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人還會遠嗎? 科技工作者:我們有倫理高壓線

2021-01-09 健康界

克隆猴都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科技工作者說——我們也有自己的倫理「高壓線」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及其團隊先後於2017年11月27日、12月5日培育兩個體細胞克隆猴,分別命名為「中中」和「華華」。1月25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圖為「中中」(左)。(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近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在人們歡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對該技術的倫理關切:克隆猴都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事實上,自綿羊「多莉」誕生之日起,圍繞克隆技術的倫理爭論就從未停止過。

科學研究鼓勵自由探索,但卻不能沒有科研倫理的規範。為了杜絕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行為,我國還在制度層面作了專門規定。但是,中國科協最新的一項有關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意識的調查報告卻顯示:絕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有關科研誠信、轉基因、倫理審查辦法等科研倫理管理的相關文件規定。

我國的科研倫理規範有哪些

據了解,我國的科研倫理審查制度肇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為適應生物科技的迅猛發展,國家對863計劃、97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根據國際項目的倫理評估要求成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 隨後,科技與衛生管理部門開始重視倫理審查工作,持續加大科研和應用中的倫理審查與監督力度。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研倫理準則、規範和評價標準,倡導符合倫理規範的科研活動,約束甚至禁止不符合倫理規範的科研活動。

「我國目前科研倫理規範主要有以下三個文件,分別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6年10月發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03年6月發布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GCP)》以及201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和國際合作項目中動物實驗的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規定(試行)》。這些也是我們比較關注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在涉及人的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時應當遵循的倫理規範。」1月27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雷瑞鵬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除此之外,1998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施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5月,國務院還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3年12月,科技部和原衛生部聯合下發了《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明確規定,禁止生殖性複製人研究,允許開展胚胎幹細胞和治療性克隆研究,但要遵循規範。

共通的科研倫理原則

雖然這些規定、條例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發布,涉及的領域也不盡相同,但是在雷瑞鵬教授看來,它們背後卻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有些原則貫穿了所有的「規定」。「我認為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需要牢牢把握和遵守以下基本的科研倫理原則,即:尊重原則、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和公正原則。其實,在學術上,這些原則已經討論和界定得很清楚了。」雷瑞鵬說道。

首先是尊重原則,在科研活動中要尊重人的尊嚴、自主性、知情同意權和隱私權。比如,在人體試驗中,受試者可以自主選擇參加,也可以中途自由撤出試驗;在臨床試驗前,科研人員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試者提供:研究目的、方法、過程、可能的風險和受益等方面的信息,讓受試者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作出是否參加試驗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邱仁宗研究員就曾撰文指出「幹細胞治療」中的倫理問題,完全違反知情同意的倫理要求,將未經驗證的研究混淆為治療,向病人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誇大效果、隱瞞、縮小風險;同時,科研人員也要尊重和保護受試者的隱私,不得將涉及受試者隱私的資料和情況向無關的第三者披露。

二是不傷害原則,這並不是說沒有任何風險或傷害,而是儘量將風險最小化。這就需要在試驗之前要對風險進行評估、權衡,所以要設立倫理審查委員會。

三是有利原則,科學研究要能促進人類科學知識的增長,增加人類社會福祉。在科研活動中事先權衡科研方案的利弊,開展「風險—受益」分析,科學上可預期的受益才能辯護研究中潛在的風險。

四是公正原則,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要堅持正義與公道,公平合理地分配科研資源,在程序、回報、分配等方面公平對待受試者。比如,科研人員在選擇需要承擔一些風險的受試者時,要公平地去募集和選擇這些受試者,不能只選擇弱勢群體,研究的負擔和收益在不同群體、國家之間都要公平分配。

然而,調查發現,那些工作中經常涉及人類研究對象(受試者)的科技工作者中,有將近兩成的人表示對知情同意原則、尊重人類研究對象(受試者)的自主權、尊重人類研究對象(受試者)的隱私權和不傷害(風險最小)原則不太了解。

科研倫理中的「中國特色」

「在科學研究中,西方國家的科研人員非常強調知情同意原則。由於西方社會比較崇尚個人主義,所以科研人員只需要與受試者個人溝通,徵得受試者個人同意,他們認為,受試者家人的參與,會影響受試者的自主決定。然而,在我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很多事情特別是大事,我們都需要跟家人溝通,獲得家人的支持和贊同。比如做手術,此時,知情同意原則的具體實施過程在我國就會有些變化,可以是家人參與或協助下的個人同意。受試者需要與家人商量,需要家人給予理解和支持。」雷瑞鵬說,「但這只是一些具體做法上的調整,共同的價值觀、基本的尊重人的倫理原則還是一致的。」

