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
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中也有所體現。
「14天原則」經過了政策研究者的細緻諮詢及討論,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條」,該結構使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
顯然,這一法則對科研人員來說並不「友好」。
受精胚胎發育至14天時,出現原條,進而會自身摺疊形成三層結構即我們熟悉的三胚層,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隨後繼續發育成人體中存在的不同組織類型,很多出生缺陷被認為是在這個關鍵的發育時期引起的,但科學家們卻無法觀察到該過程的機制。
最近,劍橋大學和荷蘭Hubrecht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胚胎幹細胞生成了三維「類原腸胚」(Gastruloid),使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了人類胚胎發育的最早階段。這一成果發表於Nature雜誌。
展示出前後軸性的人類類腸胚 圖片來源:Naomi Moris
科學家們使一定數量的人類胚胎幹細胞在微孔中形成緊密的聚集體,用化學信號處理後,觀察到類原腸胚從圓形過渡到細長形的過程,產生了頭尾軸(前後軸)。
20天大的人類胚胎(左)與72 h類原腸胚(右)的基因表達譜的相似性
人胚圖:Kathleen Kay Sulik ;類原腸胚圖:Naomi Moris
通過研究類原腸胚72h發育過程中某關鍵基因的的表達,並與卡內基人類胚胎收藏館收藏的人類胚胎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得出結論,3天大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的某些關鍵特徵,包括胸肌,骨和軟骨,沒有發現包含腦細胞的結構。
劍橋大學初級研究員Martinez-Arias和Naomi Moris博士認為類原腸胚缺乏早期人類胚胎的形態(形狀),因此沒有表現出人類的有機體形式。它們不等同於人類胚胎,並且沒有發育成人類機體的潛能。
「我們能夠首次在實驗室中揭示和探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過程。」 本研究第一作者Naomi Moris說:「這個模型標誌著向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邁出的第一步」。
按照目前的方案,大多數類原腸胚在72小時後會捲曲或縮回,這可能代表了該技術上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Stem-Cell-Based Human Gastruloid Allows Peek into 「Black Box」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2、生物探索:Nature觀點: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是個什麼法規
3、Stem cell technology allows Cambridge scientists to model 20-day old embr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