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2020-12-06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廣醫三院醫學團隊全球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修復遺傳性缺陷基因。

    一個細微的基因點位缺失、重複、錯誤,就可以讓人患上各種各樣的遺傳病。如果在生命最初始階段的胚胎就進行基因編輯,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加以修復,是否意味著可以糾正這些疾病?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但這一實驗的成功,實際上為將來的定製健康的嬰兒提供了技術儲備。

    6000多種遺傳性疾病 源自於單一基因突變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許多疾病都源自於微觀如基因層面的一小段變化。原本規律排列的基因組序列,中間有一段缺失、重複、錯誤,患者本人和其後代就會表現出一種病態。

    通過長期的觀察、積累,目前現代醫學發現一共有6000多種遺傳性疾病,源自於單一基因的突變。比如廣東地區高發的蠶豆病(G6PD缺乏症)和地中海貧血。為了治療這些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病,醫學界想了許多的辦法,但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配方食物治療,基本都是治標不治本。而針對某些疾病,比如地貧,更為徹底的治療方式則需要進行幹細胞移植,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統。

    但如果能夠在患者的生命處於最初始的胚胎階段,就對其特定的致病基因進行改造,這是不是可以一勞永逸?在沒有基因編輯技術之前,這類想法顯得天方夜譚,有了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並且編輯的效率大大提升了,類似的基因改造計劃成為了可能。劉見橋教授團隊,這次進行的研究,是在二倍體胚胎上進行基因編輯。他們驗證的是該基因編輯技術能否在健康、正常(相對於三倍體而言,能夠孕育出生命)的胚胎上,也能屏蔽掉某些疾病。

    獲得20枚二倍體胚胎6枚為患病或基因攜帶胚胎

    劉見橋團隊在對致病基因進行修復時,先採用的也是異常的三倍體胚胎。結果顯示修復率很低,只有10%-20%的機率能夠修復G6PD患者和重性β地貧患者的致病基因。「類似的修復成功率,距離臨床應用是非常遙遠的。10個胚胎接受改造,成功一兩個,效率過於低下。」劉見橋表示。

    那麼,二倍體胚胎也一樣嗎?隨後,團隊嘗試將其應用於二倍體胚胎。研究所使用的是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患者捐贈的未成熟卵子,科研人員先將這些未成熟卵子在體外誘導成熟,然後與確診攜帶有遺傳致病基因的捐贈精子進行體外配對,從而獲得了20枚二倍體胚胎。根據遺傳學規律,這些胚胎中,將有一半的機率,攜帶這些遺傳病基因。

    事實上,也大致如此。來源於G6PD缺乏症患者的精子,在與卵子結合後,一共形成了10個胚胎。結果是8枚胚胎完全正常,兩枚攜帶了致病突變基因。而來源於重性β地貧基因攜帶者捐獻的精子,同樣與10枚卵子細胞進行了結合,形成了10個胚胎。其中6個胚胎為健康胚胎,4個則明確為攜帶致病基因的胚胎。這些已經明確的患病或基因攜帶胚胎,就成了劉見橋團隊下一步開展基因編輯試驗的對象。

    將突變基因剪掉後 有一枚細胞實現全部修復

    有了更加明確的試驗對象,團隊成員開始對那些明確攜帶突變基因的胚胎加以編輯。比如G 6PD缺乏症,捐精者是G6PD酶基因G 1376T突變攜帶者,G1376T這基因的突變是導致蠶豆病的常見原因。CRISPR/Cas9相當於基因剪刀手,它能精確地將突變的基因剪掉,然後再與研究人員體外合成的正常的基因片段完美結合。

