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倫理貫穿科技發展的全過程

2021-01-12 同花順財經

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權威。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緊密關聯,導致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度下降。此時,試圖單純依靠科學技術知識解決與之有關的社會和倫理爭議的方式是不夠的。如何應對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們的使命了,也需要包括倫理學者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科技發展需要倫理出場

20世紀中葉以來,諸如原子彈、工業化學品、計算機和基因工程所產生的後果無一不表明,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具有雙重的社會和生態效應。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和市場的一體化,一批高技術尚處於萌芽和起步階段,就展現出了創造一個新行業或改變一個現存行業、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的重大影響力,它們被稱作「新興技術」(emerging technologies)。那些雖以各種形式存在了多年,但近來又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被廣泛運用或者整合到消費品中,如人工智慧技術,也同樣展示出深刻變革人類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巨大潛能。各類新興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往往短短數年之間就可以聚集大量資金,興起多個相關產業。與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隨的,是無法用更多知識的增長就能消除固有的不確定性。按照既有的科學研究方式,大部分現代科學技術在其研究過程中,都不會考慮其成果最終將應用於何處。所以,一項新的科學技術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有在其產品被真正引入社會之後,我們才能得知。而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政治的深度融合,更是放大了科學自身的不確定性,在全球化時代將整個人類拖入了一場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社會實驗。這樣不確定又高度複雜的新興技術往往會對既有的道德與倫理觀念產生強大衝擊,在涉及公眾切身利益時,往往會引發巨大社會和倫理爭議。

面對爭議,我們從轉基因技術在歐洲和我國近年來的遭遇中不難看到,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權威。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緊密關聯,導致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度下降。此時,試圖單純依靠科學技術知識解決與之有關的社會和倫理爭議的方式是不夠的。如何應對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們的使命了,也需要包括倫理學者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那麼,倫理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出場呢?

被動響應科技發展的倫理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包括倫理學者在內的人文學者都不怎麼關注技術。因為倫理學被理解成人類的行為,而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價值中立的,加之曾經的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力有限,所以,科學技術一度被認為與道德價值無關。

20世紀後半葉,隨著現代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日益顯著,倫理學家緩慢地將注意力轉向了技術。但最初,倫理學家受制於一種「社會影響框架」,把技術主要理解成科學家和工程師工作的成果,其預設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立於社會發展的,當技術完成時,它被輸送給社會。然後,社會可以選擇是否採納某項被輸送過來的技術。科學家和工程師相對獨立地工作,做著自然命令他們做的事情,由此產生的技術是中性的。只有當人類決定是否以及如何採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輸送的產品時,價值才起作用。在這一框架中,倫理學或價值幾乎沒有什麼起作用的空間。倫理學家不去追問,也不檢驗決定一項新技術設計特徵的因素,更不要說去檢驗那些把關注和資源導向某個特定技術的社會力量、體制行動。倫理學家的唯一角色就是決定是否以及如何應用科學家和工程師所輸送的技術。可以說,此刻,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倫理學是以被動反應的方式出場的。

此時,倫理學家可以批評被輸送過來的技術。例如,他們可以判斷監控技術如何侵犯了隱私。他們分析各種分配稀有醫療資源的程序之公正性。在這種運作模式裡,倫理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比如,生命醫學倫理學、計算機倫理學和環境倫理學都在這種技術發展模式下繁榮起來的。但處在被動回應角色中的倫理學家更有可能注意到擾亂了或威脅了道德實踐或價值的技術,而非那些契合或改善了主流道德實踐與價值的技術。所以,倫理學家早期在參與科技發展時,會給人產生一種反技術主義者的印象:或者不懂技術卻對技術的發展指手畫腳,或者企圖螳臂擋車、拒斥科技發展的大潮。這樣的倫理學家形象往往不受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們待見,更遑論真正影響和參與科技發展的進程了。

與此同時,倫理學家的被動響應者定位,也使得倫理反思往往只是「事後諸葛亮」,甚至只是一個裝點門面的花瓶,其實際效力往往差強人意。即便是科學界主動發起的20世紀最大規模的科學技術倫理研究——人類基因組的ELSI研究,也明顯受制於這種社會影響框架。從實際效果上看,人類基因組項目的ELSI研究雖然產生了大量的發表物,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叉研究領域,提供了一種在科學成果尚未付諸社會應用之前就嘗試有組織地研究、預先發現並解決可能問題的科學研究運作模式。但是,由於其研究經費受制於科學家管理者,所以,其發表的研究成果在範圍上總是由相應的科學家劃定,只是關注技術發展的內部和下遊問題,而無法反映公眾的利益,結果總是與政策制定過程無關,被人批評為「一個用來搪塞別人對基因工程批評的擺設」。

主動貫穿科技發展全程的倫理

傳統地,科學技術是「黑箱」,社會或倫理問題總是被狹隘地局限在對科技的後果上,人文社會方面的探究完全被置於科技創新過程的下遊。然而今天,學界已經普遍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社會、政治、經濟、自然與文化等因素都處在一張異質性的網絡中,互動並影響著彼此。科學技術不能被黑箱化,不能看成隔離於社會關係之外。任何一項技術不僅僅是物質客體,更是社會技術聚合物——是人工物、社會實踐、機制安排、知識體系和自然的混合物。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不是在真空中孤立地去作研究,相反,他們的研究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現代科學技術問題往往與有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議題緊密纏繞在一起。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好事歸科學、壞事歸社會」,把價值和倫理因素從科學知識生產中撇清。科技發展的軌跡也是不同利益群體博弈、協商的結果,而非遵循什麼既定的秩序運行。總之,科學技術和社會是協同演化的。

