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突破!首次製造出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2020-11-27 生物谷

2016年3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和紐約幹細胞基金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產生一種新類型的胚胎幹細胞,它只攜帶單拷貝人類基因組,而不是通常在正常幹細胞中發現的兩個拷貝人類基因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r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aploi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這項研究中描述的這種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是首個已知的能夠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攜帶親本細胞基因組單拷貝的人子細胞。

人類細胞被認為是雙倍體的,這是因為它們遺傳兩套染色體,總共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母親,23條來自父親。唯一的例外就是生殖細胞(卵子和精子),它們是單倍體細胞,含有一套染色體,即23條染色體。這些單倍體細胞不能通過分裂產生更多的卵子和精子。

之前利用人卵細胞產生胚胎幹細胞的努力可導致雙倍體幹細胞產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促進未受精的人卵細胞發生分裂。他們然後利用一種螢光染料標記DNA,分離出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其中它們散落在更多的二倍體細胞中間。

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是多能性的,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分化為很多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心臟細胞和胰腺細胞,同時保持著單套染色體。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阿茲列裡幹細胞與遺傳研究中心主任Nissim Benvenisty博士說,「這項研究給我們提供一種新類型的胚胎幹細胞,它們將對人類遺傳和醫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幹細胞將給科學家提供一種新的工具,改善我們對人類發育的理解,以及我們為何是有性繁殖而不是單親繁殖。」

研究人員能夠證實利用可以靶向的僅僅一套基因,人單倍體幹細胞可能成為一種用於遺傳篩選的強大工具。能夠影響單倍體幹細胞中的單拷貝基因將有潛力促進生物醫學領域(如癌症研究、精準醫學和再生醫學)的遺傳分析。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阿茲列裡幹細胞與遺傳研究中心博士生Ido Sagi解釋道,「使用人單倍體細胞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更加容易編輯它們的基因。」在雙倍體細胞中,檢測單拷貝基因突變的生物學效應是比較困難的,這是因為另一個拷貝基因是正常的,作為備份發揮作用。

鑑於這項研究中描述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與卵細胞供者基因匹配,它們可能能夠被用來開發基於細胞的療法來治療諸如失明和糖尿病之類的利用基因相同的細胞會提供治療優勢的疾病。這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內容與生殖細胞相同,所以它們可能也可用於生殖目的。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Dieter Egli博士說,「這項研究是不同大陸不同研究機構之間合作開展研究的傑出範例。」(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er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aploi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doi:10.1038/nature17408

Ido Sagi, Gloryn Chia, Tamar Golan-Lev, Mordecai Peretz, Uri Weissbein, Lina Sui, Mark V. Sauer, Ofra Yanuka, Dieter Egli & Nissim Benvenisty

Diploidy is a fundamental genetic feature in mammals, in which haploid cells normally arise only as post-meiotic germ cells that serve to ensure a diploid genome upon fertilization. Gamete manipulation has yielded haploid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from several mammalian species1, 2, 3, 4, 5, 6, but haploid human ES cells have yet to be reported. Here we generated and analysed a collection of human parthenogenetic ES cell lines originating from haploid oocytes, leading to the successful iso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uman ES cell lines with a normal haploid karyotype. Haploid human ES cells exhibited typical pluripotent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lf-renewal capacity and a pluripotency-specific molecular signature. Moreover, we demonstrated the utility of these cells as a platform for loss-of-function genetic screening. Although haploid human ES cells resembled their diploid counterparts, they also displayed distinct properties including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and of genes involved in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longside reduction in absolute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nd cell size. Surprisingly, we found that a haploid human genome is compatible not only with the undifferentiated pluripotent state, but also with differentiated somatic fates representing all three embryonic germ layer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despite a persistent dosage imbalance between the autosomes and X chromosome. We expect that haploid human ES cells will provide novel means for studying human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development.