    兩個胚胎中,一個突變基因得到了徹底修復,另一個則修復得並不徹底,CRISPR只是關閉了部分細胞中的G6PD基因,而不是修復它。對G 6PD的基因修復率約成功50%。針對重性β地貧胚胎的基因修復,則更加顯得撲朔迷離。之前取得的4枚攜帶突變基因的胚胎,同樣用上了CRISPR這個基因剪刀。結果是其中一枚,被觀察時發生了另一類型的突變,現有的醫學經驗,還沒辦法驗證這一類突變的好壞。「這也是基因編輯過程中較容易出現的一種狀況,編輯後的新突變體」,劉見橋表示,這一個胚胎,肯定被歸結到了編輯失敗的組別當中。另外的3枚胚胎,也沒有完全成功。其中一枚,檢測時發現部分細胞得到了修復,另兩枚則沒有成功修復。

    6個供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胚胎,樣本量確實是小了點。但實驗結果顯示,有1枚胚胎的全部細胞都被修復了,有2枚胚胎實現部分細胞被修復。這證實了,CRISPR在二倍體胚胎中的效果要比之前在三倍體胚胎中的應用好得多,基因編輯技術依然顯示出強大的阻斷遺傳性疾病垂直傳播的潛力。劉見橋表示,現有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能夠在胚胎植入前對胚胎進行診斷,選取正常健康的胚胎植入體內,避免遺傳缺陷患兒的出生。「但有些遺傳病是100%遺傳給子代的如顯性遺傳病,類似對胚胎進行的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她們生育健康後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釋疑

    實現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布了一項研究試著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症的特殊基因,取得了成功。2016年,廣醫三院範勇博士團隊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通過敲除和關閉愛滋病毒在人體致病的通道相關基因,以抵制愛滋病毒感染也取得了成功。兩位科學工作者,當時使用的人類胚胎,均為病態的胚胎,註定無法形成人類健康生命的胚胎。

    首次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劉見橋教授的這項研究更真實地說明了該技術對於阻斷人類致病基因子代傳播的潛力。劉見橋認為,「CRISPR/Cas9技術實現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條道路要走。就目前的結果來看,雖然我們的研究發現CRISPR/Cas9對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修復效率不低,但該技術還遠遠不能安全地用於胚胎編輯。而且還要對編輯過的胚胎進行各種測試,以保證沒有產生任何錯誤基因,確保後代安全」。

    背景

    美國國家科學院:應允許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

    自2015、2016年發表的關於CRISPR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報導後,各方激烈討論。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也備受關注,歐美的醫學專家、神學家們覺得這是人類代替了上帝的工作,哪怕這個胚胎的解決註定是死亡。

    技術上的瓶頸可以突破,倫理上的藩籬卻很難在短期內打開。畢竟,這一技術的應用,實際上使得完美人類、完美兒童的夢想成為可能。如果人類能夠認識到所有的基因和其所代表的健康密碼、生命信息之間的關聯。然後用基因剪刀一一加以修飾,那樣修飾過後的後代,是不是還能算完整意義的人類,這會爭論和探討很久。

    2017年2月1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出臺一份長達261頁的報告,鄭重提出「應該允許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以消除鐮狀細胞性貧血等毀滅性遺傳疾病,但基因編輯技術充分應用於人類,當同步設定適當的限制條件」。可以看到,當前研究者以及公眾現在更加理性地看待此類研究。胚胎編輯技術也逐漸被人們接納。