在雷瑞鵬教授看來,我國在科研倫理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也不同於西方國家。我國的科研倫理管理以部門為主導,比如說發布一些條例、規定等來管理。西方國家一般通過建立各種層級和類型的專家委員會(如: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法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的方式來研討和鑑別倫理問題,由跨學科專家的討論、前瞻性地評估某項科學研究的倫理風險,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我國目前針對精準醫學、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慧等重大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可以由中華醫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等相關專業學會組織跨學科專家委員會制訂倫理規範和指南,經過試行取得實踐經驗再由科技部和衛計委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

山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鄧蕊教授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她曾表示,我國在引進倫理審查委員會之初也認識到其獨立性的重要,各地各機構成立倫理審查委員會及標準操作規程的制訂過程中,也都認同並強調這一點,但事實上由於儒家文化集體主義宗族血緣制度的影響,我國的倫理委員會大多數與各種機構有這樣那樣的依附關係。

原標題:複製人還會遠嗎? 科技工作者:我們有倫理高壓線

相關焦點

  • 複製人還會遠嗎?中國有自己的科研倫理規範
    視覺中國 圖陸成寬近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在人們歡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對該技術的倫理關切:克隆猴都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事實上,自綿羊「多莉」誕生之日起,圍繞克隆技術的倫理爭論就從未停止過。科學研究鼓勵自由探索,但卻不能沒有科研倫理的規範。
  • 克隆猴誕生,複製人還會遠嗎?
    既然克隆猴已經出來了,而人類又和猴子的基因相似度很高,那麼是否意味著複製人已經離我們不遠了呢?畢竟現在還有很多不治之症,如果可以複製人,那麼以後當我們得了不治之症時,就可以直接克隆一具身體拿來換了。不過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身體可以克隆,但思想、記憶怎麼複製到新身體裡面呢?
  • 克隆猴成功了,複製人還會遠嗎?
    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從而進行相關研究。撇開這項研究的意義不談,克隆猴還是猴,人們並不否認這一點,那麼複製人呢?複製人是否能被看作是真正的人類,能否享有人權?
  • 20年前的今天人類成功克隆猴,複製人引發倫理擔憂
    克隆猴美國俄勒岡地區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最先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這一克隆成果。這隻短尾克隆猴名叫泰特拉Tetra,其克隆方法同第一隻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完全不同。克隆猴採用了胚胎分裂的辦法。Tetra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後幸運地降生。研究中心在此後用同樣的基因克隆出多隻猴子,它們將用來試驗新藥,從而為人類的健康和醫療做貢獻。
  • 克隆猴橫空出世,複製人還遠嗎?
    簡單來說,就是將體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後,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內,構建一個克隆胚胎,人工激活後送入代孕者的肚子裡然後生出來。1996年,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這麼誕生的。在多利出生後,研究人員改進方法,在其他物種身上進行了克隆實驗。目前,已經有23種哺乳動物被克隆成功,包括牛、貓、鹿、狗、馬、兔、鼠等。
  • 複製人你到底是誰?倫理尷尬面對科技挑戰(圖)
    當我們站在公元2003年的歷史坐標上,面對著複製人、人造子宮、晶片植入等生物醫學技術成果的衝擊,人類的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卻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尷尬與困惑。  ——複製人:我到底是誰?  1997年2月22日世界上第一頭用體細胞克隆的綿羊「多利」在英國誕生。這一事件令全世界矚目。此後,科學家們又先後克隆出牛、老鼠、山羊、豬、兔子和貓等6種動物。
  • 克隆猴已經有了,複製人還會遠嗎?其實你想太多了
    克隆技術是人類生物學發展的巔峰,自從克隆羊多莉出現後,無數人就在擔心的同時憧憬著,什麼時候會有複製人的出現。2019年,中國科學家創造出了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這是人類第一次通過體細胞克隆的靈長類動物,受到了世界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 複製人為何一直沒有出現?是傳統倫理阻礙,還是潘多拉魔盒的可怕
    克隆實質上就是無性繁殖,聽起來是一項很高超的科學技術,但其實我們的身體裡就有無數克隆成品。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受精卵細胞經過無數次分裂和分化,才形成一個個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細胞的克隆過程,經過無性繁殖產生遺傳信息相同的幾個細胞。所以克隆並不只在實驗室裡出現,與我們的生活也是密切相關的。那麼你有沒有曾經幻想過出現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在某些時候可以代替自己呢?
  • 複製人為何一直沒有出現?是傳統倫理阻礙,還是潘多拉魔盒的可怕
    克隆實質上就是無性繁殖,聽起來是一項很高超的科學技術,但其實我們的身體裡就有無數克隆成品。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受精卵細胞經過無數次分裂和分化,才形成一個個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細胞的克隆過程,經過無性繁殖產生遺傳信息相同的幾個細胞。
  • 複製人:人類與複製人的禁忌在哪?
