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2020-12-04 瀟湘晨報

2012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長期從事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獲得了當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醫學界發現了通過誘導體細胞可以轉變為多能幹細胞,隨後利用這一幹細胞又能轉變為心臟、神經細胞。神奇的魔法,讓醫學有了無限展望的未來。

3日,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此項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發表。

中山醫學院孫翔和任志軍博士為第一作者,中山醫學院王金凱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六院胡蓉、高峰和蘭平教授為共同作者,袁平研究員為最後通訊作者。

光明的多能幹細胞治療前景

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

多能幹細胞在體外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並且具有分化為各種成體組織細胞以及形成再生器官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重點研究對象,該領域的研究曾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多能幹細胞的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綜合症、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

昂貴與艱難的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

11個月,93萬美元……

儘管多能幹細胞的治療前景令人鼓舞,但是迄今為止,多能幹細胞在臨床應用還多處於I/II期實驗階段,主要原因是多能幹細胞向可供臨床應用的特異成體細胞的分化效率不盡人意且成本昂貴。例如第一例自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治療,從患者採集成體細胞到培養出可供移植治療黃斑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片,完成其安全性檢測和移植手術,一共耗時11個月,耗資93萬美元。另外有多個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以失敗告終,也顯示其臨床治療需要更深入的基礎研究提供支持。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研究員

袁平研究員團隊在多能幹細胞的基礎和應用領域進行了多年研究。近日其團隊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重要調控機制。

Hippo信號通路是多細胞生物中保守的信號通路。它幫助細胞感應外界環境的物理變化、調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進而調控機體發育、器官大小和組織穩態,並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袁平研究員團隊發現Hippo信號通路缺失會導致小鼠多能幹細胞傾向於分化為神經細胞,而向心肌細胞的分化受損,進一步結合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深入探討了Hippo信號通路對於多能幹細胞分化的作用機制。

袁平教授的工作日常。

研究發現,Hippo信號通路的效應因子YAP能協同多能幹細胞的核心轉錄因子Nanog,Sox2 和Oct4及其他超級增強子結合蛋白共同作用超級增強子,參與調控多能幹細胞的關鍵基因表達。當Hippo信號通路的核心因子Mst1和Mst2敲除後,YAP在核內富集增加,其在基因組上也形成大量新的富集位點。更重要的是,在YAP富集增加的位點上,Nanog,Sox2 和Oct4的富集也相應增高,從而導致一些傳統增強子轉變為超級增強子而使其調控的基因表達大增。數據顯示一些典型的促進神經細胞分化基因和抑制中內胚層分化基因的表達水平出現了基於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的劇烈變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Mst1和Mst2 敲除多能幹細胞出現傾向性分化。同時,研究也發現Mst1和Mst2敲除的多能幹細胞中新形成的YAP-Nono-Tbx3調控軸會導致多能幹細胞向中內胚層細胞的早期分化受抑制。這項研究工作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鑑於超級增強子能驅動控制細胞身份的基因高表達,其在揭示疾病的致病機理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這僅僅是個開始」袁平表示,接下來,她和她的團隊期待在胃腸疾病中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採寫 南都記者王道斌 通訊員簡文楊 于田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其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症候群、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港澳臺)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據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 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廣州科學家說出幹細胞真相
    將尿液中的體細胞轉化成為幹細胞,是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它將告訴你:長生不老不是夢。我們正在走向長生的路上。由於前面說過的原因,目前科學家主要將精力放在多能幹細胞的獲得上。 如何獲得多能幹細胞? 天然的多能幹細胞需從胚胎中提取,這樣會破壞到胚胎本身,且存在倫理問題,現在,人們通過體外人工誘導的方式獲取多能幹細胞。這種方式被稱為「誘導多能幹細胞」。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或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幹細胞療法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幹細胞療法的出現給一些傳統醫療手段無法治癒的疾病帶來了新的思路,且隨著科學家研究的不斷深入,幹細胞療法正在向著臨床轉化。但是,眾所周知,幹細胞療法的研究並非一帆風順,在臨床試驗中仍然存在一些諸如致瘤特性、免疫原性和異質性等難題。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獲得諾貝爾獎的多能幹細胞技術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英國科學家John B. Gurdon先生和日本科學家Shinya Yamanaka博士,表彰他們將成熟細胞重新編程,轉化為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方面的突破性研究。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這項研究提示著用於產生新組織和器官的人類細胞來源可能是進行個人化醫療時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在全世界,人們正在將大量的資金投資於個人化醫療,重點投入開發用於產生新組織和器官的幹細胞系。專家們主要依賴皮膚樣品作為他們的細胞來源,這是因為皮膚細胞能夠在體外培養中生長,而且在實驗室中也相對容易獲取它們和將它們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去年9月,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而近日,幹細胞在器官再生領域又獲得新進展,6月3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又發表了一篇關於人類多能幹細胞(iPSC)培養出的皮膚類器官的報導,又一次證實了幹細胞在器官再生領域的重要作用。
  • 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日本京都大學Cantas Alev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Miki Ebisuya團隊合作,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了人類分節時鐘的特點。並在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細胞注射讓失明動物視力恢復,科學家新發現,給失明人士帶來希望
    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大家的鼓勵,是我發表文章的原動力。最近科學技術方面又有了全新的成果,而且這次成果很可能給失明的人士,帶來巨大的好處。我們知道,在當今社會上,想要讓失明的人,重新恢復視力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也是醫學界的一個重大難題。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北大鄧宏魁等團隊首次將擴展多能幹細胞誘導為功能性肝臟細胞
    然而,由於多種因素,包括多能性的異質性,常規人類多能幹細胞的應用受到限制。最近,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新型多能幹細胞,稱為擴展多能幹(EPS)細胞,具有胚胎和胚外發育潛能。與已知的多能幹細胞類型相比,這些細胞具有出色的分化潛能。此外,EPS細胞可以通過單細胞傳代以高增殖率長期擴增。EPS細胞的這些獨特功能使其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很有價值,例如基因靶向和動物模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