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模擬人體發育再添新模型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胚胎學重要研究成果,英國科學家報告一種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問世。該模型採用了人類細胞,不但有助於研究人員增進對胚胎重要發育階段的理解,還標誌著人們在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領域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是胚胎發育的一個極其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細胞核開始起主導作用,合成新的蛋白質,細胞分化顯著,為組織、器官發生打下基礎。生物學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才能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

科學家一直試圖深入了解「一小塊細胞團」究竟是如何將自身轉化為複雜多樣的結構,但人們對早期轉化的了解依然較少。此前,科學家都是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可惜由於缺乏合適的模型,要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一直較有難度。

此次,英國劍橋大學胚胎學家阿爾豐索·馬丁尼茲·阿里亞斯、娜奧米·莫裡斯及其同事,報告了他們最新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的三維「類原腸胚」結構。該「類原腸胚」由懸浮培養的人類胚胎幹細胞聚集體組成,可以再現人類早期發育的關鍵事件。細胞分化形成三胚層的衍生物,「類原腸胚」拉長,產生前後端。

研究團隊也觀察到了基因表達中的關鍵變化,他們提出,3天大的「類原腸胚」已經可以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的某些關鍵特徵。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模型標誌著科學家向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邁出了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能見證到目前為止從視野和研究中被隱藏起來的發育過程是令人興奮的。」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
  • 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有助解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謎團
    新華社倫敦6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國際團隊藉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了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這有助增進學界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人類發育早期,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即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學界大多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這對深入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還不足夠。
  • 體外模擬人類發育第一步!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發育生物學
  • 體外模擬人類發育第一步!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發育生物學 ·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展示出前後軸性的人類類腸胚(圖片來源:Naomi Moris)人類胚胎在發育早期自行摺疊後,會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人體細胞製成可眨眼三維人眼模型
    據英國《自然·醫學》雜誌網絡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人體細胞,製成了可眨眼的三維人眼模型,有望取代目前通用的動物模型。眾所周知,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多細胞結構,這些結構好比「守門人」,可以隔離外部環境,起到維持穩態的作用。長期以來,人類對這些細胞組織屏障的了解不斷深入。但現階段,要仿效它們的各種特徵,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戰。而此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模擬人眼最外層的幾何學結構和細胞組成,開發了一個3D眼表模型。
  • 人體組織三維建模技術與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法是研究人體組織損傷機理的重要方法,由於人體組織結構的複雜性,如何建立高生物仿真度的有限元模型是有限元計算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其次,如何解決數值模擬中的高度非線性、流固耦合問題,是有限元模擬的關鍵。
  • 【紐約時報】美國科學家製造三維模型模擬大腦功能
    當科學家讓重物掉到這個圓圈上,以模擬創傷性損傷時,這個三維大腦模型中的神經元釋放出了化學信號和電信號,與受傷動物的大腦釋放的信號類似。專家們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能在實驗室裡如此逼真地模仿大腦功能。如果研究人員能用人的神經元重建這個模型,並提升到足以反映其他一些神經系統功能的水平,那麼這個模型或可用於研究疾病、創傷和治療如何影響大腦,從而避免人體臨床試驗的高費用和倫理問題。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
  • 人體面骨三維有限元模型重構及碰撞分析
    摘要: 本文實現了螺旋CT圖像構建面顱骨三維有限元模型過程,用CT斷層圖像輸入計算機,採用CT圖像三維再現軟體和CAD軟體構建輪廓線,用非規則形體、有限元軟體Ansys劃分網格。此模型包括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六面體與四面體的網格細化到平均尺寸6mm,四面體的網格細化到平均4mm。
  • Nature:科學家建立人類胚胎三維模型,有望揭秘出生缺陷和不孕的原因
    在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科學家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因缺乏合適的模型,研究人類原腸胚形成一直較為困難。
  • 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由於它們可以模擬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用於創建人造器官或新藥研發的下一代技術。然而,當前的類器官技術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們不能模擬成熟器官的結構,並且缺乏組織內的微環境,以及組織內各種細胞之間關鍵的相互作用。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三維人體地圖走近公眾健康生活
    5月17日,美國健康在線網絡和通用電氣健康創想網站共同發布了名為「人體地圖」的人體三維解剖圖譜,同時提供了大量的醫療健康信息,使我們離那個「不可思議」的目標越來越近。 他打開「人體地圖」網站,點擊「男性」的三維圖像人體,找到疼痛部位「肩部」,網頁就會先產生一個清晰的高解析度肩部三維圖像。當他選中「肌肉」層次的三維圖像時,皮膚、神經、血管和骨骼的細節會被隱藏。 他進一步地在網頁上選擇對應的疼痛部位,通過瀏覽,他終於找到了疼痛部位的名稱——「三角肌」。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多能幹細胞又有新用途
  • 人體中存在「組織者」細胞群
    人體中存在「組織者」細胞群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英國《自然》雜誌23日在線發布的一項發育學最新成果,長期以來存在於理論假設中的一種幫助組織並指導胚胎發育的細胞群——「組織者」(Organizer),首次被證明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 如何建立空間感:智力發育的三維
    經常有很多家長說孩子做題時總出錯,只要一提醒,就能做對,原因是讀題的時候,忘記看這個了,忘記看那個了,總是粗心大意;孩子做四則運算,忽視次序,符號出錯;小學高年級時,等式操作總是模糊,時對時錯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父母,下面通過的我的學習經驗給大家講解一下,這究竟時為什麼,其實這一切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大腦空間感沒有發育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3D列印人體器官模型來了,模具+水凝膠注射成型
    南極熊獲悉,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泌尿學教授Ahmed Ghazi和神經外科醫生Jonathan Stone近日找到了一種新方法,能製造出更逼真的人體器官模型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把人類細胞「嫁接」到雞胚胎上的技術,來避免直接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的種種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