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2020-12-05 央視網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原標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其中《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排在首位通過。這表明中央將科技倫理建設作為推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要旨在於,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科技倫理是理性的產物

  科技倫理是科技創新和科研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係的思想與行為準則,它不只是涉及科學研究中的倫理,也不只是科研人員要遵守科技倫理,還包括科技成果應用中的倫理。例如,手機App下載的同意條款和醫院治病時的知情同意等。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演化當作一個永無止境的徵程,人類奔向更高文明的原動力就是科技和創新。但是,僅有動力還不夠,還必須能識別方向,科技倫理就是指引科技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是理性的產物。最根本的理性是,要求科技創新和成果只能有益於或最大限度地有益於人、生物和環境,而不能損傷人、損害生物和破壞環境,即便不可避免地會不同程度地損人毀物——如藥物的副作用,也要把這種副作用減少到最低,甚至為零。在具體的倫理規則上,還應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衡擇其輕。

  科技倫理最早起源於人類的生活,在今天有了更多更新的內容,因此迫切需要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以應對今天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需要更多、更細的科技倫理來規範科研行為和科研成果的使用。

  科技倫理需要有預見性和探索性

  不過,提出和遵循科技倫理不僅是有益於所有人,也有利於生態和環境,否則就會讓所有人都陷入災難和失敗,甚至有可能毀滅人類社會。霍金生前就多次談論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儘管人是理性的並因此誕生了科技倫理,但人類也有一些非理性思維和行動,也因此在歷史上產生了一些違背科技倫理的非理性行為,甚至是獸性和反人類的行為。在今天,這樣的危險並未消除。

  二戰時期,納粹德軍和日軍用活人(俘虜)做試驗,既違背了科技倫理,更犯下了殘害人類和反人類的罪行。儘管人體活體試驗獲得了一些科學數據和原理,但建立在傷害人、毀滅生命之上的科學研究是絕對不能為人類社會所接受的。因此,二戰後的紐倫堡審判產生了《紐倫堡法典》(1946年),1975年第29屆世界醫學大會又修訂了《赫爾辛基宣言》以完善和補充《紐倫堡法典》,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CIOMS)聯合發表《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國際指南》,對《赫爾辛基宣言》進行了詳盡解釋。再到1993年,WHO和CIOMS聯合發表了《倫理學與人體研究國際指南》和《人體研究國際倫理學指南》。2002年,WHO和CIOMS修改制定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國際倫理準則》,提出了需要遵守的21項準則。

  這堪稱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為詳盡和重要的科技倫理之一,體現了生命倫理的知情同意、生命價值、有利無傷原則。當科技創新成為今天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以及人類需要科技創新才能快速和有效地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發展之時,科技倫理又有了大量的新範疇、新內容和新進展。人類基因組和基因編輯、人工生命和合成生命、人工智慧、5G技術、機器人、腦機接口、人臉識別、納米技術、輔助生殖技術、精準醫療等,都是今天科技創新和科技研發的新領域,也關係到所有人的福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傷害人,甚至讓人類走向災難和毀滅,如此,科技倫理的導航和規範作用就極為重要和顯著。

  因此,科技倫理需要有預見性和探索性,在一項研究和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程度時,必須要求有相適應的科技倫理來規範。

  與我國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相適應的是,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倫理道德專業委員會也正在計劃針對不同行業的人工智慧設立和制定種種倫理規範,如智能駕駛規範、數據倫理規範、智慧醫療倫理規範、智能製造規範、助老機器人規範等。

  同時,由於人的非理性和逐利性,也導致今天人們在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和科學研究時既可能違背已有的倫理原則,還可能因為新的倫理原則尚未建立之時,在新舊之間、有規定和無規定的結合部打擦邊球,產生有違人類倫理的或爭議極大的科研行為,以及科研成果的不當使用。

  建立新的科技倫理極為迫切

  儘管人類堅信所有科研和創新都是為了造福社會,但是科學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都處於一種未知甚至無知的狀態,人們並不清楚這樣的探索和結果應用於人類社會、自然界會產生什麼後果、有無潛在風險。

  由於在科研中認知有限和認識不足,也就可能有意無意地突破原有倫理規範、形成新的倫理缺口,這就需要國家層面的權威機構來辨識和研判科技探索和成果應用時潛在的風險和後果,建立新的涉及各具體學科和範疇的科技倫理也變得十分重要和極為迫切。

  當前,有一個涉及前沿科研的極具風險的研究就是如此。比如,有研究人員認為,CCR5基因是導致人被愛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幫兇,於是在試驗中對新生兒敲除了這一基因,以期永遠預防愛滋病。

