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2021-01-14 中國幹細胞集團

人體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緣起於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逐步構建形成組織器官。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像鐘擺一樣,節拍正確才能最終形成新的生命。但是,人們目前對人類早期發育的理解有限,且缺乏能夠重現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研究模型。

近日,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為研究胚胎發育提供了重要模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被稱為「體節發生」的過程負責讓胚胎發育出「體節」,決定了身體的基本節段模式,幫助椎骨和肋骨的形成。體節的出現是由分節時鐘決定的,分節時鐘是一種控制和指導它們出現的遺傳振蕩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人iPSC形成體節中胚層細胞(pre-somitic mesoderm,PSM),即體節的前體細胞,進而培育出PSM及其後代培養物。研究發現,節律模式表達的基因不僅在實驗的五個小時內振蕩,而且還揭示了分節時鐘的新遺傳成分,即分節時鐘的第二個特徵——表達波。進一步地,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編輯技術評估了與脊柱變形有關的關鍵基因的功能,如HES7和DKK1等。這些基因的突變會極大地改變分節時鐘的同步和振蕩規律。該研究還培育了源自攜帶遺傳缺陷的患者的iPSC細胞,鑑定並校正了突變基因。

該研究展示了利用幹細胞重現人類胚胎發育和其他複雜生物過程的重要應用,為人們重建和分析胚胎發育過程及細節提供了重要理論方法。


推薦閱讀原文:

Recapitulating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wit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model different aspects of embryogenesis and organ formation.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in vitro induction of major mesodermal lineages and cell types, experimental model systems that can recapitulate more complex features of human mesoderm development and patterning are largely missing. Here we us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or the stepwise in vitro induction of presomitic mesoderm and its derivatives to model distinct aspects of human somitogenesis. We focused initially on modelling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a major biological concept believed to underlie the rhythmic and controlled emergence of somites, which give rise to the segmental pattern of the vertebrate axial skeleton. We observed oscillatory expression of core segmentation clock genes, including HES7 and DKK1, determined the period of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to be around five hours, and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dynamic travelling-wave-like gene expression in in vitro-induced human presomitic mesoderm. Furthermore, we identified and compared oscillatory genes in human and mouse presomitic mesoderm derived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hich revealed species-specific and shared molecular components and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the putative mouse and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s. Using CRISPR-Cas9-based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y, we then targeted genes for which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gmentation defects of the vertebrae, such as spondylocostal dysostosis, have been reported (HES7, LFNG, DLL3 and MESP2). Subsequent analysis of patient-like and patient-deriv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vealed gene-specific alterations in oscillation, synchroniz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properties. Our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as well as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axial skeletogenesis.


中國幹細胞集團有限公司

www.chinacordblood.org

400-675-5599


中國幹細胞集團上海大廈

地址:上海市新冠路99號

電話:021-3918-8888

傳真:021-3918-9999

郵編:201815


中國幹細胞集團重慶大廈

地址:重慶市兩江新區雲漢大道299號

電話:023-6398-8888

傳真:023-6398-9999

郵編:400714


中國幹細胞集團博鰲大廈

地址: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樂頤大道9號

電話:0898-6292-8888

傳真:0898-6292-0999

郵編:571435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這一研究成果意味著人類在中胚層譜系和細胞類型研究取得突破,為幹細胞應用到更多的胚胎發育和組織、器官形成等方面,以及各種疾病治療提供理論基礎。什麼是分節時鐘?分節時鐘是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其被認為是節律性和可控性出現的基礎。是證明體外誘導的人類早熟中胚層中存在動態波狀基因表達。
  • 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年4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28:0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Olivier Pourqui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在體外表徵了人類的分節時鐘。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作為卵子和精子的前體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著床後在人胚胎中出現的最早細胞之一,在大約17天時出現,而周圍的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其餘部分。然而,人們對它們是如何起源的知之甚少。當前,法律禁止培養超過14天的人胚胎,這會阻止對原始生殖細胞產生和隨後的原腸胚形成等事件的研究。如今,科學家們結合使用人和豬發育模型來闡明這些事件。
  • Nature: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iPS細胞是「初始化」後的普通體細胞,但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種組織細胞。更重要的是,它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受到科學家的青睞。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和胚胎幹細胞分別植入實驗用的老鼠胚胎中,嘗試能否使其發育成健全的身體各組織。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科學家對於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分化已有了基本了解,但對整個過程的動態調控機制的認識仍不完善,尤其對於表觀遺傳修飾在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m6A(N6-甲基腺嘌呤)是最常見、最豐富的真核生物mRNA轉錄後修飾形式之一。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把人類細胞「嫁接」到雞胚胎上的技術,來避免直接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的種種限制。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20多年前,發育生物學家奧利維爾·波爾奎(Olivier Pourquie)的實驗室在雞胚胎中發現了一種細胞時鐘,在這種時鐘中,每一個「滴答」都會刺激一種叫做體細胞體的結構的形成,最終形成脊椎。1月8日,Pourquie領導的兩個獨立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報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創造了第一個分節鐘的實驗室皿狀模型,該模型使用來自成人組織的幹細胞。這些成果不僅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明分節鍾在人類體內滴答作響,而且也為科學界提供了第一個體外系統,使研究非常早期的人類脊柱發育成為可能。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然而,這些研究大都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胞,即二維結構,與胚胎在體內的發育過程相去甚遠。為了克服這一障礙進而直接研究人類的早期胚胎發育,近些年研究人員利用人體多能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系列的三維類器官模型,用以模擬不同的發育時期。但是,這些類器官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一項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創建的類胚胎模型可以提供人體形成的「藍圖」。「能見證到目前為止從視野和研究中被隱藏起來的發育過程是令人興奮的。」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多能幹細胞又有新用途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胚胎幹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人胚胎幹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後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中也有所體現。「14天原則」經過了政策研究者的細緻諮詢及討論,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條」,該結構使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顯然,這一法則對科研人員來說並不「友好」。
  • 前沿|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人胚胎幹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後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