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三維圖像,追溯胚層「祖先」!

2021-01-08 科學網
三維圖像,追溯胚層「祖先」! 科學家繪就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軌跡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繁衍三維立體時空圖,為細胞家族「尋根」。這一成果或將改寫細胞「家譜」,為幹細胞的產生來源提供新思路,推動幹細胞治療和相關藥物篩選工作的發展。8月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它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3個胚層。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外、中、內3個胚層的形成過程直接影響胎兒能否順利從母體誕生。但是細胞如何繁衍、如何分化,又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走向並不清楚,每一個細胞從胚胎時期開始的成長脈絡仍有待揭示。

景乃禾研究團隊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方法,分別選取小鼠早期胚胎中不同空間位置和不同發育時間的細胞進行轉錄組學分析,成功繪製了一張同時包含時間、空間信息的高精度的細胞成長軌跡三維立體圖。

「科學家可以通過這張『百科全書式』的成長軌跡圖追溯不同胚層細胞的『祖先』。」景乃禾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一系列「追根溯源」後,他們發現,原本被認為全部由上胚層發育而來的內胚層細胞,有一部分極有可能「越過」上胚層直接來自於原始內胚層,而一些特定的、原本被認為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則可能有著共同的「前身」細胞。這些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細胞「家譜」的認知。

近年來在幹細胞研究中,科學家們多遵循細胞的「成長」路徑,從多能幹細胞中分化得到該細胞的「前身」細胞,用於再生醫學與疾病相關的研究。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彭廣敦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人們完善肝臟、胰腺、脊髓等器官中細胞的分化體系,為未來分化得到這些器官中的幹細胞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可能比基於「傳統細胞家譜」的路徑更加高效快捷。

景乃禾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是對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大修正和補充,將極大推動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469-8

《中國科學報》 (2019-08-0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新聞—科學網
    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 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
  • 中國人的祖先從何而來
    祖先從雲南進入中華大地  我們東亞人的祖先大約在2萬到3萬年前之間從雲南地區進入中華大地,他們是西亞史前人群的後代,也許是因為當時要適應雲南炎熱和潮溼的氣候,他們體內的EDAR1這個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個控制外胚層的重要基因。
  •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5:58 美國南加州大學J.
  • 宇宙射線首次建構埃及金字塔三維圖像
    考古學界首次用宇宙射線構建「彎曲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三維圖像。    上周,科考團隊發布了首批研究成果,即用新技術構建了已有4600年歷史的彎曲金字塔(theBent pyram id)的內部三維圖像,圖像清晰顯示了這座神秘金字塔內部建有兩個秘密墓穴。這是考古學界首次用宇宙射線構建金字塔的內部結構三維圖像。    據悉,新技術的運用也很可能最終揭開埃及法老圖特卡蒙墓穴的秘密,以及確認埃及王后奈菲爾提蒂的墓穴所在地。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為解決這一難題,景乃禾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多年來在這一領域深耕,建立了一種基於雷射顯微切割的低起始量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並首先完成了原腸運動中期外胚層的三維空間分子圖譜(Peng et al., 2016),進一步利用該技術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
  • 猴子和靈長類是從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魚類」是人類的祖先嗎?
    19世紀,範·貝爾和克裡斯蒂安·潘德爾就發現,雞的體內的所有器官都可以追溯到胚胎發育中的三個組織層,這便是胚胎學的三胚層理論,即內、外、中胚層。此後,他們證實,魚、蜥蜴和哺乳動物的所有器官也起源於三個胚層。更重要的是,這三個胚層在所有動物中都生成同樣的結構。例如,每個物種的心臟都從同一胚層中生成。同時,同一個胚層也會生成每個物種的大腦,等等。
  • 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然而,對於其二倍體祖先的爭論持續半個多世紀,至今未解決。Liston等完成同一套數據的重新分析,卻得到不同的結論,認為八倍體草莓只有兩個現存的祖先,即森林草莓和飯沼草莓,相關研究作為Nature Genetics2020年首篇論文發表(Liston et al., 2020, 52: 2–4)。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細胞「繁衍」三維時空圖新發現 顛覆「細胞家譜」認知
    原標題: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繪成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等多位科學家歷時8年,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繁衍」三維立體時空圖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3個胚層。」景乃禾說,「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受精卵到囊胚,再到形成各組織器官,細胞「家譜」揭示了細胞的繁衍、分化過程,對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
  • 三胚層的形成與分化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具有三維成像能力的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精確定位病變組織。增加螢光成像可以使癌變組織亮起,以便於切除,或者突出解剖學中需要避開的關鍵部位。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現有的螢光三維內窺鏡需要外科醫生在操作過程中切換工作模式才能看到螢光圖像,新開發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採集可見光和螢光三維圖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
  • 深度學習實現螢光圖像三維虛擬重聚焦
    深度學習實現螢光圖像三維虛擬重聚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5 14:17:22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ydogan Ozcan及其研究組使用深度學習實現對螢光顯微鏡圖像進行三維虛擬重聚焦
  • 三維模擬人體發育再添新模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胚胎學重要研究成果,英國科學家報告一種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問世。該模型採用了人類細胞,不但有助於研究人員增進對胚胎重要發育階段的理解,還標誌著人們在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領域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是胚胎發育的一個極其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細胞核開始起主導作用,合成新的蛋白質,細胞分化顯著,為組織、器官發生打下基礎。
  • 新技術實現多角度觀看三維圖像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近日,一項研究開發了一款很薄的交互式全息顯示屏,能讓觀眾從多個角度觀看高解析度三維(3D)視頻。70年來,全息圖像一直被認為可以在沒有視覺副作用的情況下再現最逼真的3D圖像。這項技術有望讓全息視頻顯示屏更好地集成到行動裝置中。11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如胚盤中部的生長速度快於邊緣部,外胚層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內胚層,致使外胚層包於胚體外表,內胚層卷到胚體內,胚體凸到羊膜腔內,胚盤頭尾方向的生速度快於左右方向的生長,頭側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尾側,因而胚盤卷折為頭大尾小的圓柱形胚體,胚盤邊緣則卷折到胚體腹側。隨著胚的進一步發育,胚體腹側的邊緣逐漸靠近,最終在胚體腹側形成圓索狀的原始臍帶,與絨毛膜相連(圖20-11)。
  • 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國產藥物設計軟體推出—新聞—科學網
    首個基於分子三維相似性的國產藥物設計軟體推出具有界面友好、易於操作、計算精確度高等優點   科學網7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何高奇)今天,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