然哲學研究,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均需要把科學及其發展作為哲學思考的一個基礎。一批自然科學家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推進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普及,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自然辯證法被看作馬克思主義和科技工作緊密結合的橋梁。

在劉大椿看來,「自然辯證法聯繫科技發展的前沿,關注現實,由自然科學內在的批判品格所驅動。自然辯證法事業團結科學家、參與前沿開發、努力為國服務,為我國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廣泛歡迎」。

科學技術哲學興起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社會、中國與世界三大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劉大椿說。

他認為,該學科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十年。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科學和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的哲學問題就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從改革開放開啟到80年代,由於其跨界性以及與科技和哲學兩者的緊密關係,它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帶頭羊。

第二個十年。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學科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實現建制化,成為哲學的二級學科。

90年代,「科技—經濟—社會」關係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人轉向STS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的簡稱)、發展戰略研究和知識經濟研究。

第三個十年。

21世紀開始的十年,研究直面科學發展、生態文明、以人為本等問題,多元化研究成為風氣。

第四個十年。

學者積極在全社會強化科學意識、生態意識,探討科技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深度透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面對新時代本學科建設和調整中的問題,努力進行新的開拓。

規範與多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生態危機、氣候變化等難題頻現,科技、社會與環境的衝突加劇。

「此類問題都屬綜合性的交叉問題,並無單獨的學科可以直接應對。」劉大椿說。

他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技術哲學進入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緊密交織的時期,理論研究要求符合國際學術傳統的規範,實踐研究的開放性使其研究進路多元化。

他介紹,這一規範與多元的格局體現在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三大中心論題上。

科學技術哲學在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相關問題的哲學回應中,逐漸拓展為綜合性交叉學科。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向:自然哲學,研究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這些也是自然辯證法面對的基本問題;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本身及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所作的系統哲學研究;技術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技術及其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致力於從哲學、歷史和社會學的視角透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過程和機制;科技思想史研究,是以科技史為基礎,著重從哲學層面加以觀照或延伸到科技社會思想史領域。

問題與期待

劉大椿認為,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諸方面的研究尚有巨大潛力,一些以往不被認同或尚未成型的分支或問題可拓展為當下關注的焦點。

「首先是科技倫理問題。隨著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它們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為生態和人類自身的演變帶來不可預計的後果。科技活動逐漸被認為具有很強的價值負載,滲透著倫理判斷。」他說。

科技倫理的研究不僅針對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和社會責任,還開始關注科技與人文的關係、科學的價值負載、科學無禁區與技術有責任等。

「其次是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劉大椿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導性、支配性文化樣式,科學與其他文化的關係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對象依然是科學,但它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來研究,而不是局限於認識論研究,因此,它既不同於傳統科學論,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化哲學。

學科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劉大椿說,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要取得更深入的成果並健康發展,應具備兩個基本態度:「從推進其良性運行的迫切需要來看,要努力實現對科學技術的單純辯護或無情批判,向全面審度的轉變。要警惕甚至反對科學的虛無主義傾向,也要防止僅僅把科學作為功利性工具,而忽視它作為思想武器的淺薄眼光。」

而在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定位方面,應堅持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