如果說,前述「社會影響」框架正是由於讓倫理考量只關注科學技術研發的下遊影響或後果,沒有關注仍在生產之中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本身,以至於其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那麼,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倫理在科技發展中的角色時,倫理考量就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被動響應者,而是作為科技的塑造者之一,從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開始,就與其他行動者一起積極地參與科學技術未來的建構,貫穿科技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一股行動的力量。尤其是對於新興技術而言,由於一項技術仍有可塑性,在其發展和嵌入社會中仍存在大量選擇空間,倫理考量的及早幹預更有可能讓技術遵循人類社會理想的方向發展。

歐盟在這方面率先作出了大膽嘗試。2011年前後,「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理念被歐盟委員會採納成為其最大的科技資助計劃「地平線2020」計劃的重要目標和貫穿性議題。此時,我們不再將新技術的倫理方面視作限制或約束。代替之,我們視之為技術發展的目標。這一嘗試將以往被排除在科技創新決策過程之外的人文社會學者、普通公眾納入政策制定過程,通過參與和調解的方式,讓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想法和訴求被吸納到決策準備過程中,在避免爭議觀點極化的前提下,經由充分磋商之後攜手打造一個各方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雖然這一嘗試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評估,但無疑體現了人類在面對科技高速發展時的倫理勇氣和審慎態度。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當今世界,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紅利,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科技倫理風險。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防止科技濫用、科技作惡、學術不端?科技倫理研究者需要結合高新科技發展現狀,既重視科技倫理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又重視其應用研究,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加強科技倫理研究隊伍建設。我國科技倫理研究屬於倫理學研究的一個應用分支,目前研究人員偏少且力量較為分散。一些研究人員只能對科技倫理進行事後評價,難以為科技倫理治理提供有效方案。
  • 科技倫理:沒有約束的科技是危險的
    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很強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無約束地發展,它的潛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類,也有可能摧毀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秩序,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如何讓科學的發展始終朝向善的道路,就是今天人類亟須解決的問題,科技倫理的興起也正是基於這個時代背景出現的,從中不難發現科技倫理出現的被動性。
  •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核心閱讀  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 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 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需要著力補短板、堵漏洞、抓重點,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並加快完善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安全發展理念更好地深入人心、貫徹於實踐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戰略部署,明確要求「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
  • 「十四五」新詞典:「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十四五」新詞典:「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2020-11-27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如何在獲得科技福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在危機發生時降低其烈度、減少災難性後果,成為嚴峻挑戰。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   以必要的倫理原則、規範來約束不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科技過程的每個參與者都明了自己的責任,使倫理原則和規範能夠落實到工程技術和管理制度中,極其必要。
  • 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熱議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與發展
    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在徐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舉行。論壇以「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和發展」為主題,邀請校本部、醫學院、附屬醫院相關專家作為主旨報告嘉賓,圍繞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倫理建設問題,與與會聽眾開展深度探討。
  •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人民要論)
    核心閱讀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在劉大椿看來,「自然辯證法聯繫科技發展的前沿,關注現實,由自然科學內在的批判品格所驅動。自然辯證法事業團結科學家、參與前沿開發、努力為國服務,為我國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廣泛歡迎」。
  • 中國補全科研倫理重要一環: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中國正在補全科技倫理體系的關鍵一環。7月2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
  • 科技工作者:我們有倫理高壓線
    但是,中國科協最新的一項有關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意識的調查報告卻顯示:絕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有關科研誠信、轉基因、倫理審查辦法等科研倫理管理的相關文件規定。我國的科研倫理規範有哪些據了解,我國的科研倫理審查制度肇始於上世紀90年代。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我校倫理工作的首倡者賀林院士,醫學院副院長江帆、以及職能部門主要領導、相關學院專家等近四十位委員參加此次會議。會議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李衛東副院長主持。我校在經過充分醞釀和論證後,於2019年啟動了校級科技倫理委員會籌建工作,並於2020年學術委員會春季例會上,全票通過科技倫理委員會章程(試行)與委員會名單。科技倫理委員會的成立,將在完善原有科技倫理審查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受試對象的安全、福利及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性,更好地推動科研項目的健康發展以及相關技術的正確運用。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這表明中央將科技倫理建設作為推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要旨在於,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 把黨的領導貫穿軍事科研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
    我軍是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推動軍事科研工作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習主席明確要求:「把黨的領導貫穿軍事科研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闡明了黨的領導在軍事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為推動我軍軍事科研創新發展明確了指導思想。
  • 創新思維應貫穿於科研論文寫作的全過程
    在藍譯編譯看來,任何創新都並非一個階段性的自發自在的瞬間過程,而是一個全局性、整體性和長久性的自覺自為的持續過程;不是一個單因素、單層面的孤立行為,而是多因素、多層面整合的系統運行狀態。這也完全符合科研論文寫作的規律。
  •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他們有的守護人類底線,卻渴望得到內心的救贖;有的立場中立,覺得類人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應該順其自然發展;有的從禁令堅定的支持者變成了懷疑論者,這種衝突的本質背後是複雜的人性。03主題表達:科技進步背後往往存在著邏輯悖論和道德倫理悖論,這些悖論不解決,科技就將成為燒身之火,焚滅文明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瞞過宙斯,
  • 雷瑞鵬:新興科技倫理治理,不能忽視這6個原則!
    當今時代,前沿科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系列新興科技,例如基因工程和基因編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合成生物學、神經技術、納米技術、增強現實技術、3D列印、異種移植等。這些新興科技有四大特點:風險性、不確定性、雙重用途,以及可能引發一些未曾有過的倫理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將傳統科技管理升級為科技倫理治理。
  • 堅持把辯證唯物主義貫穿實踐全過程
    作為黨員幹部,更要把辯證唯物主義貫穿到實踐全過程中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