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2021-01-07 經濟日報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已達全球4.3億總病患數的四分之一。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許多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一種思路是利用器官或組織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仿造」有類似功能的器官。器官特有的成體幹細胞會遵循「天然」的分化路徑,在體外合適的培養條件下通過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該器官的功能細胞。這類基於成體幹細胞獲得的「人工」器官,其安全性、操作簡單性已在腸道等多個系統中得到驗證。

但是,胰島中是否存在成體幹細胞一直飽受爭議,發現並鑑定胰島幹細胞是培養功能性胰島類器官的先決條件,也是長期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深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

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開展實驗,在尋找胰島中成體幹細胞的過程中,他們在實驗小鼠身上發現了一群新的細胞類別——Procr+細胞。在確認這群細胞與其它已知的胰島分化細胞截然不同,可能處於未分化的狀態後,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Procr+細胞在體內正常生理狀態下可以分化形成胰島的全部細胞類型,證明這群Procr+細胞是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

為進一步把體內的發現轉化成為體外的應用,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Procr+胰島幹細胞與血管細胞共培養的3D培養體系,成功獲得有功能的小鼠胰島類器官。在體外「復刻」的「人工胰島」包含胰島所有的細胞類型,與真正的小鼠胰島在功能、形態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能夠迅速地響應糖刺激、分泌胰島素。這種小鼠胰島類器官能夠在體外代代「繁衍」到20代以上,每次傳代保持3~7倍的細胞數目增長,即一個「人造」器官每一周傳一代,每代可以「繁衍」3~7個「後代」。當把這些長期培養的類器官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體內,小鼠的血糖水平恢復,糖尿病病徵減輕,展示了Procr+胰島幹細胞的應用潛力。

