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2020-11-27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哺乳動物的發育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通過分裂,經歷了2-cell、4-cell、8-cell、桑葚胚(Morula)再到囊胚(Blastocyst)階段,稱之為著床前胚胎(pre-implantation)。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

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類器官(Organoids)的出現,為研究器官形成和人類疾病發生等問題,打開了新的篇章。目前,類器官模型已經成功應用於許多器官模型的建立,如腦、肝、腎等。類器官模型在研究疾病發生和藥物篩選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科學家們利用CRISPR技術,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3】;此後劍橋大學Sarah等人首次在體外合成人造小鼠胚胎,類原腸胚結構第一次實現了胚胎體外的構建【4】。 利用胚胎幹細胞誘導人工培育胚胎,不僅有利於了解早期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而且能夠幫助解釋人類妊娠失敗的原因。

5月3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Nicolas等人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Blastocyst-like structures generated solely from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實現了類囊胚(Blastoids)結構的胚胎體外構建,把胚胎體外構建時間向前推移了一大步。

該研究利用胚胎幹細胞(ESC)和胚外滋養層幹細胞(TSC)培育出類似於囊胚的結構,稱之為「類囊胚」。研究發現,ESC與TSC的比例影響類囊胚的形成率,並在培育65h後與E3.5的正常胚胎直徑大小相似,而且類囊胚腔的形成依賴於WNT和cAMP信號通路的激活【5,6】

通過對類囊胚與正常胚胎轉錄因子的分析,發現類囊胚與正常囊胚相似,具有分化成胚胎幹細胞,胚外滋養層幹細胞和原始胚內幹細胞的潛能。將類囊胚移植到假孕的小鼠體內,可以觸發類似於胚胎植入子宮壁時發生的重塑事件,如子宮內膜蛻膜化以及與母體血管網絡的建立,並表達Aldh3a1(在子宮內膜蛻膜化過程中由著床胚胎表達)【7】

轉錄組學分析發現,類囊胚與E3.5正常胚胎相似,並且只有當胚內細胞發出信號誘導滋養層發育時,才能夠誘導類囊胚的形成。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揭示了大量的胚胎誘導物,如內細胞團(ICM)來源的FGF4與同時存在於胚內和胚外的IL-11共同夠調控滋養層細胞的增殖與自我更新,以及滋養層細胞(TE)特異marker Cdx2的表達。

研究還發現TGFβ信號通路的activator BMP4和Nodal參與囊胚腔的形成與擴張並且調節滋養層上皮細胞的組成。 此外,BMP4和Nodal都可以上調轉錄因子Klf6的表達。通過Klf6敲除的滋養層幹細胞研究發現,Klf6是BMP4和Nodal的重要靶基因並且介導了它們對滋養外胚層上皮細胞形成的調節。所以胚內細胞通過BMP4/Nodal-KIF6軸來控制滋養層上皮細胞的成熟以及形態的發生。

在正常發育中,滋養層會繼續形成胎盤,該模型通過懸浮培養形成類似於囊胚的結構,並通過該類囊胚結構研究了胚內細胞和胚外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這些發現將有助於闡明胚內細胞和胚外細胞如何影響胚胎著床的發生和胚盤功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釋妊娠為什麼會失敗。該研究還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將推動在動物體內培育出可供移植的類器官。

參考文獻

1. Sagi, I., et al., Der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aploi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ure, 2016. 532(7597): p. 107-11.

2. Deglincerti, A., et al.,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in vitro attached human embryo. Nature, 2016. 533(7602): p. 251-4.

3. Wu, J., et al., Interspecies Chimerism with Mammali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2017. 168(3): p. 473-486 e15.

4. Ying, W., et al., 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Derived Exosomal miRNAs Can Modulate In Vivo and In Vitro Insulin Sensitivity. Cell, 2017. 171(2): p. 372-384 e12.

5. Manejwala, F., E. Kaji, and R.M. Schultz, Development of activatable adenylate cyclase in the preimplantation mouse embryo and a role for cyclic AMP in blastocoel formation. Cell, 1986. 46(1): p. 95-103.

6. Kemp, C., et al., Expression of all Wnt genes and their secreted antagonists during mouse blastocyst and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005. 233(3): p. 1064-1075.

