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2020-12-02 中深前沿服務中心

科學家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後引入細胞中,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

眾所周知,胚胎幹細胞在所有幹細胞中,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胚胎幹細胞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它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體動物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包括生殖細胞。

但是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對於胚胎幹細胞來說,胚胎是人尚未成形時在子宮的生命形式,任何一個胚胎都是有機會發育成完整的個體,進行胚胎幹細胞研究就必須破壞胚胎,這是有反生命倫理的。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擁有與胚胎幹細胞一樣的發育全能性,能分化成任何一種細胞,但沒有胚胎幹細胞面臨的倫理問題,這正是因為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

甚至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製備專有的幹細胞,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

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首次獲批人體實驗

2014年9月11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訊,日本神戶理化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的眼科專家首次在人體中使用iPS細胞治療,治療與年齡相關的視網膜退化疾病。這一疾病的病患,會有多餘的血管在眼內形成,讓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變得不穩定,導致感光器不斷減少,最終失明。

科學家從罹患這一疾病的患者那兒提取到了皮膚細胞,並將其轉化為iPS細胞,接著,誘導iPS細胞變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最後將其培育成能被植入受損視網膜內的纖薄層。

與胚胎幹細胞不同,iPS細胞由成體細胞生成,因此,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遺傳方法為每個受體「量身定製」。iPS細胞能變成身體內的任何細胞,有潛力治療多種疾病,如誘導成胰島細胞可以應用糖尿病。同時,這次的人體試驗首次驗證了iPS細胞在臨床方面的巨大價值

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現狀

相比於過去,獲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方法已經被改造得更加精緻、簡易。但是大多數重編程效率都較低:只有一小部分細胞最終實現了重編程。而且,iPS細胞之間也存在差異,這無疑加大了建立生物學實驗的困難。科學家也在研究中發現了更有效率的體細胞重編程新機制。

目前,誘導多能幹細胞在帕金森、先天性耳聾、腎臟疾病、眼系疾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突破,發展迅速

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應用前景

誘導多能幹細胞可以自我更新並可分化成各種類型的體細胞,不僅能誘導成各種細胞替代治療,而且能形成各種組織或器官。雖然目前僅能移植組織,器官的移植離臨床還較遠,但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能做到如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等已經很了不起了。

要想利用iPS細胞培育出真正具有與真實器官同樣結構、體積及功能的人造器官還有很多工作等待探索,這期間挑戰重重。血管化、體積大小等可能是比較好解決的技術問題,真正的瓶頸在於體內功能和移植方法。

器官功能的研究難點包括了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等多個層面。例如,從平面的2D到立體的3D,空間複雜性增強了;再如,當研究人員突破了類器官的範疇,培養出接近真實體積的器官時,系統增大或將導致一些反饋相對變慢,時間複雜性也增強了。此外,動物模型選取和相關藥物的篩選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iPS細胞,科技日報有相關研究人員評論說:「目前全球有很多研究人員正在該領域裡攻堅克難。但科學是具備任何可能的,也許再過5—10年,利用iPS細胞培育的器官能夠一定規模地應用到臨床中。」

相關焦點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2016年5月8日/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 也縮寫為iPSC)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於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導入到小鼠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幹細胞類型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原標題: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科技日報訊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以兩篇論文的形式闡述了一種通過外部環境改變體細胞命運的重編程方法:已分化的體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下會轉化為多能幹細胞,日本科學家於是利用低pH值的環境將成年造血細胞誘導為多能幹細胞。
  •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它的全稱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一種通過對成體細胞進行重編程獲得的幹細胞,其巨大潛能可媲美胚胎幹細胞,幾乎能發育成所有種類的細胞。在未來,應用iPS細胞可實現人工造血,可用於組織、器官的修復,甚至可利用其培育出全新的組織、器官。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教授,因在研發和應用誘導iPS細胞領域作出的貢獻,而榮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截止到2020年3月,在 ClinicalTrial.gov 上註冊的幹細胞相關臨床研究已達5432項,其中我國有469項。截止到目前為止,幹細胞研究領域已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幹細胞治療最為突出。全球範圍內,幹細胞移植已過百萬例。細胞、組織及器官移植已經成為受世界衛生組織(WTO)認可的一項重要的醫學治療手段。
  • 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2012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長期從事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獲得了當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醫學界發現了通過誘導體細胞可以轉變為多能幹細胞,隨後利用這一幹細胞又能轉變為心臟、神經細胞。神奇的魔法,讓醫學有了無限展望的未來。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19年10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其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症候群、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2016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血細胞製造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而且不會在這種幹細胞中引入隨後可能導致癌症產生的基因變化。
  • 把25歲的細胞儲存起來,未來用於長命百歲?
    每每想到這,小探總是惋惜為什麼當時自己沒有留下些什麼…不過Everalabs的出現給予了人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那就是通過儲存現在相對年輕的細胞(含有較少的基因突變),在未來把它們誘導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後者可被用於自己日後各種疾病的治療。
  • Proteintech與HebeCell宣布就納米抗體在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應用方面合作
    雙方將共同協作開發一種獨有的、基於納米抗體的嵌合抗原受體(nCAR)技術,該技術用於開發和商業化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iPSC-nCAR-NK),有望成就一種針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型細胞免疫療法。
  • PNAS:科學家研發出首個成體誘導性專能幹細胞
    首個誘導性專能成體幹細胞(iMS):能夠自我更新修復、分化成多類型細胞。根據所處發育階段,幹細胞可分為胚胎幹細胞(ES cells,具有分化成完整個體的能力)和成體幹細胞(somaticstem cells)兩種。而成體幹細胞具有分化成特定細胞的功能,並不能夠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而PNAS發表的這一最新技術的突破性在於,誘導性專能幹細胞能夠分化成多類型的細胞。
  • Stem Cells Dev:發現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2012年9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新的證據表明一種如今被認為大有希望用於一系列疾病治療之中的幹細胞類型非常類似於產生癌症的細胞類型。
  • 重新編碼幹細胞或逆轉衰老
    日本研究者山中伸彌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展示了另一項技術,即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簡稱iPS細胞)。該技術是這樣的,如果你能對一個非多能細胞內的4種轉錄因子基因進行幾個星期的誘導,就能獲得一個獲得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幹細胞。這些轉錄因子以某種方式清除了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使它們變得年輕。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全能選手」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目前不盡人意且成本昂貴據袁平介紹,多能幹細胞在體外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並且具有分化為各種成體組織細胞以及形成再生器官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多能幹細胞的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上個月(2018年10月)開展的一項外科手術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將240萬個細胞移植到一名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中。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