該研究首次鑑定了小鼠胰島中成體幹細胞的「身份」,回答了長期以來成體胰島是否存在幹細胞這一爭議性問題,是幹細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這項工作建立的小鼠胰島類器官的培養體系,能夠作為體外的模型,研究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胰島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該研究為將來能在體外獲得大量有功能的人的胰島β細胞開拓了新的思路。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是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人體的胰島中是否也存在成體幹細胞,是否也能在體外培養成胰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該研究工作由分子細胞中心曾藝研究組與荷蘭Hubrecht研究所HansClevers教授研究組合作完成。分子細胞中心王代松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曾藝研究組王經強博士、博士研究生白藍月、實驗技術員潘虹和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馮華博士。同時,該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李莉、李琳博士;北京大學徐成冉教授、于欣欣博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劉志勇教授、李超博士在單細胞測序方面的大力支持。該工作的數據收集還得到了分子細胞中心細胞分析技術平臺葛靈、何鈞、王豔、塗溢暉以及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信長朋博士的大力支持。該項成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及中心所長基金等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 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 中國科學家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 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發表於《細胞》。
  • 她聲音 | 中科院生化所曾藝研究組在Cell發表重要成果: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曾藝研究組致力於成體幹細胞的研究,包括發現幹細胞身份屬性、研究幹細胞信號調控及其與疾病的關係。., 2016) 等多個組織中發現了具有幹細胞特性的新細胞類群,並解析了這些幹細胞在器官發育及癌症發生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尋找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曾藝研究組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了一群新的細胞類群,其具有上皮-間質轉化的特性,並特異表達一種標籤,蛋白C受體 (Procr)。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首次鑑定出小鼠胰島成體幹細胞,治癒1型糖尿病值得期待
    撰文:步步先生來源:幹細胞者說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藝課題組,首次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隨後建立了胰島類器官培養和長期擴增的體系。研究結果發表在《 Cell 》雜誌上,治癒1型糖尿病值得期待。
  • Cell Stem Cell:開發出在體外長期培養成體幹細胞的方法
    2016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成體幹細胞培養領域變革。研究人員描述了獲得來自在日常治療肺部疾病期間收集的各種組織樣品中的氣道幹細胞(airway stem cell),並對它們進行增殖。
  • 劉伯寧:評全球首個胚胎幹細胞藥物
    備受爭議的「胚胎幹細胞」 胚胎幹細胞具備分化成人體200多種細胞的「全能性」。已有研究報導,胚胎幹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心肌細胞、胰島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肝細胞等特異功能細胞。而且,胚胎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增殖能力,它可以藉助小鼠細胞飼養層連續培養數月。
  • 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胰島移植近年來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打破供體的局限,獲得可用於移植的功能性胰島β細胞,一直是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巨大挑戰。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生物谷報導: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不過,成體幹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人體因而也會逐漸衰老。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2020年4月9日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科學家如何靶向作用胰島組織/細胞來有效治療人類糖尿病?
    幹細胞移植,能夠產生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是胰島素療法的另外一種選擇,但是這需要長期使用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一個能夠很好的避開免疫系統的方法是在胰島細胞外包裹一層薄薄的水凝膠,直徑在百微米級,這樣可以實現對胰島細胞的保護。然而,這些小「膠囊」很難被從身體內移除,因為它們彼此間並不連接在一起,並且數以千計。
  • 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取得進展
    小鼠精原幹細胞男性不育約佔人類不育病例的50%,由多種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所致,主要表現為生殖細胞缺失以及減數分裂啟動、完成和單倍體發育異常。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精原細胞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基因修飾以及分化模型,人類對精子發生以及男性不育的機理研究進展緩慢。
  • 重編程人類α和γ胰島細胞可緩解小鼠糖尿病
    Herrera教授及其同事證明來自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供體的人類胰島α和γ細胞在經過重編程之後可以產生響應葡萄糖的胰島素。該研究結果以Diabetes relief in mice by glucosesensing insulin-secreting human α-cells為題以長文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動物所在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韓春生研究團隊成功建立了在體外將小鼠精原幹細胞誘導形成精母細胞的技術體系,發現視黃酸(RA)是這個體外系統的充分必要條件;在分化系統中添加外源RA同時進行精原幹細胞和睪丸支持細胞(Sertoli Cells)的共培養,能夠以約30%的效率獲得正在進行減數分裂的細線期和偶線期精母細胞。
  • Nature:人胰島樣類器官動物試驗成功!可以恢復小鼠葡萄糖穩態
    北京時間8月20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SalK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產生了人胰島樣類器官(HILOs),將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後,可以快速重建葡萄糖穩態,且不會出現免疫排斥。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在體外存活17天,武大著手開學準備,施一公創辦...
    上海研製新冠病毒核酸標準物質獲批上海研製的「新冠病毒體外轉錄RNA標準物質」近日被批准為國家級標準物質,能有效評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準確性。這是新冠病毒首個由地方研製成功並獲國家批准的體外轉錄RNA標準物質,可供國內外核酸試劑盒生產企業和研發機構使用,研製及審批時間從一年以上縮短至兩個月。
  • 長期實驗室培養成體幹細胞會導致癌症
    成體幹細胞(例如骨髓幹細胞)移植一直被認為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癌變.正當人們因發現幹細胞有可能治癒各種疾病而興奮不已之時,兩項最新研究揭示幹細胞移植也存在潛在危險.西班牙和丹麥的科學家發現,從成人骨髓或脂肪中提取的幹細胞,經過實驗室的長期培養,再移植到動物體內後,會形成惡性腫瘤.
  • 我國科學家育出三代活小鼠 首證iPS細胞全能性
    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發育成的具有生殖能力的小鼠近日,一隻名叫「小小」的黑色小鼠給了全世界科學家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它並非父母的 「愛情結晶」,也不是科學家精心「仿製」的克隆鼠,而是由一隻黑鼠的皮膚細胞,經「重新編程」後得到的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孕育」的小生命。  昨天,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在線報導了「小小」的離奇身世,還專門組織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向全球30多家重要媒體公布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