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如楠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速,科學技術哲學也有很多可作為之處。拿智能革命和基因工程問題來說,作為人文學科的哲學,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既需要對科學技術本身有了解,又需要有某種超越性,在宏觀層面給出方向性的判斷和引導,這是其不可迴避的任務。」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劉大椿說。
「自然辯證法」研究由恩格斯在19世紀下半葉開創。
《自然辯證法》第一本中文譯本出現於1932年,這標誌著自然辯證法正式傳入中國。
1956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組。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的專業研究機構,可作為學科建制化發展的一個正式起點。」他表示。
同年,我國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其中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界定為:「在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存在著這樣一門科學,正像在哲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存在著一門歷史唯物主義一樣。這門科學,我們暫定名為『自然辯證法』,因為它是直接繼承著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進行過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劉大椿認為,「不論是自然哲學研究,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均需要把科學及其發展作為哲學思考的一個基礎。一批自然科學家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推進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普及,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自然辯證法被看作馬克思主義和科技工作緊密結合的橋梁。
在劉大椿看來,「自然辯證法聯繫科技發展的前沿,關注現實,由自然科學內在的批判品格所驅動。自然辯證法事業團結科學家、參與前沿開發、努力為國服務,為我國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廣泛歡迎」。
科學技術哲學興起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社會、中國與世界三大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劉大椿說。
他認為,該學科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十年。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科學和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的哲學問題就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從改革開放開啟到80年代,由於其跨界性以及與科技和哲學兩者的緊密關係,它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帶頭羊。
第二個十年。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學科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實現建制化,成為哲學的二級學科。
90年代,「科技—經濟—社會」關係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人轉向STS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的簡稱)、發展戰略研究和知識經濟研究。
第三個十年。
21世紀開始的十年,研究直面科學發展、生態文明、以人為本等問題,多元化研究成為風氣。
第四個十年。
學者積極在全社會強化科學意識、生態意識,探討科技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深度透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面對新時代本學科建設和調整中的問題,努力進行新的開拓。
規範與多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生態危機、氣候變化等難題頻現,科技、社會與環境的衝突加劇。
「此類問題都屬綜合性的交叉問題,並無單獨的學科可以直接應對。」劉大椿說。
他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技術哲學進入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緊密交織的時期,理論研究要求符合國際學術傳統的規範,實踐研究的開放性使其研究進路多元化。
他介紹,這一規範與多元的格局體現在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三大中心論題上。
科學技術哲學在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相關問題的哲學回應中,逐漸拓展為綜合性交叉學科。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向:自然哲學,研究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這些也是自然辯證法面對的基本問題;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本身及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所作的系統哲學研究;技術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技術及其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致力於從哲學、歷史和社會學的視角透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過程和機制;科技思想史研究,是以科技史為基礎,著重從哲學層面加以觀照或延伸到科技社會思想史領域。
問題與期待
劉大椿認為,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諸方面的研究尚有巨大潛力,一些以往不被認同或尚未成型的分支或問題可拓展為當下關注的焦點。
「首先是科技倫理問題。隨著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它們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為生態和人類自身的演變帶來不可預計的後果。科技活動逐漸被認為具有很強的價值負載,滲透著倫理判斷。」他說。
科技倫理的研究不僅針對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和社會責任,還開始關注科技與人文的關係、科學的價值負載、科學無禁區與技術有責任等。
「其次是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劉大椿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導性、支配性文化樣式,科學與其他文化的關係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對象依然是科學,但它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來研究,而不是局限於認識論研究,因此,它既不同於傳統科學論,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化哲學。
學科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劉大椿說,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要取得更深入的成果並健康發展,應具備兩個基本態度:「從推進其良性運行的迫切需要來看,要努力實現對科學技術的單純辯護或無情批判,向全面審度的轉變。要警惕甚至反對科學的虛無主義傾向,也要防止僅僅把科學作為功利性工具,而忽視它作為思想武器的淺薄眼光。」
而在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定位方面,應堅持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
「它是思想理論課,應該傳播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實現學科功能上,又有自己的特色。同時,自然辯證法課程一定要與時俱進,要符合中國社會實踐、科技實踐,不能固步自封。」劉大椿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8-06 第5版 文化)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方法如下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