  這一科研的初衷也許是積極的,然而,由於倫理審查不嚴,導致這一研究存在巨大風險,既有可能違背既有的生命倫理四大原則——有利、尊重、公正和互助,又有更大的實際風險。敲除CCR5基因固然可以預防愛滋病,但是它的免疫功能、抗癌功能等其他有益於人的作用也會隨之完全消失。這實際上是因為並不了解CCR5基因的全面用途而導致的倫理審查失責。由此也可以看出,建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和制定各個學科和多學科研究及成果應用的倫理規範,有多麼重要和多麼迫切。(張田勘)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習話」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
    本文轉自【央廣網】;習近平:在當前形勢下,各國科學家尤其需要開展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領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這段話出自2020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的視頻致辭。
  • 科技倫理:沒有約束的科技是危險的
    鑑於科技領域的行業特點,日常運轉更需源於道德的自律約束,而非法律的他律驅使。因而,科技倫理就是科技界最有效的規訓機制。        A 科技倫理的興起與發展        自近代科學興起以來,人們見證了科學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近代科學成果帶來的社會福祉。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我們已經徹底離不開科學了。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前沿科學研究深入底層物質結構及規律、新技術湧現,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給未來福祉以美好預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如何在獲得科技福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在危機發生時降低其烈度、減少災難性後果,成為嚴峻挑戰。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並強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範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這明確了倫理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指明了具體路徑。科學求真,倫理求善。從形式上看,科學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然而,一項科研成果或一種技術手段可用於改造社會、造福人類,也可能淪為作惡工具,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危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科學和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的哲學問題就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從改革開放開啟到80年代,由於其跨界性以及與科技和哲學兩者的緊密關係,它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帶頭羊。 第二個十年。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22個生命科學領域全國學會的聯合組織。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讓科技倫理貫穿科技發展的全過程
    那麼,倫理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出場呢?被動響應科技發展的倫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包括倫理學者在內的人文學者都不怎麼關注技術。因為倫理學被理解成人類的行為,而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價值中立的,加之曾經的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力有限,所以,科學技術一度被認為與道德價值無關。
  • 生命科學技術應用必須在倫理紅線前止步
    這項實驗涉及的一家醫院的當事人對外表示,其實驗的醫學倫理審查申請有變造嫌疑,醫院對此項實驗「不知情」。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賀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則發表聲明稱其目前處於「停薪留職」狀態,「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百餘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認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
  •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本次會議由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主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承辦,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北京慕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學堂在線)為支持單位。    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周禮,教指委秘書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指委《工程倫理》課程建設專家組組長姚強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 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引世界青年科學家關注
    102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青年科學家參加。大家共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與會專家、代表認為,科技發展一定要秉持向善、為民的價值觀,科學研究和應用要建設科學發展良性生態和科技倫理體系,遵循技術和倫理的道德規範,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 汽車導航儀哪個牌子好 汽車導航儀品牌推薦
    下面一起來看看汽車導航儀品牌推薦。汽車導航儀哪個牌子好推薦1、任我遊導航儀任我遊汽車導航儀價格略高於徵途導航儀和e路航導航儀。曾經在汽車GPS導航儀市場最火爆時,請姚明做的代言人。任我遊導航儀在使用壽命和搜星速度上擁有很強大的優勢。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在這場以「國際背景下中國科技倫理問題的挑戰和應對」為主題的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技管理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直指當前科技發展帶來的全新倫理問題並探討應對之策。
  • 新華社: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最強大腦」的點評報告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作視頻致辭時表示: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願同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加深重點戰略科學項目協作。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2020年6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技倫理委員會2020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閔行校區舉行。會上,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宣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關於組建科技倫理委員會的通知》和《上海交通大學關於印發科技倫理委員會章程(試行)的通知》,並宣布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
  • 中國補全科研倫理重要一環: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中國正在補全科技倫理體系的關鍵一環。7月2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20-06-2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原標題: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至於有些國外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存在跨越修飾人類生殖系這一邊界的基本倫理問題,在邱仁宗看來也是言之過早。 我國科學家既沒有從事人胚基因組修飾的臨床試驗,更沒有從事其臨床應用,僅僅是在不可存活的胚胎上進行體外研究,實際上尚未跨越這條邊界。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邱仁宗不贊同將生命倫理學與道德說教等同起來。
  • 沈向洋:駕馭科技 造福人類
    針對一些社會人士對人工智慧的擔憂,沈向洋表示,任何科技都有兩面,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武器,「我們要做的是培養下一代了不起的人工智慧科研人才,駕馭科技,造福人類。」 未來中國的人工智慧、數字經濟如何做得更好?沈向洋圍繞人工智慧發展的科研方向、人才培養以及創新機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9月底,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了《科普倫理倡議書》,從四個方面向廣大科普工作者發出了倡議。比如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瓊·利奇(Joan Leach)教授與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法比安·梅德韋茨基(FabienMedvecky)聯合編著了一本以科學傳播倫理為主要議題的專著,並發表了一篇論文,她們從科學傳播的角度探討了知識是否越多越好,我們是否需要去刻意地關注無知與忽視的問題,同時也借鑑其他領域的倫理,尤其是新聞倫理和公共關係倫理,來界定科學傳播的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