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黃光輝)美國紐約時間10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與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聯合署名的論述文章。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

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科學家嘗試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基礎研究以及疾病治療和預防中。其中,在疾病治療和預防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應用於恢復成體病變器官的功能以及預防未來後代的遺傳病發生。與其他醫學進步一樣,每一種新技術的應用隨之而來的都有它特定的利益、風險、規則、倫理和社會影響等問題。基因編輯同樣存在類似的重要問題,例如:如何平衡潛在利益與意外傷害風險;如何管理這些技術的應用;如何將社會價值融入臨床和政治考量;以及如何尊重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差異,尤其是當這些民族文化差異可以決定人們對是否應該應用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技術的看法的時候。

被《科學》雜誌評為2015年度科學突破的CRISPR / Cas9系統提供了一種較從前的方法能更準確和靈活地改變DNA的基因編輯技術。隨著這一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尤其是CRISPR / Cas9系統在2015年第一次被用來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之後,全世界範圍內針對這項技術可能對未來人類產生的影響掀起了激烈的辯論。領域內資深科學家在2015年01月的一次會議中提出並討論關於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倫理以及監管問題。基於此,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以及英國皇家學會在2015年12月聯合召開了人類基因編輯的國際峰會。峰會召集了22位各領域的專家組成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共同討論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倫理以及監管問題。經過多輪的討論和修改,委員會於2017年2月14日發表人類基因編輯的報告書。

在報告書發表幾個月後的2017年10月5日,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的10位專家聯合在Cell Stem Cell上發表關於人類胚胎編輯的新論述。論述在再次重申報告書中的重要點之外提供了關於可遺傳的基因編輯的一些澄清和新想法。

專家認為,隨著近期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深入,我們對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理解正在加深。而這些理解一方面可能在未來幾年對世界範圍內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礎,而在另一方面則可能引起對2017年01月的報告書的補充和修改。但無論如何,這些前沿性研究均可以有力地推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研究並加深公眾對相關研究的理解。

專家同時認為,雖然存在種種限制,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有效推動人類胚胎發育學的研究。當然如果對於人類胚胎研究的限制可以進一步地合理放開,科學界將能夠取得成果將更加巨大。

專家最後認為國際合作可以有效地擺脫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中受到的經費,地域性政策,胚胎資源以及重複性研究的限制,從而更加有效的推動可遺傳型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因此,一個學術聯合會將可以有效的協調此類國際合作。

而專家們希望這樣的學術聯合會可以向著四個方向努力:完成包含調控網絡的人類胚胎發育的細胞譜系圖;繪製從受精卵到原腸胚的人類胚胎單細胞解剖圖;完善胚胎發育中遺傳缺陷的資料庫;建立服務於人類胚胎研究的共享工具和資源平臺。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CRISPR編輯人類胚胎的重要論文,指出這種工具在編輯特定的基因後,有可能會移除一大段染色體!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 GATA3基因:幹細胞的「分院帽」,很早就開始激活胚胎幹細胞分化
    新生們逐個戴上分院帽,分院帽會將他們分到不同的學院,格蘭芬多,斯萊特林或拉文克勞……在人類的胚胎發育中也有這麼一頂「分院帽」,那是一段重要的基因,叫GATA3基因。在最近發表於《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發現,在這種基因的作用下,胚胎幹細胞意外地提前分化,不可逆轉地分化成體內200多種細胞類型中的一種。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將用於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
    2016年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或許很快就可以被用來研究人類胚胎了,近日,來自英國的監管委員會將去評估敲除日齡胚胎發育基因所引發的效應,來自科瑞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Kathy Niakan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迄今,只有中美兩國實施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16日報導,美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進行了本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據報導,舒赫拉特及其同事在2013年首次成功複製人類幹細胞,重新編碼人類皮膚細胞,使其恢復到胚胎狀態。2007年,舒赫拉特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創造了首個克隆猴胚胎並從中提取了幹細胞。
  •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2018-12-14 05:31:27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一些在發育過程中特定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在動物體內進行基因功能缺失的研究,這對於揭示以前不能在體內充分證明的分子調控機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幹細胞水平上利用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瞬時或長期表達,來研究基因在胚胎不同發育時期的作用。中科博生。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近年來採用單細胞測序及報告基因示蹤等技術研究發現,這是基因表達調控的內生隨機性、細胞生長微環境的差異性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各種幹細胞的普遍特性。 小鼠胚胎幹細胞是一種萬能(pluripotent)幹細胞,在嵌合體胚胎實驗中可以發育成為動物胚胎細胞。
  • 科學家跨物種雜交,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培養成熟人體細胞
    人類曾經創造出一些跨物質的雜交動物,例如騾子、獅虎獸、鯨豚等。那人類能跨物種雜交嗎?小編接下來要說的可不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了。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將人體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內,想要嘗試跨物質雜交,還將研究結果在5月13日發布在了《Science Advance》雜誌上。
  • 廣州生物院JBC發表幹細胞新成果
    主要從事人胚胎幹(ES)細胞多能性及自我更新的分子生物學調控和人誘導性多能幹(iPS)細胞的形成及臨床應用的可行性實驗室研究,研究成果曾經發表在Cell、Cell Stem Cell、FASEB J、JBC等國際學術期刊。
  • 首次製造出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它只攜帶單拷貝人類基因組,而不是通常在正常幹細胞中發現的兩個拷貝人類基因組。他們然後利用一種螢光染料標記DNA,分離出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其中它們散落在更多的二倍體細胞中間。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是多能性的,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分化為很多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心臟細胞和胰腺細胞,同時保持著單套染色體。
  • 科學家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中 培養出含4%人類細胞的胚胎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將兩種不同動物物種的基因構建模塊混合在一起,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電影的開端,但這正是一個研究小組剛剛通過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所做的事情。僅僅兩個多星期後,該團隊就獲得了更成熟的小鼠胚胎,其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 胚胎幹細胞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獨門秘笈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基因組遺傳學實驗室的Stadtman研究員Eros Lazzerini Denchi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DNA受損時,大多數的細胞修復暴露的端粒,而胚胎幹細胞與之不同,胚胎幹細胞啟動了特殊的基因,後者通常指在發育的早期發揮作用,進而避開不想要的DNA修復。研究團隊的發現來源於小鼠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25日的《自然》雜誌(Nature)。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研究鑑別幹細胞生物學調控基因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三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與已知在哺乳動物中參與調控胚胎幹細胞的蛋白極其相似。這些幹細胞生物學的新見解或將推動實現幹細胞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3月2日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基因編輯「催生」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胚胎幹細胞起源於胚胎時期。它不僅可以長期自我複製,還具有分化形成人體內各種組織細胞的潛力。 通過控制人胚胎幹細胞的分化,可修復或替換那些受損和「即將退休」的組織細胞,用於治療心肌梗死、糖尿病、骨髓細胞疾病、老年性退化症等多種疾病。
  • 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長壽蛋白FOXO3獲得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在Cell Stem Cell雜誌發表題為「FOXO3-engineered human ESC-deri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