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很多家長說孩子做題時總出錯,只要一提醒,就能做對,原因是讀題的時候,忘記看這個了,忘記看那個了,總是粗心大意;孩子做四則運算,忽視次序,符號出錯;小學高年級時,等式操作總是模糊,時對時錯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父母,下面通過的我的學習經驗給大家講解一下,這究竟時為什麼,其實這一切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大腦空間感沒有發育。
那麼什麼是空間感呢?就是能夠得到某件物品、能感受到物體動態或者靜態、能感受到它們的位置變化。這種感覺由大腦決定,有觸覺、視覺、聽覺形成。三維空間就是:遠近,上下,左右,看不到的樣子。
那麼怎樣建立空間感呢?
空間感的建立只需要三個動作:積木平衡、運動平衡、視覺關注度
積木平衡:1-3歲玩樂高,能夠擺出足夠多的可能性;
運動平衡:自己的位置,手,眼,能夠協調配合;
視覺關注度:關注某個對象的穩定性。
孩子的空間感也有兩個窗口期:0-3歲,3-6歲,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表現觀察是不是具有空間感。
0-3歲的空間感表現為:
目光能夠追隨移動物體的運動;
關注對稱圖形的時間比不對稱圖形要長;
觸摸玩具時身體與手同時調動;
手盡力觸摸較高位置的物體;
手盡力伸向目光看不到地方的物體;
走路時手臂擺幅超過60度。
3-6歲的空間感表現:用力方式
能夠擺放自己的玩具;
能夠恢復之前的物體位置;
身體運動與目光方向一致;
能夠用雙手拉住提升身體;
能夠模擬看到的動作;
能夠識別左右,對應的區別。
如果發現孩子不具備對應年齡階段的表現,我們父母應該怎麼做呢?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空間感環境、氛圍、以及玩具的各種玩法,幫助他們建立空間感。比如說陪孩子玩樂高玩具,教給他們什麼是大小的組合:能夠辨別高低、長短、大小不一致的積木;顏色的組合:能夠有積木的對稱性,有這種意識;圖形的意思:能夠知道擺出的積木像什麼,是什麼,能夠知道是多少塊,並做記錄。
如果孩子大了窗口期錯過了怎麼辦,兩個字:運動
玩各種球:小球、皮球、打球、氣球;手部、腳部、頭部:能夠控制方向、掌握力度並穩住;做各種戶外活動如鞦韆,滑梯,攀登,爬行等活動。
其實空間感並沒有直接對應的課程,但它卻是智力要素之一,智力要素體現在很多細節裡,尤其是理解力,空間感是規律意識的土壤,規律是數學的靈魂,所以孩子想要學好數學,首先要有數感,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