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2020-12-04 澎湃新聞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道。

劉見橋表示,技術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技術可以通過一些管理的措施、相關的制度和規定予以規範後,更好地造福人類。

劉見橋還表示,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胚胎的研究對於解決遺傳疾病問題意義重大,雖然運用於臨床仍任重道遠,但將會進一步推進此類研究,「在我的有生之年完全可以實現。」

3月1日,劉見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

論文首頁截圖  廣醫三院供圖

論文部分截圖

該研究通過使用志願者捐贈的卵子和精子,在實驗室中配對了20枚胚胎,其中6枚胚胎攜帶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研究人員對這6枚胚胎進行CRISPR基因編輯,最終,1枚胚胎的全部細胞都被修復了,有2枚胚胎實現部分細胞被修復。

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也是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在胚胎層面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修復。

事實上,這已不是研究者第一次嘗試通過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2015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發布了一項研究,試圖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廣醫三院範勇博士團隊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以抵制愛滋病毒感染。然而,只有低於10%的細胞被CRISPR技術成功修復,效率太低使得這項技術不太可行。

而關於CRISPR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這些報導在發布後,均引起了各方激烈討論。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備受關注。

但與此同時,人們也在設想,如果能從胚胎層面修復有遺傳缺陷的基因,那是不是意味著父母攜帶的遺傳病不會出現在孩子的基因裡,遺傳疾病將會就此被阻斷呢?

3月20日下午,針對此項研究的成果、意義及面臨的問題,劉見橋接受了澎湃新聞的採訪。

首次有人對正常受精的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復

澎湃新聞: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從事此項研究的?

劉見橋:

大概2012年左右我就就開始有這個想法。我在美國做基因工程研究,我本來是醫生,12年到13年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當時萌生了這個想法,看到他們在做小鼠的研究,我在想能不能有一天做人類的研究,把人的致病基因修復一下,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說把一些在動物身上實現的目的和技術,應用到人類身上,能否實現人類優生的目的。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劉見橋

澎湃新聞:

這項研究最大的亮點在哪裡?

劉見橋:

這是首次有人對正常受精的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復,這個胚胎攜帶致病基因,

我們編輯正常受精的、攜帶有致病基因的胚胎,並且把這個胚胎修復過來了,把攜帶有致病基因的胚胎修復成正常的胚胎。之前的研究都是異常胚胎,正常受精是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形成一個二倍體胚胎,異常受精的是三倍體胚胎。

澎湃新聞:

這項研究成果是意料之中的嗎?

劉見橋:

基本上是意料之中的。其實從理論上講,是有這種(編輯成功的)可能性的,是在預料之中的,但是說實話科研不試過也不知道,也很難講,所以這次是在情理之中但又有些讓人驚喜。

澎湃新聞:

此項研究的意義如何?

劉見橋: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將來某一天,有可能對於攜帶致病基因的夫妻雙方,也就是幾乎只能生下患有遺傳病的小孩的夫妻來講,可以通過這個手段生下正常的小孩,也就是不攜帶致病基因的小孩,這是非常大的意義。

但是臨床應用還任重道遠,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我認為這種技術最終得以實踐在我的有生之年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完全可以實現的。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推進相關研究,但是這個事情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起來的。

「菜刀可以殺人也可以切菜」

澎湃新聞:

繼續推進此項研究是否存在問題?如存在,是怎樣的問題?

劉見橋:

這個問題主要是,技術不能濫用,有美國雜誌採訪我的時候我就講了這個問題。他們也是帶了一點攻擊性的語氣來採訪我。

我就談到了,

任何技術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是怎樣去使用這個技術。比如原子能技術,應用於核能、醫學、農業的需求,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做原子彈就會毀滅人類,技術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看如何用它。菜刀可以殺人也可以切菜。

應該規範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而不是一刀切禁止這個技術。美國也是可以做這方面研究,應該正確得加以引導,「疏」比「堵」好。

技術是中性的,可以通過一些管理的措施、相關的制度和規定予以規範後,更好地造福人類。

澎湃新聞:

如果存在倫理爭議的風險,那麼這種風險又是怎樣的?

劉見橋: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

就是我第一次在我們廣醫三院做倫理答辯的時候,醫院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沒有想到這種技術本身在未來的應用前景,在我們醫院倫理委員會爭議都很大,經過了兩年也就是2015年才通過倫理委員會審議,也是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

醫院管理比較嚴,必須通過倫理審查。

當然這個監管是正常的,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

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卻變成很少見,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倫理應該為科研服務,而不是成為科研的絆腳石,而是為科研保駕護航。

過去試管嬰兒很多人也是不接受,怎麼能做試管嬰兒呢?但是現在試管嬰兒已經變成了很普通的東西,這些觀念都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當然有些倫理學家乃至很多人,它對這種變化不理解,這種牴觸不是部分人可以改變的,我這裡不做別人也會做。

實現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澎湃新聞:

你剛才講到經過了兩年才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議?

劉見橋:

爭議很大,非常大。

其實我們在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的研究之前就已開始技術的儲備,人員的培訓以及標本的收集。我們在得到醫院倫理允許後就馬上開始了實驗,2015年底就得到了結果。但就是因為倫理問題,我們的文章而被多家國際期刊拒稿。

隨著後來黃軍就及範勇團隊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的報導面世,國際上逐漸對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相關研究更加理性接納。

這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目前的現狀吧,總是想跟隨別人,還沒有一種引領全世界潮流的心態,之前用的是異常胚胎,我用的還是正常胚胎。

不久前,美國科學院一份長達261頁的報告鄭重提出,「應該允許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以消除鐮狀細胞性貧血等毀滅性遺傳疾病。但基因編輯技術充分應用於人類,當同步設定適當的限制條件。」

之後我的文章也容易發了。

我們應該著眼於這項技術是否真的能給人類帶來有益的改變。沒做怎麼能創新呢,創新就要打破舊的東西而不應墨守成規,當然需要符合規範。

當然國外乃至國內有一些反對的意見,也是正常的。

澎湃新聞:

你剛才講到將繼續推進此項研究,下一步將如何推進這項研究?