    出品:南方都市報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白恬 曾豔婷

相關焦點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定點突變、小片段的缺失、甚至大片段的替換等等。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三院產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的範勇教授分享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議題,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範勇教授重點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
  • 遺傳病幹預不等於基因編輯
    近日,基因編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很多人不明白,基因編輯跟遺傳病治療有什麼區別?目前的胚胎診斷是不是基因編輯?對此,本報特別邀請生殖醫學專家解惑答疑。人類基因是長期進化、不斷演變的產物,目前人類還不完全具備辨別好基因、壞基因的能力。
  •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新聞—科學網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揭示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   8月3日,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癒三名遺傳病患者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在歐洲血液學協會召開的一次視頻會議上,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CRISPR技術對患者的骨髓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兩名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不再需要輸血
  • 媒體探訪實驗室:試管嬰兒可阻斷遺傳病基因,不需基因編輯
    媒體探訪實驗室:試管嬰兒可阻斷遺傳病基因,不需基因編輯 範麗芳 屈麗霞/中新網 2018-12-03 21:15
  • 美首批基因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
    美國首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OHSU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領導了這次研究,他拒絕對實驗結果進行評論,並表示是否公布還沒最後決定。但實驗組其他科學家證實,他們確實利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了編輯。實驗組核心成員、美國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吳軍對媒體表示:「據我所知,這是美國首例對人類胚胎開展的基因編輯研究。」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原標題: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科技日報北京3月2日電 (記者聶翠蓉)法國研究人員在2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基因療法成功治癒身患鐮狀細胞貧血的15歲男孩,該療法在其他7位患者身上也顯示出驚人療效。這是基因療法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 基因編輯猴子胚胎帶來新希望,這種方法曾治癒兩名愛滋病毒感染者
    ,插入一個基因突變,在過去十年中,這種基因突變治癒了兩名男子的愛滋病毒。成長中的胚胎(底部圖片中正在發育)如果被代孕者攜帶至成熟,將幫助研究人員研究該突變作為治療愛滋病毒的潛在方法。十年前,一名感染愛滋病毒男子因一種基因被治癒,現在這種基因已成功添加到發育中的猴子胚胎中,以研究更多潛在的疾病治療方法。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軒然大波……
    基因編輯嬰兒:法律明確禁止,各國共識「不得用於妊娠」 基因編輯即藉由一定技術,精確定位基因組的某一位點,並對該位點上的基因進行刪除、修改或者插入新的基因片段,實現對基因組的定點修飾,以達到修復缺陷或者治癒疾病的目的。此技術不僅可修改胚胎、消除遺傳病,理論上甚至能夠改變人的外貌,讓父母「設計嬰兒」。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迄今,只有中美兩國實施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16日報導,美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進行了本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報導稱,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研究人員專門以遺傳疾病相關基因為靶基因,對大量單細胞胚胎進行DNA編輯。該雜誌不能確定這項新的研究選擇哪些致病基因進行編輯。
  • 基因編輯會導致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
    這些結果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編輯安全性的擔憂。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一直是一件飽受爭議的事情(圖源:Pascal Goetgheluck/Science Photo Library)最近,科學家又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這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大量不必要的改變。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人類首次進行體內基因編輯實驗 遺傳病將有望治癒
    11月13日,患有亨特氏症候群的馬德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夫兒童醫院接受了一次大膽的治療:體內基因編輯。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體內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疾病。據外媒報導,和CAR-T等將患者細胞取出改造後回輸、或是用AAV導入cDNA進行體內功能性蛋白表達的基因治療不同,馬德這一次的治療更為徹底,他的基因組信息將永久性改變。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警報再拉響,賀建奎「醜聞」重提
    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揭示,該方法引發目標位點或附近基因組大的、不必要的改變,可能加劇人們對於可遺傳基因組編輯安全性的擔憂。POU5F1基因中製造突變,結果顯示,在18個經過基因組編輯的胚胎中,約有22%的細胞存在非預期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且跨度為4-20kb,影響了POU5F1周圍大片的DNA。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我們請來劉見橋教授擔任我們的授課老師,從β-地中海貧血和馬凡症候群兩項遺傳病的基因編輯研究入手,為我們科普兩大基因編輯手法。授課老師劉見橋曾豔婷DNA(基因)與遺傳病人人都知道DNA,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被稱為基因。
  • 我市可孕前診斷單基因遺傳病 孩子告別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
    原標題:我市可孕前診斷單基因遺傳病 孩子告別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本報訊 (記者 石亨)昨天,重慶晨報記者從第十八屆重慶輔助生殖醫學會議上獲悉,就在今年,重慶已經成為西南地區首個在胚胎植入母親子宮前就能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城市。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