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2020-12-05 豪瑞生物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去年9月,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而近日,幹細胞在器官再生領域又獲得新進展,6月3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又發表了一篇關於人類多能幹細胞(iPSC)培養出的皮膚類器官的報導,又一次證實了幹細胞在器官再生領域的重要作用。

據《自然》雜誌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iPSC)培養出的皮膚類器官,經過4-5個月,不但形成了皮膚特有的多層組織,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毛囊、皮脂腺和神經迴路,接近完整的真實皮膚。

研究人員將它們移植到免疫功能不全的小鼠的背上皮膚後,55%的移植物上都長出了2—5毫米的毛髮,表明該「類器官」能夠與小鼠表皮融合,形成含人類毛髮的皮膚。

為治療禿頂帶來新希望

皮膚是一種複雜的多層器官,它由表皮層和真皮層組成,包括了毛囊、皮脂腺等各種附屬結構。這些附屬結構對於皮膚的功能極為重要,參與體溫調節、體液維持、介導觸覺及疼痛感知等各種過程。脫髮和脫頂通常都是由於毛囊受損導致的。

在體外重建人類皮膚的研究歷史已有40多年,但是在體外培養系統中長出含有功能性附件的皮膚一直被視為一項難度極高的生物醫學挑戰。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人體幹細胞成功在培養皿中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是人類在體外重建皮膚研究的重要進展。同時也為治療脫髮和禿頂以及疤痕或遺傳性皮膚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因此《自然》同期的專文評述也對這項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工作具有巨大的臨床轉化潛力」,為治癒禿頂的難題邁出了一大步。儘管,現階段,這種治療方法在進入臨床應用之前還有若干問題需要解決,但「人們相信這個希望終將成為現實」。

總結與展望

幹細胞是機體內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複製以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自上個世紀60年代,幹細胞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在幹細胞領域不斷探索,證實了幹細胞與人體的健康和衰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截止到目前,幹細胞所能干預的人類疾病多達140餘種,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相信,隨著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我們終將能夠受惠於幹細胞新技術所能夠帶來的好處。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轉發與留言!

相關焦點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或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禿頂治癒有望!哈佛科學家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
    英國時間6月3日,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項新突破: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這項成果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皮膚發育的工具,由此長期困擾人類的禿頂問題或可被解決。
  • Nature突破丨 治療禿頂有希望!最接近真實人類皮膚的皮膚類器官
    而今天在線的這篇Nature工作報導了一種可以直接從人類多能幹細胞產生複雜皮膚的類器官培養體系,首次實現了在體外完成接近完整的真實皮膚的自組裝,並成功將其用於體內皮膚的重建,該工作無疑是再生醫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為治癒禿頂帶來了希望!Nature同期配發評論文章,高度評價了這項工作。
  • 哈佛科學家培養人造皮膚可長出毛髮,為「禿頂」投下治癒曙光
    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刊文介紹人造皮膚領域的新突破——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 《自然》論文《自然》特別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Leo L.
  • Nature:幹細胞形成近乎完整皮膚結構,長出毛髮
    好消息、好消息,Nature發表的最新論文,帶來了生發新希望:由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主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讓由幹細胞培養成的人造皮膚,長出了毛髮!從那時起,科學家就開始將表皮和真皮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培養,用於皮膚移植等治療中。但是,想要讓人造皮膚具備正常皮膚所包含的毛囊、汗腺等等附屬結構,始終是一大難點。於是,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嘗試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來解決這個問題。
  • Nature開發毛囊類器官,可再生頭髮!媽媽再也不擔心我脫髮了!
    16年過去了,現在的主持人將有機會提到,科學家已經"治癒"了人類的禿頂,現在Lee等人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撰文稱,他們已經從人類幹細胞中再生出了毛囊。這一成就使我們更接近於產生無限的毛囊供應,可以移植到頭髮稀疏或沒有頭髮的人的頭皮上。此外,如果這種方法到達臨床,有創傷、疤痕和遺傳性皮膚病的個人將有機會獲得革命性的治療。
  • 《自然》重磅:治療頭禿迎來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培養出最接近真實形態和功能的皮膚類器官,移植後生發率達到55%丨科學大發現
    十六年後的今天,《自然》上發表的最新成果,總算能讓科學家們出口氣了: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人多能幹細胞培育出了包含毛囊等附屬結構的皮膚類器官(Organoid),將它們移植到小鼠身上時,55%的類器官成功長出了毛髮!皮膚的質地和結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重建皮膚及相關附屬結構,一直被視為生物醫學領域難度極大的挑戰。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這項研究提示著用於產生新組織和器官的人類細胞來源可能是進行個人化醫療時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在全世界,人們正在將大量的資金投資於個人化醫療,重點投入開發用於產生新組織和器官的幹細胞系。專家們主要依賴皮膚樣品作為他們的細胞來源,這是因為皮膚細胞能夠在體外培養中生長,而且在實驗室中也相對容易獲取它們和將它們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這兩個過程都在類器官中得到體現,它們可以自組裝形成器官本身的細胞組織。
  • 人類皮膚類器官問世,或為脫髮者帶來福音
    人類皮膚類器官問世,或為脫髮者帶來福音 2020-06-12 0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1.PNAS:將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產生睪酮的睪丸間質細胞doi:10.1073/pnas.19082071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地製造出人體中產生睪酮的細胞,這就為有朝一日利用個性化的替代細胞治療低睪酮患者鋪平了道路。
  • 日本批准人-動物混合胚胎實驗,真能培育出人類器官嗎?
    今年7月24日,日本文部省批准了東京大學關於「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 iPS 細胞)在鼠科實驗動物體內生成人體器官」的研究計劃,該新聞一出,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
  • 成熟體細胞「重造」,變身多能幹細胞治療肌肉變骨頭怪病
    那麼,除了被分化為角膜組織,iPS細胞還有哪些令人期待的醫學用途呢?成熟體細胞「重造」,變身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被稱人工多能幹細胞,是從人的皮膚等體細胞,經過多能性誘導因子的導入、培養所製成的具有分化成人體各種組織臟器並具有無限增殖能力的細胞。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關於類器官技術
    在中腦-後腦邊界的脊椎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也發生了類似的過程,該過程隨後成為後續組織形態發生的組織手段。(A)導致各種類器官方法論的歷史上的關鍵事件。(B)與多能幹細胞的自組織的範例的比較。畸胎瘤在體內發展為各種組織,或者是自發性腫瘤,可以在動物和人類中產生,也可以是從嚙齒類動物宿主中注射的PSC產生的。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由於從多能幹細胞中提取的類器官是通過同質群體定向分化而形成的,因此必須在一個喚醒胚胎發生的動態過程中重新創造組織特異性細胞類型及其微環境。因此,多能幹細胞類器官培養必須在分化過程中提供合適的生態位信號。由於這一過程較複雜,多能幹細胞類器官往往含有不同於模型器官的細胞類型,使靶組織的信號環境和自組織複雜化。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你知道多能幹細胞嗎?多能幹細胞在體外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並且具有分化為各種成體組織細胞以及形成再生器官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重點研究對象,該領域的研究曾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症候群、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