劉見橋:

肯定要推進。這次研究的量還很少,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面肯定要繼續推進。

有效性就是能夠編輯、編輯的效率,6個胚胎進行編輯,真正成功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都編輯了,如果效率更高當然更好。

安全性的話,編輯的胚胎不能有新的突變,然後能夠繼續發育得到囊胚,有繼續發育的可能。

所有的研究都是圍繞有效性和安全性來展開。

我們這項研究叫應用基礎研究,做研究的目的是朝著應用方向走,至於能否應用那就要看研究的結果了。

CRISPR-Cas9技術實現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條道路要走。

就目前的結果來看,雖然我們的研究發現CRISPR-Cas9對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修復效率不低,

但該技術還遠遠不能安全地用於胚胎編輯。

為了更安全地使用CRISPR技術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基因修復,

我們需要找到防止胚胎嵌合的方法,而且還要對編輯過的胚胎進行各種測試,以保證沒有產生任何錯誤基因,確保後代安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記者:和運用於其他醫學領域的醫藥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似乎致力於從更為初始的意義上預測、治療疾病。基因編輯技術的這種訴求的合理性、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新慶: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夢想通過改變人類胚胎內特定的遺傳性狀,讓新生兒不再攜帶致病基因,從而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癒疾病。這種樸素而又善良的治本想法本身並沒有錯。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的帶領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人類胚胎基因,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成果也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β型地中海貧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發育不良、骨骼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而類似的遺傳疾病還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遺傳,就像他們的祖先中了某種不可解的詛咒。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改變遺傳信息,等於修改了「天命」、「天條」,尤其在人類基因編輯領域,倫理問題尤其突出。正因為這把剪刀之鋒利,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難確定,用在胚胎基因編輯上,實驗室操作尚可控制而安全性和穩定性仍未過關,如果允許用於臨床,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正在研究家畜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倫理問題。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三、這項最新研究的目的在於掌握髮育中的基因蘭納和同事將使用一種稱之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以此開啟或者關閉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一些特殊基因。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希望掌握更多基因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導致人們不孕不育的基因。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科學家你追我趕地利用CRISPR/Cas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最火熱的當屬基因編輯療法。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嘗試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包括愛滋病相關基因、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和遺傳性「肥厚型心肌病」突變基因等。
  • 避免倫理爭議?科學家在子宮裡矯正胚胎致命基因突變
    但一些罕見的情況下,嬰兒體內會出現基因突變,讓表面活性蛋白出現缺陷。在母體中,嬰兒尚可以通過胎盤獲得氧氣。但在出生後,需要自主呼吸的患兒由於肺部功能不足,往往會在幾個小時內快速出現呼吸衰竭,導致死亡。目前,我們對於這種疾病幾乎無能為力。想要挽救這些嬰兒的生命,我們必須在他們誕生前,就矯正胚胎的致命基因突變。而本項研究則對「胚胎基因療法」的可行性進行了檢驗。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一文中寫道:2015 年 3 月,5 位學者在 Nature 聯名發表文章 Don’t edit the human germ line (不要編輯人類生殖細胞),呼籲科研工作者謹慎使用基因編輯工具編輯生殖細胞基因組。然而,一個月後,中山大學黃軍發表文章,報告了使用 CRISPR 技術編輯 86 個無活性人類胚胎,以期修改能夠導致地中海貧血的 HBB 基因。
  • 全球第二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現身中國
    從2014年4月至9月,研究者從87名志願者那裡收集了213枚三原核受精卵,即原本不能正常發育的人類胚胎細胞。研究者通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對這些受精卵中的基因ccr5進行編輯,結果發現26個人體胚胎細胞中,僅有4個細胞的基因成功被修飾,基因編輯的脫靶問題突出,表明該技術存在大量瓶頸。此次實驗的所有胚胎在三天後均被銷毀。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新技術引發倫理爭議 專家呼籲強化全球治理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遭倫理拷問,怎麼破?
    >「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高端對話現場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事實上,與以往利用小鼠胚胎或者人類成體細胞進行的研究相比,黃軍就在此次實驗中觀察到的基因脫靶比例也要高得多,而且僅有1/3的胚胎細胞基因得到了修飾。 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人體當中的運用。 來自生命倫理學家的辯護 對於人類的基因改造,學術界的分歧一直很大,關鍵問題就在於倫理道德。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技術遭遇倫理拷問,怎麼破?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倫理爭議最受關注根據中國社科院組織的相關調查,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雙雄在港同臺發聲
    圖丨 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現場(來源:DT君)而近幾年呈爆發式增長的 CRISPR 研究和應用都充分證明,這項技術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變革,無論是糧食生產還是醫療健康,其都可能引發革命性的變化。而這一次,所有人都將目光放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上。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項目申請人賀建奎名下有多家...
    同時,這也被認為是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的歷史性突破。不過,消息釋放不久之後,在倫理道德爭議之外,也引發其合法性方面的質疑。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對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等操作。
  • 人類基因編輯實驗的法律規制
    2015年4人類基因編輯實驗的法律規制———兼論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的法律議題王 康*內容摘要:人類胚胎基因實驗以人類胚胎或前胚胎為實驗對象,在技術上有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篩選、基因編輯(基因改造)等類型,引發了一系列倫理、社會和法律爭議。 在國際範圍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被嚴格禁止或限制,而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則可能為各國接受。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