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此次會議持續兩天,6月10號,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李勁松教授分享了「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議題,與大家一起學習。哺乳動物生殖幹細胞和CRISPR-Cas9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他們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滋養幹層細胞以及細胞質基質,在培養基中成功地誘導合成了類小鼠胚胎結構。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受精後多次分裂,形成胚泡。早期胚胎囊胚的組成包括胚胎幹細胞(ESC)、滋養幹層細胞(TSC)和原始內胚層細胞(XEN)。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為三胚層細胞,胚外滋養層幹細胞將形成胎盤,原始內胚層細胞發育為卵黃囊。
-
Nature:胚胎幹細胞在體外自我組裝成胚胎樣結構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了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表現出類似能力的偽胚胎(pseudo-embryo, 即胚胎樣結構)。這些被稱作類原腸胚(gastruloid)的結構僅由大約300個胚胎幹細胞組成,表現出具有與6至10天齡胚胎後部相似的發育特徵。這項研究表明,三個主要的胚胎軸是根據類似於胚胎的基因表達程序形成的。因此,類原腸胚有重大的潛力用於研究哺乳動物正常或病理性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沈偉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闡述人造卵子的研究策略
沈偉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闡述人造卵子的研究策略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生殖科學研究院/動物科技學院沈偉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生物醫學類頂尖學術期刊《細胞死亡與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影響因子8.339)發表了關於人造卵子研究策略的綜述文章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
-
JMCB:利用胚胎幹細胞誘導功能性精子細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馮立新研究小組報導一個全新的體外誘導精子和卵子的方法。馮立新研究員採用的方法可從雄性胚胎幹細胞(XY 染色體)在體外同時生成遊動的精子和卵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從胚胎幹細胞生成精子和卵子分子機理,是這一領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
重0.1兩, 中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人造肉誕生
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早間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食品技術· 中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人造肉誕生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未來或出現女性精子 在實驗室中再造精子,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據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權威雜誌《細胞:幹細胞》的最新報導,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精子後,利用這些人造「精子細胞」令卵子受精,最終迎來新鼠崽的出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幼鼠不僅非常健康,而且繁育了自己的後代。
-
周光宏教授:細胞培養肉的創製及技術進展丨IFA2020
來源丨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 IFA2020演講實錄編輯丨鄭佳佳12月21日,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經緯中國獨家投資。周子未來是國內第一家專注細胞培養肉研發的科技公司,2019年12月20日在南京白馬農業高新技術園區成立。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有望從哺乳動物中獲得更多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Cell Stem Cell:發現一種新的中間胚胎幹細胞類型,有望開發新的...
論文通訊作者、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助理教授Jun Wu博士解釋說, 早期胚胎中的細胞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多能性程序,所有這些程序讓這些細胞在體內產生各種組織類型。以前的大量研究集中在開發和表徵「初始(naïve)」胚胎幹細胞(小鼠受精後四天的胚胎幹細胞)和 「活化的(primed)」上胚層幹細胞(小鼠受精後七天左右,胚胎植入子宮後不久)。
-
劍橋博士小姐姐研究人造胚胎
連密西根大學教授、「中科大」校友——傅建平教授也為其點讚!劍橋大學團隊首次模擬「原腸胚形成」過程人類胚胎發育有三個過程,經過了受精卵、囊泡之後,就會變成原腸胚。原腸胚它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
-
「人雞胚胎」破解生命起源奧秘,首次證實「組織者」存在於人體
為了驗證是否可行,Brivanlou 和他的團隊使用人造人類胚胎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們在實驗室中用人類的胚胎幹細胞培養出了一小團直徑約為一毫米的細胞組織。儘管這些人造模擬組織與天然胚胎相差甚遠,但它們仍然包含了許多存在於真正人類胚胎中的細胞和組織,並且可以作為實驗性替代品。
-
日本科學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 同時培育出三種迷你器官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據報導,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人iPS細胞分別誘導分化出前腸、中腸,再將其聯結起來,隨後在前腸、中腸的邊界區域分化出肝臟、膽管和胰臟前體細胞,最終培養出分別約0.5毫米大的3種迷你版器官。據介紹,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器官在人體內是相連的,這套器官的尺寸總共只有1釐米左右,相當於受精後1個多月的人類胚胎的狀態。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一些在發育過程中特定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在動物體內進行基因功能缺失的研究,這對於揭示以前不能在體內充分證明的分子調控機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幹細胞水平上利用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瞬時或長期表達,來研究基因在胚胎不同發育時期的作用。中科博生。
-
科技獎勵 | 內蒙古農業大學曹貴方團隊揭示牛羊從卵母細胞到早期胚胎進程中三種內源信號分子作用及機制
體外培養技術已趨於成熟和完善,從卵母細胞到早期胚胎進程中內源信號作用機制仍有眾多奧秘。內蒙古農業大學曹貴方教授研究團隊對牛羊卵母細胞到早期胚胎發育進程中tPA(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cAMP(環腺苷酸)與Ghrelin(生長素)三種內源信號分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三種內源信號分子在牛羊卵泡、卵丘-卵母細胞複合體、卵母細胞以及體外發育胚胎中的表達特徵、作用及其機制,為提升體外成熟卵母細胞質量及提高體外胚胎生產效率提供理論基礎。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小鼠胚胎幹細胞是一種萬能(pluripotent)幹細胞,在嵌合體胚胎實驗中可以發育成為動物胚胎細胞。2012年,科學家們發現體外培養的胚胎幹細胞中有佔比大約1%的一個細胞亞群,它們具有更高的潛能,既能分化成為胚胎細胞,又能分化成為胚外組織細胞(如胎盤)【1】。由於它們在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調控方面與2細胞胚胎期存在有許多共性,這些細胞也被稱為「全能樣幹細胞」或「2細胞樣幹細胞(2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