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2020-12-06 IT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掌握胚胎早期發育狀況,未來或將對治療不孕不育症以及預防流產產生積極作用。以下是關於相關研究的五個關鍵問題:

一、這並不是科學家首次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2015年,中國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試圖改變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特別是改變涉及供血障礙β地中海貧血症的相關基因。一年之後,中國另一支研究小組也嘗試編輯人類胚胎以抵禦愛滋病毒對人體的感染。但在以上兩個實驗中,經過編輯的人類胚胎並未能完全發育成人類嬰兒。據推測這可能是由於在試管授精期間胚胎由兩個精子受精完成,因此包含了一組多餘的染色體,使胚胎在發育關鍵時期無法繼續發育存活。

二、經過編輯的胚胎將不會用於懷孕生育

相比之下,蘭納編輯的人類胚胎非常健康。從理論上講,該胚胎能夠導致懷孕生育。根據NPR報導,該胚胎來自於一對夫婦的捐贈。但是蘭納表示,他不會讓胚胎發育超過14天,最初計劃僅僅是讓該胚胎發育7天時間。蘭納指出:「我反對以任何方式培育『設計嬰兒』。」

三、這項最新研究的目的在於掌握髮育中的基因

蘭納和同事將使用一種稱之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以此開啟或者關閉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一些特殊基因。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希望掌握更多基因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導致人們不孕不育的基因。在研究的早期階段,蘭納和其同事研究了88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階段的基因情況,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新的研究中經過編輯的基因。

四、人類胚胎編輯仍有爭議

雖然這項最新研究中蘭納和同事明確表示胚胎發育時間不會超過14天,但是這項研究仍受到一些科學家們的關注與擔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基因和社會研究中心的馬爾西·達諾夫斯基(Marcy Darnovsky)在接受NPR採訪時指出,最令人擔憂的一個問題是,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技術是最新的,研究人員很容易犯錯,導致新的人類遺傳疾病的出現。

另一個關注的問題是,這項研究或將會朝向「設計嬰兒」的方向發展。反對者表示,應當對該技術進行更多討論,以防止該技術的濫用。在二月份的一份聲明中,達諾夫斯基指出,「目前,關於這種對社會造成潛在影響技術問題的相關討論才剛剛開始。現在要確保基因編輯技術不會被用於設計嬰兒。」

五、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技術正逐漸被人們接納

近期,在以提高人體健康為由的情況下,各種科研活動開始被允許實驗人類胚胎編輯技術,。在2015年12月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研究人員就人類胚胎編輯實驗的實施以及限制做了相關討論。

該峰會指出,人類胚胎編輯技術不得用於懷孕生育。峰會表示,用於生育的人類胚胎編輯技術是「不負責任」的

然而,峰會成員也表示,諸如蘭納這種使用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研究是可以接受的。據悉,英國一個研究小組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被批准使用了CRISPR技術,這項研究可使人類胚胎存活,但是依據相關規定胚胎發育7天就將被終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2008年05月12日 07: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等媒體援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近日成功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的帶領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人類胚胎基因,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成果也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β型地中海貧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發育不良、骨骼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而類似的遺傳疾病還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遺傳,就像他們的祖先中了某種不可解的詛咒。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主張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基因脫靶效應誘發醫源性不可逆傷害,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只是防控遺傳疾病的備選方法之一,直接操縱人類胚胎基因,冒犯了人類尊嚴。當然,即便是不少倫理學家也對上述反對聲音不以為然,更不要說那些志在捷足先登的科研人員了。   面對倫理認識分歧,人類社會應該為基因編輯技術設立禁區呢?還是不顧道德風險而「勇往直前」呢?這兩種極端的做法均不可取。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科學家證實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中山大學的科學家承認,他們已經成功實現了首次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過,對於這項成就,科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有的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這項技術有可能被父母錯誤使用,以人為選擇他們希望傳給後代的基因。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軒然大波……
    賀建奎 資料圖 報導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然而,基因編輯由於風險係數高、不可逆轉性及其他倫理因素,一直爭議較大。基因編輯應當被允許還是被禁止?基因編輯技術合理利用的邊界問題、與基因編輯相關的倫理與法理討論,從未停止過。
  • 【盤點】中國特色式的人類克隆 基因編輯胚胎?我們該何去何從?
    ;來自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利用CRISPR技術人工地誘導了人類細胞發生突變,從而使得人類機體細胞對HIV更加耐受,而HIV是引發AIDS的病毒,這篇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是世界上第二篇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論文。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將用於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
    —CRISPR,或許很快就可以被用來研究人類胚胎了,近日,來自英國的監管委員會將去評估敲除日齡胚胎發育基因所引發的效應,來自科瑞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Kathy Niakan討論了該項目背後的基本原理,同時他們還希望這項調查有一天或將改善人類的不育療法。
  • 科學家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轉基因人或將出現?
    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不同於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狀態(比如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的基因突變,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確切位置的基因。雖然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在人類胚胎應用CRISPR有極大困難。但黃軍就和他的團隊還是藉此成功編輯了引起地中海貧血症的HBB基因。
  • 美首批基因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   今日視點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7月26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人員利用CRISPR技術,對大批單細胞胚胎的DNA進行了基因編輯。這是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開展的基因編輯研究。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項目申請人賀建奎名下有多家...
    同時,這也被認為是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的歷史性突破。不過,消息釋放不久之後,在倫理道德爭議之外,也引發其合法性方面的質疑。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對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等操作。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一直是一件飽受爭議的事情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警報再拉響,賀建奎「醜聞」重提
    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揭示,該方法引發目標位點或附近基因組大的、不必要的改變,可能加劇人們對於可遺傳基因組編輯安全性的擔憂。 但無論如何,這些安全問題仍為正在進行的關於科學家是否應該編輯人類胚胎以預防遺傳疾病的辯論提供了信息,即這個過程仍存爭議,因為它對基因組產生了永久性的變化,可以傳給幾代人。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科學家你追我趕地利用CRISPR/Cas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最火熱的當屬基因編輯療法。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嘗試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包括愛滋病相關基因、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和遺傳性「肥厚型心肌病」突變基因等。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
  • 基因編輯會導致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
    這些結果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編輯安全性的擔憂。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一直是一件飽受爭議的事情(圖源:Pascal Goetgheluck/Science Photo Library)最近,科學家又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這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大量不必要的改變。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