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2020-11-26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未來,人文社會科學家與這一領域的自然科學家將如何共同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近日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和運用於其他醫學領域的醫藥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似乎致力於從更為初始的意義上預測、治療疾病。基因編輯技術的這種訴求的合理性、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新慶: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夢想通過改變人類胚胎內特定的遺傳性狀,讓新生兒不再攜帶致病基因,從而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癒疾病。這種樸素而又善良的治本想法本身並沒有錯。無論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還是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動物實驗階段的生殖細胞系基因治療,都是人類為了自身健康而主動開展的技術嘗試。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如果把這種新穎技術應用於增強正常人性狀和能力的非醫學目的,設計新的基因嬰兒,則這種訴求不具有合理性。 

  記者:但這一技術理性也觸及一系列爭議。比如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與否?它所可能實現的基於人們主觀意願的「獨家定製」遺傳基因,以人來控制自身進化能否實現優於自然選擇的進化?是否可能造成生物物種不平等性觀念?請您談一談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道德難題。 

  張新慶:對於諸如基因編輯技術這樣有可能影響到人類基因庫多樣性的「攻擊性」強的嶄新形態,有兩個倫理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該不該做?應該如何做?前者是實質倫理問題,後者是程序倫理問題。在該不該問題上,人類社會已經達成較大共識的是,藉助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來達到生殖目的或增強人類性狀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倫理上的辯護,主要的理由是:不可接受的風險-收益比、漠視了胎兒開放性未來的權利,甚至背離了人類尊嚴。 

  那麼,出於醫學目的之胚胎基因編輯該不該得到倫理上的辯護呢?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主張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基因脫靶效應誘發醫源性不可逆傷害,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只是防控遺傳疾病的備選方法之一,直接操縱人類胚胎基因,冒犯了人類尊嚴。當然,即便是不少倫理學家也對上述反對聲音不以為然,更不要說那些志在捷足先登的科研人員了。 

  面對倫理認識分歧,人類社會應該為基因編輯技術設立禁區呢?還是不顧道德風險而「勇往直前」呢?這兩種極端的做法均不可取。中山大學黃軍就在我國主辦的Protein&Cell上發表胚胎基因編輯論文後,我在《科技導報》上曾經以「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之倫理論證」為題表達本人當時的倫理態度。「暫緩」的隱含著兩層含義:出於醫學目的之基因編輯技術臨床應用不存在實質性倫理問題,可以得到倫理辯護,但在程序倫理上存在問題。也就是說,當倫理討論不充分、倫理準則和倫理審查缺失又監管不到位時,一系列不受倫理約束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有可能蔓延,最終危及這項被患者和社會公眾寄予厚望的新興技術本身。21世紀初的幹細胞治療從如火如荼到2012年「自查自糾」政策出臺後的戛然而止就是前車之鑑。

  記者:根據「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形成的科學家一致聲明,科學家們倡導「儘可能使得該技術能夠為人類健康謀求福祉」,同時對可能帶來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也提出倫理準則。您認為,目前形成的聲明是否足以化解基因編輯技術遭遇的倫理道德難題?不可否認,這項研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尋求突破,請您就相關的共識聲明,談一談未來亟需倫理學、哲學、法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家們開展哪些相關思考和研究,為審慎推動這項技術在人類健康福祉的運用中「保駕護航」? 

  張新慶:2015年12月初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開展跨文化的科學和倫理對話,探討技術風險及相關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以及國際和國家管理規則和原則。這是科學共同體吹響了合乎倫理地開展人類胚胎基因技術的號角。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次峰會、一個聲明就可以有效化解基因編輯技術遭遇的倫理道德難題。事實上,在那些棘手的倫理難題上,同一個實驗室的科學家的道德立場也可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如何看待人類尊嚴?什麼是可接受的風險-受益比?這就是倫理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倫理學反思和倫理論證可有可無,甚至成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羈絆。科學進步和倫理規範之間存在必要的張力。科學家、政策制定者、患者、倫理審查委員會、學術期刊和媒體等利益相關者要廣泛、充分地討論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影響,明確該不該做和如何做之類的問題,再制定相應的倫理準則和管理規範並加以嚴格執行。 

  飽受倫理爭議的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為倫理學、哲學、法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家帶來了新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1990年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啟動以後,歐美國家、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等均有一批學者致力於他人類基因組研究之倫理、法律和社會蘊含(ELSI),催生了基因倫理學這樣的新興學科,對基因決定論、基因專利、基因隱私之議題的深入研討為哲學、法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理由相信,以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新穎生物技術也會為廣大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

相關焦點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用基因編輯治療各類疾病的研究在不斷推進中,那麼,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還存在哪些問題呢?,CRISPR/Cas技術迅速成為基因編輯時代最耀眼的「明星」。科學家你追我趕地利用CRISPR/Cas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最火熱的當屬基因編輯療法。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道。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如果在監管完善、合理應用的情況下,可以造福人類和地球,但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技術有哪些長期的副作用?有什麼機制可以防止這種技術用到人類身上?經過基因編輯的牲畜尚未獲得人類食用的許可,這涉及到產品安全、倫理和動物福利。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央廣網北京4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好萊塢大片《X戰警》想像了由於基因進化,人類出現了各種變種人,變種人和普通人之間的衝突把世界代入混亂當中。電影看得很過癮,可如果有一天,變為現實呢?  基因技術的成熟,使得基因可以人為的被「進化」,此前國內外都只限使用於動植物或人類的體細胞,但是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這一限制。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其中,CRISPR 的發現可以最早回溯到 1987 年,由日本大阪大學研究院石野良純首次發現,而 CRISPR 在經歷了多年的探索之後,已經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並且已被實際應用於動植物基因編輯並獲得成功——雷鋒網注意到,就人類而言,這一項技術已經在被用於疾病治療的驗證,並且隨著技術操作範圍(由體細胞轉向胚胎細胞)的擴大,已經引起巨大爭議。
  • 基因編輯帶來了技術革命,也帶入了倫理困境
    基因編輯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基礎研究引發的倫理問題、技術應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遠未成熟,但對於其所可能引發的問題的爭論已經開始。2015年4月,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表了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地中貧血症致病基因修飾的研究成果。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遭倫理拷問,怎麼破?
    >「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高端對話現場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技術遭遇倫理拷問,怎麼破?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
  • 前沿熱點丨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
  • 新技術引發倫理爭議 專家呼籲強化全球治理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人類永生下去?
    未來有一天,人類將利用豬培養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器官,利用腦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症候群。這是頗有爭議的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所說的,他認為,DNA技術的進步將很快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位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培育能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豬,以及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小型大腦。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那是一把特異剪切基因的『剪刀』。」松陽洲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山大學人類胚胎遺傳性致病基因修復實驗採取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該技術是近年在鋅指核酸酶(ZFN)技術、類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技術之後出現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原理來自細菌的適應性免疫防禦機制。相比傳統的基因打靶技術和其他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更為精確、高效和經濟。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當然今人只知道帕格尼尼一生飽受健康問題困擾,無從得知帕格尼尼是否真有這種疾病,而手指靈活也只是成為小提琴家的因素之一。 讓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帕格尼尼生活在一個基因編輯技術完全成熟的時代,他會寧願失去一部分健康,還是失去一部分天才?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作為全國知名的基因學專家,他對轟動醫學界的「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是怎麼看待的?  祁鳴告訴錢江晚報記者,該項目用到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也被稱為「基因魔剪」,難度很高,在美國目前是被禁止在人類胚胎中使用的。而在中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它禁止或是許可。「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這項技術的使用在程序上並沒有問題。」祁鳴說,而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存在於倫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