相關焦點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
  • 胚胎技術重大突破 未來也可人工製造?
    在科學家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胚胎後,人工製造的人類胚胎很快也將能夠被培育出來。Cambridge University mixed two kinds of mouse stem cells and placed them on a 3D scaffold.
  • 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幹細胞系發生癌症相關突變
    2017年5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於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人胚胎幹細胞系當中,5種人胚胎幹細胞系在腫瘤抑制基因TP53上獲得突變。其中的兩種人胚胎幹細胞系H1和H9已用於人體中,不過還沒有證據證實它們在受者體內導致癌症產生。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他們的發現推動了利用人類幹細胞從胎兒前腸來培養器官,這些器官包括氣管、食道、胃、肝臟、膽囊、膽管和胰腺。辛辛那提兒童研究所類器官發育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亞倫·佐恩(Aaron Zorn)表示,「通過對小鼠胚胎的單細胞分析,我們定義了控制間充質細胞發育的複雜信號網絡,這些間充質細胞形成了對器官功能至關重要的平滑肌和成纖維細胞組織。
  • Nature:胚胎幹細胞在體外自我組裝成胚胎樣結構
    2018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哺乳動物身體的結構在胚胎植入子宮後不久就已建立。身體的前後軸、背腹軸和中間外側軸在協調胚胎的各個區域中的DNA轉錄的基因網絡的調節下便已確定了。
  • Stem Cells:樂衛東等研究胚胎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瘤性獲突破
    年11月30日,幹細胞權威雜誌Stem Cells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樂衛東等研究胚胎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瘤性獲突破。胚胎幹細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胚胎幹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因此,胚胎幹細胞是細胞移植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細胞來源。但是,胚胎幹細胞治療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成瘤風險,移植細胞中存在的未分化的胚胎幹細胞會在被移植體內成瘤。因此除去移植細胞中存在的未分化的胚胎幹細胞是國內外胚胎幹細胞治療研究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
  • Nature:揭示在胚胎中,造血幹細胞為何不產生淋巴細胞?
    2018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造血幹細胞(HSC)一直被認為是所有血細胞的祖先。在我們出生後,這些多能性幹細胞產生了我們的所有血細胞譜系:淋巴系細胞(lymphoid cell)、髓系細胞(myeloid)和紅系細胞(erythroid cell)。
  • 劉伯寧:評全球首個胚胎幹細胞藥物
    1996年,當英國科學家利用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製造出克隆羊「多莉」時,人們看到這一夢想實現的可能。但隨後由於「體細胞克隆技術」備受爭議,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人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在近十餘年進展緩慢。於是,科學家又將目光轉向基於幹細胞的「細胞療法」。 「幹細胞」的「幹」字含有「起源、發生」的意思。幹細胞,顧名思義,是能發育成機體其他組織器官的細胞。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6-09-14  瀏覽:
  • Nature: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iPS細胞是「初始化」後的普通體細胞,但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種組織細胞。更重要的是,它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受到科學家的青睞。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和胚胎幹細胞分別植入實驗用的老鼠胚胎中,嘗試能否使其發育成健全的身體各組織。
  • 美批准13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用於研究
    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3月解除用聯邦政府資金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限制以來,美國家科研機構首次批准將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用於研究。  柯林斯當天在一個電話新聞發布會上說,在獲得批准的幹細胞系中,11個由波士頓兒童醫院副教授喬治·戴利製成,兩個由洛克菲勒大學製成。該院還在對其他96個幹細胞系進行評估,預計今後數天將有更多幹細胞系獲批。
  • 再生醫學技術獲重大進展-科學家首次不使用病毒研製出iPS細胞
    英國和加拿大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新方法,首次不使用病毒,安全地將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該技術有望使生物醫學研究今後無需使用人類胚胎就可以製造幹細胞,這是再生醫學領域的一個重大進步,相關研究發表於3月1日的《自然》網站。   幹細胞是身體的主控細胞,產生所有的身體組織和器官。胚胎幹細胞可以產生任何組織,因此功能最強大。然而,許多人反對使用胚胎幹細胞,他們認為,在生命最初的幾天,從一個胚胎中獲得胚胎幹細胞會導致胚胎死亡,因此,胚胎幹細胞一直處於巨大的倫理爭議漩渦中。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有望從哺乳動物中獲得更多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Nature重大突破:諾獎技術iPSC首次同時培育出3種類器官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只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單獨培育特定的器官(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iPSC技術)。(圖片來源:Nature)9月25日,Nature雜誌發表了一項突破成果,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同時培育出了三種互相連接的類器官,包括肝臟、胰腺和膽管[1]。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他們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滋養幹層細胞以及細胞質基質,在培養基中成功地誘導合成了類小鼠胚胎結構。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受精後多次分裂,形成胚泡。早期胚胎囊胚的組成包括胚胎幹細胞(ESC)、滋養幹層細胞(TSC)和原始內胚層細胞(XEN)。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為三胚層細胞,胚外滋養層幹細胞將形成胎盤,原始內胚層細胞發育為卵黃囊。
  • 世界首例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功能細胞治療半月板損傷
    2019年1月9日,世界首例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功能細胞治療半月板損傷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近年來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最具代表性的成體幹細胞之一,存在於多種組織器官當中,對組織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具有良好的作用,無致瘤性,是再生醫學最具潛力的種子細胞之一。
  • 胚胎幹細胞治療眼病獲重大突破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導 法媒稱,迄今歷時最久的胚胎幹細胞技術研究14日宣布,18名視力衰退的患者接受胚胎幹細胞移植後,超過半數恢復了部分視力。據法新社10月14日報導,論文作者說,胚胎幹細胞「可以為需要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的各種治療提供潛在安全的新細胞來源」。這項研究標誌著胚胎幹細胞漫長的歷史翻開了新篇章。該技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當時被譽為奇蹟療法,但後來遭遇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