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2021-01-11 中深前沿服務中心

日本京都大學Cantas Alev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Miki Ebisuya團隊合作,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了人類分節時鐘的特點。並在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這一研究成果意味著人類在中胚層譜系和細胞類型研究取得突破,為幹細胞應用到更多的胚胎發育和組織、器官形成等方面,以及各種疾病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什麼是分節時鐘?

分節時鐘是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其被認為是節律性和可控性出現的基礎。是證明體外誘導的人類早熟中胚層中存在動態波狀基因表達。

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沿身體前後軸形成一定數目的暫時性結構——體節(somite),細胞時鐘的每一次「滴答聲」都會促進體節的形成。隨著胚胎的繼續發育每個體節分化成為生骨節,生皮節和生肌節。

體節發生示意圖

如果體節發生過程受到幹擾,形成的體節就會出現缺陷,就會導致身體發育異常,產生各種先天性疾病。

在過去的 40 多年中,大量研究表明,分節時鐘主要是由Notch,Wnt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通路的基因構成的,這些基因呈現一種周期性的振蕩表達模式並且它們的振蕩周期與體節發生的周期是一致的。

人PSM細胞分節時鐘振蕩頻率

研究人員通過體外誘導多能幹細胞逐步形成早體中胚層及其衍生物,以模擬人體細胞發育的不同方面。研究人員最初研究專注於模擬人體分節時鐘,它引起了脊椎動物軸向骨骼的分節模式。

此外,研究人員鑑定並比較了由多能幹細胞誘導的人和小鼠早熟中胚層中的振蕩基因,該基因揭示了物種特異性、共享分子組分以及與小鼠和人假定分節時鐘相關的通路。

隨後,使用基於CRISPR -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對已經報導的與椎骨節段缺失患者突變(例如脊椎肋骨發育不全)有關的基因(HES7、LFNG、DLL3和MESP2)進行了編輯。

最後對患者和患者衍生的多能幹細胞分析顯示,在振蕩、同步或分化特性方面基因特異性改變。這些發現提供了對人類分節時鐘以及與人類軸向骨骼生成相關的疾病的見解。

據了解,多能幹細胞被越來越多地用於模擬胚胎發育和器官形成的不同方面,在體外誘導主要中胚層譜系和細胞類型方面的研究取得進步。

發現分節時鐘的特點有什麼用?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分節時鐘這類專業術語離我們特別遙遠,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科學家通過研究分節時鐘的特點可以更好地了解細胞的發育過程,研究幹細胞的分化過程,並為幹細胞分化成特定需要的細胞提供思路。

比如幹細胞分化成胰島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幹細胞分化神經細胞,治療老年痴呆……隨著科學家的對細胞的不斷研究,科學家或能夠繼續闡明細胞自身的內部生命。

而且隨著研究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研究人員也需要新的理論和實踐來對研究結果進行闡明。就好像幹細胞為生命科學前進帶來的巨大貢獻一樣,未來幹細胞研究與分析一定會為科學家們的探索開闢新的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年4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
  • 【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近日,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為研究胚胎發育提供了重要模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被稱為「體節發生」的過程負責讓胚胎發育出「體節」,決定了身體的基本節段模式,幫助椎骨和肋骨的形成。
  • 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2012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長期從事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獲得了當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醫學界發現了通過誘導體細胞可以轉變為多能幹細胞,隨後利用這一幹細胞又能轉變為心臟、神經細胞。神奇的魔法,讓醫學有了無限展望的未來。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2016年5月8日/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 也縮寫為iPSC)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於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導入到小鼠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幹細胞類型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Winnie Lee • 2020-01-13 17:36:45 來源:前瞻網 E1459G0
  •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7 11:05:37 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Danwei Huangfu課題組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Michael A.
  •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28:0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Olivier Pourqui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在體外表徵了人類的分節時鐘。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哪裡不行換哪裡」,幹細胞究竟有多能幹?
    important}日前,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胚胎幹細胞是來源於胚胎內細胞團或原始生殖嵴的一種多能細胞系,能以一種不確定的未分化狀態擴增,幾乎可以向所有成年組織分化。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據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 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港澳臺)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研究揭示小鼠基態多能幹細胞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添加MEK和GSK3抑制劑(PD0325901、CHIR99021)的無血清培養基條件(2i+Lif, 2iL)下的小鼠胚胎多能性幹細胞比傳統血清條件(serum+Lif, SL)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更接近著床前胚胎的內細胞團,因此2iL條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又被稱為基態多能幹細胞,具有更高的分化潛能,而SL條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則被稱為亞穩態多能幹細胞。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細胞、組織及器官移植已經成為受世界衛生組織(WTO)認可的一項重要的醫學治療手段。此外,幹細胞在生命科學、新藥試驗和疾病研究這三大領域方面也展現出了巨大的研究和應用價值,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再生細胞替代治療和藥物篩選等領域。而隨著幹細胞研究重要成果的不斷湧現,幹細胞的市場規模也在逐漸擴大。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20到30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這麼做的目的不僅是幫助不孕不育的患者生兒育女,還可以幫助科學家解開人類發育的奧秘。自2007年以來,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並利用幹細胞產生的配子甚至是未成熟的人類卵細胞培育出了健康的幼鼠。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時至今日,幹細胞生殖科學又到了什麼樣的研究階段?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20到30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