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4月3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

幹細胞

ips

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capitulating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wit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圖片來自Kyoto University/Cantas Alev/Misaki Ouchida。

從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開始,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以構建形成器官的細胞模式。就像鐘錶上的鐘擺一樣,每一次擺動和每個節拍都需要仔細對齊以維持形成生命的節奏。但是,我們對人類早期發育的許多理解都極為有限,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能夠複製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實驗模型。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京都大學人類生物學高級研究所的Cantas Alev解釋說,「比如,在人類受精大約20天後,一種稱為『體節發生(somitogenesis)』的過程開始了。這是胚胎發育出獨特的稱為'體節(somite)'的節段並決定了身體的基本節段模式的時候。體節最終有助於椎骨和肋骨的形成。」

體節的出現是由分節時鐘決定的,分節時鐘是一種控制和指導它們出現的

遺傳

振蕩器。儘管已在小鼠、小雞和斑馬魚中研究了分節時鐘基因及其在發育中的作用,但在人類中幾乎沒有關於它們的任何知識。

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

幹細胞

重建分節時鐘。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著手利用人

ips

C細胞形成前體節中胚層細胞(pre-somitic mesoderm, PSM),即體節的前體細胞。

Alev繼續說道,「我們首先模擬早期發育過程中活躍的信號通路。通過利用我們在胚胎學中的知識,我們成功地培育出PSM及其後代的培養物。研究以有節律的模式表達的基因不僅表明它們在五個小時內振蕩,而且還揭示了我們尋找的分節時鐘的新

遺傳

成分。」

除了簡單的基因振蕩外,這些研究人員還重現了分節時鐘的第二個特徵,即表達波。隨後,他們使用基因編輯技術評估了與脊柱變形有關的關鍵基因的功能。

不出所料,這些基因發生的突變極大地改變了分節時鐘的各個方面,包括同步和振蕩。接著,他們進一步培育出源自攜帶上述

遺傳

缺陷的患者的

ips

C細胞,鑑定出所涉及的突變並進行了校正。

這項研究展示了

ips

C細胞如何優雅地用於概括人類胚胎發育和其他複雜生物過程的各個方面。

Alev說,「和許多發育生物學家一樣,我對胚胎和胚胎發育很感興趣。複雜的器官和組織是從非常簡單的初始結構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的優雅和美麗令人震驚。我希望重建和分析胚胎發育的許多其他方面,並擴展我們對人類和非人動物發育仍然有限的了解。」(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Mitsuhiro Matsuda et al. Recapitulating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wit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144-9.

2.Using iPS cells to decipher the timing at the beginning of life
https://phys.org/news/2020-04-ips-cells-decipher-life.html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日本京都大學Cantas Alev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Miki Ebisuya團隊合作,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了人類分節時鐘的特點。並在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人體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緣起於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逐步構建形成組織器官。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 Nature_重建人類發展的時鐘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的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類的「分割時鐘」,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幹細胞重建時鐘。在ASHBi,京都大學iPS細胞和研究應用中心以及RIKEN的成員組成的團隊著重於利用人類iPS細胞形成「前體中胚層」,即體節的前體細胞來進行研究。「我們從模仿早期發育過程中活躍的信號傳導途徑開始。運用我們在胚胎學中的知識,我們成功地產生了前聲中胚層或PSM及其後代的培養物,」 Alev繼續說道。
  • Nature:重大突破!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移植恢復兔子視力
    2016年3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大阪大學和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以一種反映整個眼睛發育的方式證實利用人幹細胞產生幾種關鍵類型的眼組織是可行的之前的研究已證實特定的細胞類型,如組成視網膜或角膜的那些細胞,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多能性幹細胞製造出來。然而,這些研究並沒有反映整個眼睛發育的複雜性。
  • Nature:構建出英國最大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庫,揭示出常見基因變異
    2017年5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包括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在內的聯盟構建出英國最大的高質量的源自健康人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iPS細胞)庫。這個iPS細胞庫包含上百種幹細胞系。
  • Nature:重磅!構建出潛能性比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更強的...
    然而,兩種當前可用的幹細胞系---胚胎幹細胞(ESC)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具有某些限制。目前,它們還不可能分化為每種細胞類型,因此在產生某些細胞類型時,它們被排除在外。為了發現用於研究和再生醫學的新型幹細胞,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處於發育最早階段---在此時,受精卵僅分裂為4或8個細胞,仍然被認為具有一些全能性(即分化為所有細胞類型的能力)---的細胞的方法。他們猜測相比於從大約100個細胞階段(即胚泡期)獲得的ESC相比,這些細胞應當接受更少的編程。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28:0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Olivier Pourqui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在體外表徵了人類的分節時鐘。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抗擊糖尿病大有可為
    新加坡衛生部指出,有40萬新加坡人患有糖尿病。這構成了當地疾病負擔的10%。與此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獨立研究預測,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年,新加坡將擁有1百萬名糖尿病患者。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Gan Kim Yong)對不加控制的慢性疾病的潛在後果保持警惕,宣布了一場「抗擊糖尿病的戰爭」,呼籲全國共同努力,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和更好地控制疾病症狀。
  • 國內科研團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實現T細胞免疫再生
    T細胞是一類執行獲得性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在機體抗腫瘤、抗病毒感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根據T細胞的細胞毒性原理的臨床免疫療法(如CAR-T,TCR-T)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新手段,部分腫瘤患者經治療後病情得到緩解甚至治癒,病人生存、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Cell Stem Cell:線粒體DNA突變潛藏於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中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胚胎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主任Shoukhrat Mitalipov博士及其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一個存在已久的假設:當變老時,基因突變積累在人們的線粒體(即細胞能量工廠)中。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北大鄧宏魁等團隊首次將擴展多能幹細胞誘導為功能性肝臟細胞
    然而,由於多種因素,包括多能性的異質性,常規人類多能幹細胞的應用受到限制。最近,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新型多能幹細胞,稱為擴展多能幹(EPS)細胞,具有胚胎和胚外發育潛能。與已知的多能幹細胞類型相比,這些細胞具有出色的分化潛能。此外,EPS細胞可以通過單細胞傳代以高增殖率長期擴增。EPS細胞的這些獨特功能使其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很有價值,例如基因靶向和動物模型生成。
  • Nature背靠背|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Cesare研究組以及克裡克研究所Paulina Marzec研究組分別在Nature發表背靠背文章題為發文題為TRF2-mediated telomere protection is dispensable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以及TRF2-independent chromosome end protection during pluripotency,揭開了多能幹細胞中不依賴於
  • Nature背靠背 | 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發表背靠背文章題為發文題為TRF2-mediated telomere protection is dispensable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以及TRF2-independent chromosome end protection during pluripotency,揭開了多能幹細胞中不依賴於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7 11:05:37 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Danwei Huangfu課題組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Michael A.
  • PRC2在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發揮功能依賴與RNA結合
    PRC2在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發揮功能依賴與RNA結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0 11:46:29 2020年7月6日,《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