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未來,人文社會科學家與這一領域的自然科學家將如何共同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近日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和運用於其他醫學領域的醫藥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似乎致力於從更為初始的意義上預測、治療疾病。基因編輯技術的這種訴求的合理性、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新慶: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夢想通過改變人類胚胎內特定的遺傳性狀,讓新生兒不再攜帶致病基因,從而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癒疾病。這種樸素而又善良的治本想法本身並沒有錯。無論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還是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動物實驗階段的生殖細胞系基因治療,都是人類為了自身健康而主動開展的技術嘗試。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如果把這種新穎技術應用於增強正常人性狀和能力的非醫學目的,設計新的基因嬰兒,則這種訴求不具有合理性。
記者:但這一技術理性也觸及一系列爭議。比如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與否?它所可能實現的基於人們主觀意願的「獨家定製」遺傳基因,以人來控制自身進化能否實現優於自然選擇的進化?是否可能造成生物物種不平等性觀念?請您談一談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道德難題。
張新慶:對於諸如基因編輯技術這樣有可能影響到人類基因庫多樣性的「攻擊性」強的嶄新形態,有兩個倫理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該不該做?應該如何做?前者是實質倫理問題,後者是程序倫理問題。在該不該問題上,人類社會已經達成較大共識的是,藉助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來達到生殖目的或增強人類性狀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倫理上的辯護,主要的理由是:不可接受的風險-收益比、漠視了胎兒開放性未來的權利,甚至背離了人類尊嚴。
那麼,出於醫學目的之胚胎基因編輯該不該得到倫理上的辯護呢?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主張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基因脫靶效應誘發醫源性不可逆傷害,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只是防控遺傳疾病的備選方法之一,直接操縱人類胚胎基因,冒犯了人類尊嚴。當然,即便是不少倫理學家也對上述反對聲音不以為然,更不要說那些志在捷足先登的科研人員了。
面對倫理認識分歧,人類社會應該為基因編輯技術設立禁區呢?還是不顧道德風險而「勇往直前」呢?這兩種極端的做法均不可取。中山大學黃軍就在我國主辦的Protein&Cell上發表胚胎基因編輯論文後,我在《科技導報》上曾經以「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之倫理論證」為題表達本人當時的倫理態度。「暫緩」的隱含著兩層含義:出於醫學目的之基因編輯技術臨床應用不存在實質性倫理問題,可以得到倫理辯護,但在程序倫理上存在問題。也就是說,當倫理討論不充分、倫理準則和倫理審查缺失又監管不到位時,一系列不受倫理約束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有可能蔓延,最終危及這項被患者和社會公眾寄予厚望的新興技術本身。21世紀初的幹細胞治療從如火如荼到2012年「自查自糾」政策出臺後的戛然而止就是前車之鑑。
記者:根據「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形成的科學家一致聲明,科學家們倡導「儘可能使得該技術能夠為人類健康謀求福祉」,同時對可能帶來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也提出倫理準則。您認為,目前形成的聲明是否足以化解基因編輯技術遭遇的倫理道德難題?不可否認,這項研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尋求突破,請您就相關的共識聲明,談一談未來亟需倫理學、哲學、法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家們開展哪些相關思考和研究,為審慎推動這項技術在人類健康福祉的運用中「保駕護航」?
張新慶:2015年12月初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開展跨文化的科學和倫理對話,探討技術風險及相關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以及國際和國家管理規則和原則。這是科學共同體吹響了合乎倫理地開展人類胚胎基因技術的號角。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次峰會、一個聲明就可以有效化解基因編輯技術遭遇的倫理道德難題。事實上,在那些棘手的倫理難題上,同一個實驗室的科學家的道德立場也可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如何看待人類尊嚴?什麼是可接受的風險-受益比?這就是倫理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倫理學反思和倫理論證可有可無,甚至成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羈絆。科學進步和倫理規範之間存在必要的張力。科學家、政策制定者、患者、倫理審查委員會、學術期刊和媒體等利益相關者要廣泛、充分地討論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影響,明確該不該做和如何做之類的問題,再制定相應的倫理準則和管理規範並加以嚴格執行。
飽受倫理爭議的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為倫理學、哲學、法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家帶來了新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1990年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啟動以後,歐美國家、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等均有一批學者致力於他人類基因組研究之倫理、法律和社會蘊含(ELSI),催生了基因倫理學這樣的新興學科,對基因決定論、基因專利、基因隱私之議題的深入研討為哲學、法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理由相信,以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新穎生物技術也會為廣大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