7. McConaha, M.E., et al., Microarray assess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us on gene expression in the mouse uterus during decidualization. Reproduction, 2011. 141(4): p. 511-27.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Nature:胚胎幹細胞在體外自我組裝成胚胎樣結構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了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表現出類似能力的偽胚胎(pseudo-embryo, 即胚胎樣結構)。這些被稱作類原腸胚(gastruloid)的結構僅由大約300個胚胎幹細胞組成,表現出具有與6至10天齡胚胎後部相似的發育特徵。這項研究表明,三個主要的胚胎軸是根據類似於胚胎的基因表達程序形成的。因此,類原腸胚有重大的潛力用於研究哺乳動物正常或病理性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
  • 人才強校丨韓建永教授團隊「利用三種幹細胞體外人造胚胎」課題...
    課題組研製了一種簡單、快速、高效的進行細胞聚合的震動懸浮體外培養系統(圖1A)。在此基礎上,利用囊胚來源的三種多能性幹細胞,即胚胎幹細胞(ESC)、滋養外胚層幹細胞(TSC)和胚外內胚層幹細胞(XENC),聚合形成了胚胎樣結構(ETX-胚胎)。
  • Nature:重磅!構建出潛能性比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更強的...
    2017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小鼠中構建出潛能擴展性幹細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它們比當前的幹細胞系具有更大的發育潛力。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複製人將出現:科學家不用精子卵子育出小鼠"類囊胚"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幹細胞放在一個培養皿裡,它們會長成初期的胚胎形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囊胚」。用幹細胞作為培育原料將提供無限量的、一模一樣的胚胎,在生物醫學領域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有望為不育症的最主要成因——胚胎無法在子宮壁上著床——提供治療方法。在新的醫藥試驗中,人工胚胎也將是很有用的實驗材料。複製人即將出現?
  • 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早期階段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受倫理、研究材料和技術的限制,人類胚胎原腸運動過程近乎一個「黑匣子」。
  • 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幹細胞系發生癌症相關突變
    2017年5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於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人胚胎幹細胞系當中,5種人胚胎幹細胞系在腫瘤抑制基因TP53上獲得突變。其中的兩種人胚胎幹細胞系H1和H9已用於人體中,不過還沒有證據證實它們在受者體內導致癌症產生。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製造出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2016年3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和紐約幹細胞基金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產生一種新類型的胚胎幹細胞之前利用人卵細胞產生胚胎幹細胞的努力可導致雙倍體幹細胞產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促進未受精的人卵細胞發生分裂。他們然後利用一種螢光染料標記DNA,分離出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其中它們散落在更多的二倍體細胞中間。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是多能性的,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分化為很多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心臟細胞和胰腺細胞,同時保持著單套染色體。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有望從哺乳動物中獲得更多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在體外條件下,利用小鼠的皮膚細胞創造可以發育成精子和卵子的原始生殖細胞( PGCs )。為了證明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始生殖細胞與自然發育而成的原始生殖細胞類似,研究者利用它們生成了卵子,進而創造小鼠生命。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原腸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它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ES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它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ES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這名新生兒患有先天性尿素循環障礙,其肝臟不能分解毒氨。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nbsp&nbsp&nbsp&nbsp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 許旺細胞體外培養及純化的系統性綜述
    組織工程化神經:採用組織工程技術構建的「人工」神經,可作為自體與異體神經的移植替代物,主要涉及種子細胞、細胞外基質和神經導管材料3個方面,其中種子細胞是該項技術的核心部件。目的:許旺細胞能夠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可在周圍神經組織工程修復中充當種子細胞,其大量高效的培養及純化是臨床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基礎。文章總結近10年許旺細胞體外培養的相關文獻,對許旺細胞培養及純化的研究進展作一描述性綜述,以期為許旺細胞的體外培養提供參考。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小鼠胚胎幹細胞是一種萬能(pluripotent)幹細胞,在嵌合體胚胎實驗中可以發育成為動物胚胎細胞。2012年,科學家們發現體外培養的胚胎幹細胞中有佔比大約1%的一個細胞亞群,它們具有更高的潛能,既能分化成為胚胎細胞,又能分化成為胚外組織細胞(如胎盤)【1】。由於它們在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調控方面與2細胞胚胎期存在有許多共性,這些細胞也被稱為「全能樣幹細胞」或「2細胞樣幹細胞(2CLC)」。
  • Nature:揭示在胚胎中,造血幹細胞為何不產生淋巴細胞?
    2018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造血幹細胞(HSC)一直被認為是所有血細胞的祖先。在我們出生後,這些多能性幹細胞產生了我們的所有血細胞譜系:淋巴系細胞(lymphoid cell)、髓系細胞(myeloid)和紅系細胞(erythroid cell)。
  • Cell: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類生殖細胞
    (iPS),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PGCLC,精子和卵子細胞),還發現了體外培養出hPGCLC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以及marker物質——CD38糖蛋白。過去人類細胞體外培養嘗試:成功率極低幹細胞學家Saitou教授使用動物皮膚細胞誘導成幹細胞,使用胚胎幹細胞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