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2020-12-05 青瞳視角

胰島移植近年來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打破供體的局限,獲得可用於移植的功能性胰島β細胞,一直是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巨大挑戰。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

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在分選出Procr+細胞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成功建立了一個可以長期擴增培養的體外類器官系統。這種「人工胰島」,不僅在細胞組成和分子特徵上與真正的小鼠胰島十分相似,並且可以快速響應葡萄糖的刺激、分泌胰島素。它們可以在體外培養20代以上,細胞數量保持指數增長。當把這些體外培養的胰島類器官移植到糖尿病小鼠體內後,小鼠的血糖水平成功恢復正常。

這項工作建立的新模型,不僅可以通過模擬真正的器官讓科學家們研究胰島細胞的增殖、分化等特點,並且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該研究對於未來的糖尿病再生治療意義重大。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 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發表於《細胞》。
  • 我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 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9日在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  如何持續獲得可用於移植的胰島β細胞?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器官特有的成體幹細胞會遵循「天然」的分化路徑,在體外合適的培養條件下通過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該器官的功能細胞。這類基於成體幹細胞獲得的「人工」器官,其安全性、操作簡單性已在腸道等多個系統中得到驗證。但是,胰島中是否存在成體幹細胞一直飽受爭議,發現並鑑定胰島幹細胞是培養功能性胰島類器官的先決條件,也是長期難題。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傳統的類器官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模擬了體內穩態環境下幹細胞及其分化細胞的相互作用,無法呈現損傷再生條件下的器官組織變化。然而在體內損傷誘導的再生過程中,會出現損傷態幹細胞來主導組織損傷修復的過程【2】。如何在體外建立能夠捕獲損傷態幹細胞的類器官培養方法,是類器官研究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
  • 她聲音 | 中科院生化所曾藝研究組在Cell發表重要成果: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 2016) 等多個組織中發現了具有幹細胞特性的新細胞類群,並解析了這些幹細胞在器官發育及癌症發生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尋找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曾藝研究組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了一群新的細胞類群,其具有上皮-間質轉化的特性,並特異表達一種標籤,蛋白C受體 (Procr)。
  • Nature:人胰島樣類器官動物試驗成功!可以恢復小鼠葡萄糖穩態
    北京時間8月20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SalK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產生了人胰島樣類器官(HILOs),將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模型後,可以快速重建葡萄糖穩態,且不會出現免疫排斥。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造血幹_祖細胞的體外擴增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了解,近些年來,由於對造血調控機理的深入了解,造血細胞體外培養相關技術(包括重組造血生長因子的應用、造血幹細胞體外分離技術以及細胞長期培養體系)的日益成熟,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對造血幹細胞在移植前進行一定程度的生物工程處理,期望其在發揮理想的治療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克服目前造血幹細胞移植在臨床應用中的局限或弊端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王曉群課題組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Plos Biology|王曉群/吳倩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Li et al., 2017)。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
  • 【AbMole科研快報】建立用於藥物篩選的癌症類器官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建立用於藥物篩選的病人來源的癌症類器官 基於成體幹細胞的類器官技術是一種多用途工具,用於在體外構建和長期維持近天然的三維上皮組織。從原發性病人組織中構建的癌症類器官使一系列治療藥物能夠在接近人體生理性質的類器官培養物中進行測試。因此,從病人身上提取的癌症類器官有望成為個性化醫療的基石。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中南大學培養供體豬 胰島移植手術可供救命臟器
    記者郭立亮 攝  中南大學培養「供體豬」 為人類提供「救命臟器」    它們的很多器官都能用在人身上 移植技術已成熟,大規模應用得報批  記者 李琪 實習生 朱瑩 通訊員 餘希  在寧鄉縣金洲新區一幢廠房狀的建築裡,住著這樣一群豬。
  • 類器官模型國內外資料庫近10年文獻研究熱點分析
    :是含關鍵性的腸細胞類型,包括腸上皮細胞、杯狀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腸幹細胞,再現了腸上皮的生理結構,位於腸類器官內的活躍分裂的幹細胞群保證這些類器官的長期穩定擴增和傳代。胰腺類器官:來源於從胰腺導管中分離出的胰腺幹/祖細胞的擴增,在添加有適當的生長因子和細胞外基質的培養環境中,胰腺祖細胞形成胰腺外分泌類器官。背景:類器官模型可部分還原細胞在體內的組織和分子特性,是一種有良好潛力的臨床前模型。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1類器官的基本概念顧名思義,類器官(Organoids),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Hans Clevers的實驗團隊將小鼠腸段中分離出來的隱窩細胞培養在含有ENR(EGF、Noggin、R-spondin)的三維Matrigel培養體系中,他們發現該培養體系下隱窩細胞能夠形成類似於腸的微型結構,即隱窩-絨毛樣複合體。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