    《複製人》是討論複製人倫理界限的題材電影,雖然帶點科幻,但時間設定不是遙遠的未來,而可能是不遠的未來,或是有可能暗地發生的現在。由於複製人的科技,完全打破人類道德倫理的禁忌,無性生殖也改變了人類繁衍方式,至今不少國家都有制定禁止複製人的法律規範。單一點道德邊際,是人類在不斷發展基因科學時,無法克服,也必須嚴守的倫理,否則所有人類的行為基準都將面臨改變。不過《複製人》以一個面臨喪親處境的難題做思考,如果你有能力可以讓所愛的人復活,你不會想去做嗎?
  • 人與複製人
    1938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複製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複製人區別開來。複製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裡的魔鬼一樣可怕嗎?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複製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複製人卻是實驗室裡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
  • 複製人為什麼倍受爭議?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
    為此,人們開始幻想著是否能克隆出人來,可是,卻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爭議和反對,主要是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那麼,當年的克隆羊多莉後來怎麼樣了?我們又要如何正確看待克隆技術呢?所謂克隆,就是利用生物生命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出,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操作過程。
  • 克隆技術難道真有這麼可怕嗎?我們是否失去了對生命的尊敬與智慧
    克隆技術、永恆的生命,這是大好事,但人類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進行打壓。我們還創建了倫理道德委員會以此進行科約束限制。須明白,科技在正確使用的前提下將會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們。正是因為愛,宇宙才得以存在。
  •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複製人 密切關注生物倫理和安全問題
    新華網巴黎10月23日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22日在此間召開的以《生物倫理:國際挑戰》為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長圓桌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也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
  • 世界首例克隆猴來啦,高考重點還遠嗎?答主:出題可能性不小
    中國生物學界取得巨大成功,高考必須劃重點啊~高考生物押題來一波吧,克隆猴子為什麼這麼難?這項研究成果意味著什麼?克隆猴來啦,複製人還遠嗎?來企鵝問答共同參與討論吧。企鵝答主冠軍:靈長類動物,跟人類最為接近做克隆猴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幫助理解人的大腦,治療人的各種疾病,不僅沒有必要進行複製人的研究,而社會的倫理道德也不允許複製人。現在研究人類疾病經常用鼠的模型,但是通過鼠模型篩選出來的藥物,在人體實驗的時候大多沒有效果,或是有副作用,這是因為鼠跟人畢竟相差太遠。
  • 克隆猴可以,為什麼複製人不行?
    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中中」和「華華」就是沿用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技術路線克隆的,即體細胞克隆,而人又是從猴子演化而來,既然可以克隆猴子,複製人的技術大概也八九不離十,所以複製人也離我們不遠了!
  • 科學家反對複製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已涉及到倫理問題!
    都說克隆技術厲害,為何科學家反對複製人?看看多莉就知道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都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其實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好處也存在諸多的弊端。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克隆技術,自克隆技術興起之後,為很多動物的復活提供了條件,它相當於直接進行複製粘貼,不過它的弊端令科學家極為頭疼,我們根本無法突破倫理的考驗,所以克隆技術在科學界中有著極大的爭議。
  • 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反對製造「複製人」?看完之後總算明白了
    需要保護好自己的遺傳基因但科技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會存在不利的一面。比如說有人便提議將克隆技術發揚光大,當世界上的一個自己死掉之後,還能有另一個自己繼續活著,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長生不死。但是這樣的說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和質疑,他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保護自己的遺傳基因,讓真正的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製造出翻版的自己。
  • 複製人與雙胞胎有什麼差別?未來的某天,人類會接受複製人嗎
    雖然依舊有克隆動物誕生,但每一隻克隆動物的誕生,都是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失敗,其中畸形胎、死胎、流產的比例非常之大,想要生下一隻健康的克隆動物寶寶,還存在較大的巧合因素。複製人的難題對於複製人這個話題,技術不成熟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在倫理和道德的層面接受不了。
  • 科技日曆 | 複製人體胚胎細胞引起恐慌 全球反對「複製人」
    科技日曆 | 複製人體胚胎細胞引起恐慌 全球反對「複製人」  olivia chan • 2019-11-25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