「它是思想理論課,應該傳播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實現學科功能上,又有自己的特色。同時,自然辯證法課程一定要與時俱進,要符合中國社會實踐、科技實踐,不能固步自封。」劉大椿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8-06 第5版 文化)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方法如下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10月31日上午9點,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主持開幕式,上海交通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震致歡迎詞。
  • 「科學文化與智能時代的倫理」研討會暨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醫學倫理與生命倫理、人工智慧倫理及科學技術哲學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跨學科、專業性的學術探討與交流。相應地,科學文化的四層結構分別是科技產品的器物層次,建制與評價體系的制度層次,精神氣質的規範層次和追求真理的價值層次。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犬儒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的三種思潮推動下,會產生文化分裂的後果。為此提出兩條解決路徑:一種是推行科學文化,另一種則是文化復古主義。而文化復古主義是退化的,沒有出路的。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論壇第5期話題】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2020年8月6日,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去世,引發世界範圍內的悼念。在國內,傳媒的紀念行動已經成為一場頗有影響的文化事件。斯蒂格勒之死,將人們目光吸引到技術哲學上來。技術哲學的未來何在?
  • 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熱議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與發展
    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在徐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舉行。論壇以「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和發展」為主題,邀請校本部、醫學院、附屬醫院相關專家作為主旨報告嘉賓,圍繞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倫理建設問題,與與會聽眾開展深度探討。
  • 科技倫理:沒有約束的科技是危險的
    鑑於科技領域的行業特點,日常運轉更需源於道德的自律約束,而非法律的他律驅使。因而,科技倫理就是科技界最有效的規訓機制。        A 科技倫理的興起與發展        自近代科學興起以來,人們見證了科學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近代科學成果帶來的社會福祉。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我們已經徹底離不開科學了。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前沿科學研究深入底層物質結構及規律、新技術湧現,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給未來福祉以美好預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如何在獲得科技福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在危機發生時降低其烈度、減少災難性後果,成為嚴峻挑戰。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原標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其中《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排在首位通過。
  • 讓科技倫理貫穿科技發展的全過程
    科技發展需要倫理出場20世紀中葉以來,諸如原子彈、工業化學品、計算機和基因工程所產生的後果無一不表明,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具有雙重的社會和生態效應。這樣不確定又高度複雜的新興技術往往會對既有的道德與倫理觀念產生強大衝擊,在涉及公眾切身利益時,往往會引發巨大社會和倫理爭議。面對爭議,我們從轉基因技術在歐洲和我國近年來的遭遇中不難看到,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權威。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緊密關聯,導致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度下降。此時,試圖單純依靠科學技術知識解決與之有關的社會和倫理爭議的方式是不夠的。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支撐。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納米材料和載人航天等前沿科技的發展,需要有一批文理複合型人才的參與。因此,促進文理交融應該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點之一。
  • 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題: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新華社記者董瑞豐人類能否把控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又是否將與人工智慧一起攜手進化向善?近日,圍繞人工智慧和技術倫理的現實交集,不同領域的專家展開了一場討論。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在自然觀方面,自然哲學的關注點集中在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的相互關係上,主張不僅要對人工自然進行文化控制,保持人類改造天然自然與保護天然自然的某種平衡;而且要認識到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必須敬畏自然。在現實世界層面,自然哲學側重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倫理原則和價值標準、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等問題。 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本身及其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所作的系統哲學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毛軍發希望,委員在未來的工作中恪守職責和強化規範,尊重生命和崇尚科學,做好科研發展的守衛者。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新遠向與會委員介紹了科技倫理審查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工作現狀,並就目前學校科技倫理審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方案和未來規劃。
  • 人文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論壇
    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值此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之際,1月28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邀請國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學科領域的專家來到中國科大,就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江暢認為,當前亟須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包括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健全科技倫理監管制度,建立科技人員自律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是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重要基礎。
  • 科技工作者:我們有倫理高壓線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近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在人們歡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對該技術的倫理關切:克隆猴都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事實上,自綿羊「多莉」誕生之日起,圍繞克隆技術的倫理爭論就從未停止過。
  •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程東紅理事長在發布會上表示,為了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科技創新、科學普及這「兩隻翅膀」都要有強大的力量。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她認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強調「溫和的真實存在依賴於休閒」,「休閒和哲學的本質是相同的」(約翰・凱利:《走向自由》,趙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的焦點1.休閒倫理主體的界定休閒倫理研究首先必須對主體進行界定。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科技附體,人人都成鋼鐵俠?
    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倫理禁忌模式,在中國討論科技倫理問題,必須結合具體的中國語境。按照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人類增強技術並非百無禁忌,尤其必須考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用明白的話說:「大家增強,可別拉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